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作者基于全国资源潜力评价项目,选用地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李伍预测工作区1:20万水系沉积物39个元素化探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到九个因子,并从中找出反映地质构造和起主导成矿作用的少数因子,分别制成因子得分等值线图.该图直观地反演了成矿流体的运移演化过程,可以为新一轮找矿预测、地质填图等提供综合性的化探信息.  相似文献   
22.
前人对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I型和S型花岗岩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但有关A型花岗岩的研究则鲜有报道,其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仍存较大争议。文章选择最新发现的泸沽A型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因机制和地质意义。泸沽花岗岩由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其结晶年龄分别为(806±5)Ma和(815±5)Ma,属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具有高硅(SiO_2=71.2%~76.1%)、高碱(K_2O+Na_2O=6.73%~8.95%)、高K_2O/Na_2O比值(1.89~3.60)和强过铝质(A/CNK=1.07~1.49)的特征。[FeO~T/(FeO~T+Mg O)]-SiO_2和[(Na_2O+K_2O)-CaO]-SiO_2图解均指示泸沽花岗岩为铁质碱钙性A型花岗岩。泸沽花岗岩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REE=221×10~(-6)~387×10~(-6)),具有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的特征((La/Yb)N=3.42~9.69),具有明显Eu的负异常(δEu=0.10~0.34)。泸沽花岗岩具有较高的Zr、Nb、Ce和Y含量,具有较高的Ga/Al、Y/Nb、Yb/Ta和Ce/Nb比值,显示出典型的A2型花岗岩特征。综合元素地球化学及区域地质资料,文章提出泸沽新元古代铝质A2型花岗岩起源于新元古代早期俯冲造山过程中的变泥质岩熔融。  相似文献   
23.
我国煤层气整体构造复杂且有诸多地质相似性,随着近年来逐步向中深部、超低渗、构造复杂区域迈进,总结探索一套复杂区域高效开发手段对盘活国内大批煤层气资源意义重大。以早期低产且地质相对复杂的郑庄区块的成功实践为例,针对区块高阶煤断裂构造复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早期工程技术匹配欠缺、早期达产率不足30%等不利因素和问题,通过深化煤层气地质富集规律研究和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形成了甜点区优选和高效开发理论,应用二开全通径水平井优快钻井、疏导式增产改造、定量化疏导排采控制等系列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方案达产率由最初的29.3%提升至98.5%。实践研究认为:(1)及时有效的开发方案调整能够实现复杂低渗的高阶煤煤层气高效开发,为技术持续升级提供了空间与平台。(2)丛式井组滚动运行方式可有效降低产建风险,使整体方案达产率提高20%以上。(3)水平井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持续创新,是实现达产率整体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4.
松潘—甘孜造山带广泛分布着三叠纪花岗岩体,其成因对正确认识研究区花岗岩浆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万里城岩体寄主花岗岩具有高的Si O2含量(69.43%~73.10%)和较高的全碱含量,具弱过铝质(A/CNK=1.01~1.12)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I型花岗岩类。暗色微粒包体具较低的Si O2含量(52.85%~59.50%)和较高的Mg#值(45~63),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二长(闪长)岩。包体为典型的岩浆细粒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环带结构斜长石、瞳状石英、反鲍文序列的不平衡岩浆结构等。微量与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包体起源于壳幔混合作用,是底侵的幔源玄武质岩浆与上覆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的产物,混合的熔体经历了钛铁矿、黑云母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最终形成万里城暗色微粒包体。而寄主花岗岩则起源于纯的长英质陆壳,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1~39)、中等的Ca O/(Mg O+TFe O)值、较高的K2O/Na2O和(Na2O+K2O)/(TFe O+Mg O+Ti O2)值等,指示源区主要为变杂砂岩类。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大规模花岗质岩体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加热。  相似文献   
25.
