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70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延长油田罗庞塬区块部分层段由于泥页岩、碳质泥岩和油页岩发育突出,在钻井施工中常出现定向托压、掉块普遍和地层垮塌严重等现象,针对这些技术难题进行了该区块钻井液体系研究,确定4%KCl、5%聚合醇和0.6%~0.8%SI-150作为抑制性防塌处理剂主体防塌,选择1%氧化沥青、3%超细碳酸钙(1% 2000目+2% 3000目)和1%弹性石墨作为封堵性防塌处理剂协助防塌,形成了适合延长油田罗庞塬区块防塌钻井液体系。该钻井液体系封堵性和抑制性良好,页岩滚动回收率保持在93%以上,极压润滑系数控制在0.07以下。该钻井液体系在罗平16井和蒲平48井2口水平井成功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2.
朱华利  谯常  王波  张晗彬 《贵州地质》2017,34(3):150-155
本文报道了黔南恒丰地区首次发现早石炭世沉积暴露面;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剖面,对该剖面进行综合研究,包括岩石地层、沉积相分析及生物化石、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Sr/Ba、B、U/Th、V/Cr等进行研究。得出研究区早石炭世存在多期次沉积暴露,最后一次暴露的时间与区域上祥摆组至上司组沉积时间相当。早石炭世晚期研究区处于较为封闭的混合潮坪相沉积环境,直到最后一次暴露,海水完全退出,该区成为陆相沉积剥蚀区,导致研究区缺失祥摆组至上司组。剖面下部含鲕状赤铁矿层与"宁乡式"铁矿具相似的沉积环境,为研究区赤铁矿找矿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主缝合带之一,其研究对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和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对该缝合带西段昂龙岗日地区沙木罗组火山岩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探讨火山岩的成因、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沙木罗组火山岩从底部至顶部共划分出3个火山喷发亚旋回,岩性为安山岩和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3个亚旋回的火山岩均为钙碱性系列,LREE和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而相对亏损HREE和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一喷发亚旋回火山岩具典型的高镁安山岩特征,暗示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从第一喷发亚旋回至第三喷发亚旋回构造环境由大洋岛弧过渡为大陆边缘弧,火山岩形成于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的背景,且洋壳初始俯冲的时间不晚于晚侏罗世末。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弱富集地幔,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上升,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下地壳,引发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研究区火山岩的母岩浆,在岩浆源区或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且岩浆演化以部分熔融作用为主,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沙木罗组火山岩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向北向羌塘地块之下俯冲关系密切,沙木罗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木嘎岗日岩群之上不能作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盘闭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4.
谯常  王波  朱华利  韩雪  张晗彬 《贵州地质》2019,36(3):232-238
本文通过对黔北桑木场地区铅锌矿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30℃~210℃之间,存在130℃~150℃与170℃~210℃两个峰值区间;含盐度较高,均值在8. 39%~21. 81%;密度主体在1. 00~1. 05 g/cm~3,显示铅锌矿成矿流体具中低温度、高等密度、高盐度特征。并研究认为区内铅锌矿与MVT型铅锌矿关系密切,具两期热液活动。  相似文献   
165.
王波  曹剑  吴立广 《第四纪研究》2019,39(4):1042-1054
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LGM)被认为是较适合用来估算气候系统响应对辐射强迫变化的古气候区间之一.理解LGM时期气候反馈过程有助于进一步限定气候敏感度的范围.本研究利用辐射核方法和参加第三次古气候模式比较计划(Paleoclimate Modelling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Ⅲ,简称PMIP3)的8个耦合模式资料,对比研究了LGM时期与abrupt4xCO2(4CO2)情景下的气候反馈特征.结果表明:全球平均而言,不同情景下温度反馈、水汽反馈和反照率反馈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然而这一关系并不存在于云反馈过程中,这可能与情景间/模式间云反馈的不确定性相联系;在不同情景下,不同反馈过程强度也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温度反馈过程的差异主要来源于LGM时期大陆冰盖强迫引起的温度变化的高度空间不均一性和海陆分布改变引起的热带对流活动的变化;水汽反馈变化可能与海陆分布变化引起的沃克环流变化以及全球降温相联系;大陆冰盖和海冰存在是导致LGM时期地表反照率反馈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云反馈的差异可能与低云云量和模式间不确定性有关.LGM时期单独强迫数值试验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不同气候状态下气候反馈过程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6.
为揭示柴北缘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以及对阿尔金山前东段岩浆岩分布提供理论依据,应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X射线荧光光谱仪(XPF)等方法对柴北缘冷湖地区玄武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和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冷湖地区玄武岩结晶年龄为(282±3) Ma,为早二叠世;岩石具有低Si、K,高Ca特征,属中钾钙碱性-低钾拉斑系列;相对亏损Ti、Nb、Ta等高场强元素,富集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Eu弱负异常,具有典型的岛弧玄武岩特征。模拟计算显示玄武岩源区主要组成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并有20%±的部分熔融。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冷湖地区玄武岩应形成于岛弧环境,限定了柴北缘晚古生代古特斯洋的闭合时间。  相似文献   
167.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重点探井的岩心观测、重矿物分析、测井数据及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冷湖构造带古近系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和不同时期沉积微相及砂体的展布规律.结果认为,冷湖构造带古近系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物源来自北东方向的小赛什腾山和赛什腾山附近.古近系路乐河组(E1+2)沉积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仅在靠近山前发育少量冲积扇沉积;至下干柴沟组(E3)沉积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沉积.古近纪时期冷湖构造带表现为一次较大规模的水进过程,纵向沉积继承性明显,很好地记录了这一沉积演化过程.这一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有利于粗碎屑和细碎屑交互沉积,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为柴达木盆地冷湖构造带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8.
为降低煤矿井下随钻测斜仪随钻测量钻孔姿态角参数的误差,建立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误差补偿数学模型,采用椭球拟合法、点积不变法和旋转平面拟合法的联合校正方法对随钻测斜仪进行误差补偿校正。对研发的随钻测斜仪进行数值仿真和双轴转台实验,用联合校正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误差补偿校正,校正前俯仰角和方位角的最大绝对误差分别为4.7°和5.1°,校正后为0.8°和0.9°,校正后测量精度满足随钻测斜仪要求。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煤矿井下随钻测斜仪进行有效的误差补偿校正。   相似文献   
169.
通过卫星云图分析强对流天气和暴雨天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云图分析强对流云团形成的两种不同天气现象;用来区别暴雨天气和强对流天气。加强对云图的正确分析及利用,及时准确地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70.
通过1971~2000年 6~ 8月大庆市降水量资料统计 ,根据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较集中的特点 ,应用候降水突变划分汛期 ,并对汛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大庆市入汛期逐年滞后 ,出汛期逐年提前 ,汛期缩短 ,与水资源匮乏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