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39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在搜集和整理中国地震局四川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3年7月震相观测报告的基础上,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测定法,重点分析研究了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所收集到的单台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的精度进行系统的筛选和限定,同时对出现异常的地震台,进行不同台站方位和距台站不同空间范围的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的分区细化对比研究.根据其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探讨预测孕震体空间尺度的可能性.结果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附近地区的小金、蒙顶山、油罐顶、花马寺和五马坪等5个台站的波速比在芦山地震前均存在较明显的降低过程;小金、蒙顶山、油灌顶和花马寺等4个台站的波速比异常降低过程大约持续了3年半,震前除小金台未见明显回返过程外,其它3个台站均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回返特征;峨眉山台和五马坪台的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差异性较大,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从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间变化特征的动态跟踪中还发现,强震前波速比异常区的范围具有向未来震中及其附近地区收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22.
文安地震前后首都圈分区波速比时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7月4日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中南部发生了河北文安MS5.1地震. 此次地震为该数字地震台网2002年投入运行以来发生的最强地震事件. 本文利用多台和达法, 分析处理了首都圈107个数字地震台站2002——2007年判读的大量震相数据. 为提高波速比计算的精度和稳定性, 对波速比计算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多方面限定. 例如, 地震发生位置相对集中, 台站选取范围有限, 参与计算到时数据在5个以上, 以及线性拟合精度高、 误差低等. 经这些限定条件后的研究发现, 文安地震前, 在文安和唐山附近地区地震波速比出现正常——降低——恢复——发震的异常演变过程. 震前1年, 出现波速比较明显降低过程, 异常持续时间1年左右; 同期邢台、 京西北、京西南、 京津和北京地区波速比的变化则基本平稳. 文安地震发生后, 文安和唐山地区的波速比恢复正常的平稳变化状态. 通过波速比计算结果的误差和稳定性分析认为, 文安地震前在文安和唐山附近地区地震波速比异常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23.
以2001年以来2次8级地震和2010年4月青海玉树M7.2地震为例,分析了Rt值在强震前后随时间和空间异常变化特征,同时对综合参量的预测效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强震前Rt值大都出现明显的异常降低过程.在地震综合参数异常和强震关系的研究中,利用地质构造块体约束研究的区域,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强震前后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24.
前震特征及其识别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70年以来117次中强地震(东部MSge;5.5, 西部MSge;6.0), 其中有直接前震的地震11次, 占9%; 有广义前震的地震63次, 占51%. 直接前震与主震的时间间隔优势分布在30天以内, 空间距离50 km以内, 震级差在1级以上. 利用辽宁数字地震资料, 得到了1999年11月29日和2000年1月15日岫岩MS5.6和5.1地震前的直接前震具有较高的剪应力背景.   相似文献   
25.
26.
地震活动熵值及其在地震危险性估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震活动图象是地壳介质在构造力作用下的一种响应,由于地球介质的不均匀性,加之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实际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图象的形态多种多样,至今尚未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前兆性地震活动图象。但即使如此,经过多年来的研究,还是发现在错综复杂的图象中,隐含着不同程度的预测信息。这些信息对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预报和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
地震活动性总体参量Rt及其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虑到地震活动性综合分析在地震预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种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该参量由多项地震活动性预测因子构成,其中包括:地震频次、缺震、地震熵、b值和调制比,该参数描述了某时段内,多种地震活动性参量对正常状态的偏离。当Rt=1时,地震活动状态是稳定的,反之,当Rt<1时,则表明地震活动处于不同程度的不稳定态。文中对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地震以及矿山地震的Rt值在强事件前后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在强震或较大矿震前Rt值明显偏离1。同时,对Rt值的地震预测效能进行了检验评估。  相似文献   
28.
On July 4, 2006, an earthquake of MS5.1 took place in Wen’an, Hebei Province, just at the south center of China’s Capital Circle area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It is the strongest event recorded ever since the network went into operation in 2002. We processed the vast amounts of phase data yielded by the 107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between 2002~2007 using Wadati metho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and stability of shear and 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ies (vP/vS) calculation, we impose a number of r...  相似文献   
29.
唐山地震和海城地震前地温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使用了河北北部和辽宁东部26个气象台站近17年的浅层地温观测资料,其中以唐山、营口、丹东和北京等8个台作为重点,对不同深度的地温资料,进行了较详细的处理和分析。利用数字滤波和频谱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台不同深度的地温旬距平曲线,由热传导方程计算了重点台不同深度上的地温旬距平的理论曲线。通过与实测值的对比,讨论了唐山和海城地震前,大范围内地温的变化。初步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以唐山为中心,自1973年起至1976年4月,80厘米和40厘米地温均出现异常增高现象,80厘米增温幅度大于40厘米,且相位超前。2.海城地震前,1972年初至1975年2月,营口台40和80厘米旬地温距平值出现异常增高;震前2—3个月,丹东台80厘米亦出现增温。文中还计算了唐山地震前七年内地下断层大规模蠕动产生的热能,若取剪切力为1千巴,断层面内升温为0.02℃,数级很小不足以造成浅层地温的明显变化。因此,浅层地温的异常增高,很可能是地下热液通过裂隙上涌,将热能带到近地表所致。  相似文献   
30.
Introd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ized foreshock and direct foreshock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 to medium and short-term predi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is a major study objective in seismometry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China has made many short-term and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s.Among the ones with clear hazard-mitigating effect and social manifestation,direct foreshock has made an obvious contribution,for example,the MS=7.2Menglian earthquake occ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