沉积岩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蕴含了大量的地质信息,是研究沉积物沉积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的有效手段。作者选取了四川盆地西南缘下三叠统铜街子组-雷口坡组的9件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测定。基于能够敏感反应沉积环境的微量元素指标及特征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比值,对四川盆地西南缘早三叠世铜街子组-雷口坡组沉积时期的古环境、古气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西南缘下三叠统铜街子组-雷口坡组的岩石具有富TiO_2、MgO、CaO、K_2O等,贫SiO_2、Na_2O的特点。相对于地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具中等的负铕异常,w(LREE)/w(HREE)比值较高。四川盆地西南缘下三叠统铜街子组-雷口坡组的沉积环境演化分为9个时期:自下而上,干热(氧化,水体分层弱)→温湿(氧化,水体分层弱)→冷湿(缺氧、水体分层性极弱)→干热(氧化,水体分层弱)→温湿(缺氧,水体分层强)→干热(氧化,水体分层弱)→温湿(氧化,水体分层弱)→温湿(氧化,水体分层性强)→干热(氧化、水体分层性中等-强)。为该区早三叠世环境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四川省若尔盖地区西康群砂泥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综合研究,发现本区砂泥岩的SiO2 、P2O5 、MnO与PAAS有相同的含量,富集Na2O、CaO,贫Al2O3 、Fe2O3、MgO、K2O和TiO2。微量元素W含量大大高于上地壳丰度,Nb和Ta含量大大低于上地壳丰度,而与下地壳丰度相当,Sc的含量略低于上地壳丰度,造岩元素Sr 略高于地壳丰度值。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高,平均值为133.97×10-6,与地壳中的稀土元素总量112×10-6较为接近。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较为富集,具中等的负铕异常,稀土配分曲线均显示比较一致的右倾的轻稀土富集的配分模式。由此认为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岛弧和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物相似。综合其他地质资料认为若尔盖地区西康群砂泥岩的物源区可能为康滇古陆。  相似文献   
27.
利用京津冀基础地理数据、本地化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模型、本地化辅助决策模版和离线快速评估与应急制图等技术,实现了支持Web页面与移动端的北京市本地化地震应急工作平台。面向远程应急和移动办公需求,实现了基于Android移动终端的地震快速触发、灾害快速评估、辅助决策、信息自动推送、应急指挥调度、日常运维管理和综合信息查询等功能,在地震应急响应中,打破场所和时间限制,第一时间产出快速评估报告、辅助决策报告和应急专题图件,为北京市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自运行以来在多次地震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应用实效。  相似文献   
28.
通过实地地质调查和取样测试,对二里河铅锌矿床进行标型矿物微量元素、围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二里河铅锌矿床具有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矿床一般地质特征,多期(华力西期+印支期)构造运动和幅度较大的裂陷发育史为大量矿质的喷流和聚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导矿和容矿构造条件。标型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闪锌矿明显富集Cd((6 493.74~7 225.68)×10-6),贫Sb、As,黄铁矿w(S)与w(Se)比值为23 443.48~250 284.36,w(Co)与w(Ni)比值为3.47~104.10,指示矿床具热水沉积特征,而黄铁矿w(Fe)/(w(S)+w(As))为0.87~1.52,表明该矿为浅部成因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围岩和闪锌矿稀土元素显著亏损Eu、Ce,指示二里河铅锌矿床可能具有喷流沉积型矿床远源矿化特征;log(δCe)为-0.04~0.04,表明二里河铅锌矿床围岩在还原环境下成岩;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闪锌矿成分指示的温度范围(215℃~333℃)特征表明该矿床为中温矿床。综上所述,二里河铅锌矿床可能为相对远离喷流口的喷流沉积型浅层中温层状矿床。  相似文献   
29.
宜宾江安桐梓镇土地整理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问题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而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会影响到农作物产量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而对人类自身健康造成一定危害。这里以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填图为基础,以土壤采样分析成果为依据,以地球化学研究方法为手段,查明了桐梓镇土地整理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和分布现状,为当地无公害食品等农业生产基地优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了翔实的地球化学方面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0.
文章在对大水沟碲矿床矿石铅、岩浆岩铅的同位素组成分析基础上探讨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表明,该区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下地壳和地幔且矿区矿石与围岩关系紧密;矿床的铅不是单一来源的正常铅,而是混合型多来源的异常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