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磨西断裂变形与运动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磨西断裂位于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的东南侧,北段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与扬子陆块的分界,南段则伸入扬子地台内部,成为扬子地台西缘拗褶带与康滇地轴的分界,是扬子西缘不同构造单元的控制性断裂构造。通过宏观分析地层分布,磨西断裂北段磨西磨子沟(新近崩塌出露),中段湾东剖面和南段新民腊树岗剖面的构造变形、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收集整理擦痕资料,再结合糜棱岩微观石英C轴组构特征,认为磨西断裂曾经历5次强烈活动:早期为正断性质,西低东高,控制两侧沉积分异(晋宁期);中期为韧性逆冲(印支期),形成糜棱岩;晚期新近纪中新世又一次韧性逆冲,之后又经历了脆性左旋逆冲、脆性左旋逆冲平移两次强烈活动(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42.
四川泸定韧性剪切带红军楼剖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泸定韧性剪切带红军楼剖面内部结构、变形变质特征研究表明,该剪切带形成于地壳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韧性剪切带,起始于晋宁期,澄江期已具雏形,印支一燕山期受EW挤压,产生逆冲推覆叠加脆性变形。通过对剪切带运动学的分析.结合其几何特征,认为该剪切带为平移一正断层;通过动力学分析,认为韧性剪切带是在近于垂直剪切带走向方向的拉伸应力的作用下.岩石经强烈韧性剪切变形而形成。  相似文献   
43.
采用地气测量方法,探测二郎山隧道隧址区内的隐伏断裂。通过处理和对比分析该地区内5条典型剖面的测量数据,有效判定断裂是否存在及其在地表的出露位置、规模等部分几何特征,并分析了隐伏断层地气元素的异常特征。结果显示:二郎山隧道隧址区推测断层的测线上存在地气异常,且其显示出良好的异常与构造的对应性;与成岩关系较密切的La、Ce、Nd、Sm、Y、Cd、Cu、Zn、Sr、Pb等元素灵敏度高、峰值明显,均能较好地反应隐伏断裂的存在;地气异常的高低与断层切割深浅和断层活动性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4.
依据仰宗岩体野外地质特征及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仰宗岩体岩性为流纹斑岩,岩石系列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仰宗岩体A/CNK值为1.2~2.3,碱度率指数AR值为2.69~4.28,为S型花岗岩,仰宗岩体物质来源于地壳,属造山期花岗岩类型。仰宗岩体轻、重稀土的质量比为4.75~9.47,LaN/YbN>4,稀土分配型式为负铕的右倾海鸥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相对富集Rb,Th,Ce和Sm(Sm富集不强烈),相对亏损Ta,Nb,Zr,Hf(Ba的贫化不强烈)。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表明,仰宗岩体形成于造山期后阶段的后碰撞应力松弛伸展环境。研究区砾石碎屑成分、二叠系地层沉积相变化、岩浆活动表明,从中二叠世早期或中期开始,哀牢山洋盆扩张已经停止,开始进入俯冲碰撞阶段。仰宗岩体侵入时间为263.1 Ma±2.3 Ma,表明,研究区内的哀牢山洋盆在中二叠世晚期可能已经碰撞闭合。  相似文献   
45.
本文对云南省墨江县风别山霏细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风别山霏细斑岩年龄为266.1±1.5Ma,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风别山霏细斑岩SiO_2含量为75.04%~81.88%,全碱(Na_2O+K_2O)含量为7.07%~9.52%;岩石富集轻稀土,负铕异常明显(δEu:0.04~0.08),相对富集Th、U,相对贫化Sr、Ta、Cr、Au。通过图解显示风别山霏细斑岩形成于碰撞期后板内构造环境,说明哀牢山构造带的古特提斯支洋或弧后盆地在中二叠世晚期266.1±1.5Ma可能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46.
泸定韧性剪切带为南北向大渡河断裂中段,为川滇“Y”字构造重要组成部分.川藏铁路泸定特大桥在泸定县白日坝附近横跨泸定韧性剪切带,且左岸隧洞穿越⑤号糜棱岩带,该韧性剪切带组成及活动性直接影响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基于平硐、公路开挖剖面精细编录,配合薄片鉴定,对泸定韧性剪切带展布特征、组成特征及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泸定韧性剪切带从西向东可区分为5个带,其中①、③、⑤为长英质糜棱岩带,②、④为糜棱岩化斜长角闪岩带,泸定韧性剪切带泸定段展布于桥位区河谷底部及左岸,总宽约1 000 m.①、③带由南向北横穿桥位区,产状N15°~20°E/NW∠55°~65°,带宽500 m,以灰色长英质糜棱岩、千糜棱岩为主,⑤带沿太阳沟-五里沟向东延伸,横穿左岸隧道,产状N43°E/NW∠54°,带宽500 m,糜棱岩为长英质糜棱岩、带状-小眼球状糜棱岩;(2)受断层带切割影响,河段构造节理密度大、组数多、期次多,岩体破碎、完整性较差;(3)泸定韧性剪切带晋宁期受韧性剪切变形影响,中生代以来受脆性破裂改造,但未形成大规模脆性破裂带,对泸定特大桥影响总体较小,工程效应主要表现为大渡河两岸隧洞进出口边坡稳定性较差及左岸洞内围岩完整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