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98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71.
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场演化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平差计算 ,系统分析了 1 992~ 2 0 0 1年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 :利用统一起算基准获得的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 ,较完整地反映了青藏块体东北缘孕震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 .在地震孕育发生阶段 ,重力场出现较大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 ,并产生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局部重力异常区 .重力场动态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区域重力场的有序性演化与地震活动 .  相似文献   
272.
Introductio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block has become the place with close attentions from geo-specialist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ts significant tectonic movement and intensive seismicity. Quite a number of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studies on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DING, LU, 1989, 1991; GUO, et al, 1992, 2000; GUO, XIANG, 1993; HOU, et al, 1999; Tapponnier, et al, 1990; Gaudemer, et al, 1995). In the Development Program…  相似文献   
273.
北祁连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强震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祝意青  梁伟锋  操启明  凌晔  刘练 《地震》1999,19(4):345-351
通过对北祁连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重力场演化及其与强震的关系。在观测期间,测区及其周边共发生7次Ms≥5.0地震,流动重力均有一定的反映,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观测。重力变化的异常形态,变化量级和持续时间均与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重力变化由地震孕育的非均态-发震-震后恢复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74.
川滇地区应变强度比动态图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从跨断层形变资料中获取应变强度比动态图像的方法,结合震例对川滇地区80年代以来跨断层形变资料选择方法不同所获得的应变强度比分布动态图像的2种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中短期强震危险区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275.
重力资料对2008年汶川Ms 8.0地震的中期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介绍了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的重力复测资料对四川地区震情分析研究的基本依据、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MS8.0地震提出了较好的中期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276.
王双绪  蒋锋云  张四新  周聪 《地震》2015,35(1):38-46
首先,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中国构造环境观测网络”截至2013年的GPS区域站观测资料, 结合地质构造, 简要分析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大区域地壳水平运动变形背景; 接着, 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GPS和精密水准两种不同类型资料反映的地壳运动变形与应变积累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 最后, 结合地震活动动力环境, 研究和探讨了于田7.3级地震的发生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震活动的可能影响。 我们认为, 此次于田7.3级地震发生在近年来中国西部边邻强构造活动环境和内陆地壳强烈差异运动显著的背景下, 同时也是青藏块体及其边缘构造应力场较强的时段; 于田7.3级地震左旋走滑错动和应力传递, 可能会加速青藏块体东北缘具有高应变积累的构造断裂部位(尤其是祁连山构造带、 西秦岭以南的甘青川交界)破裂释放。  相似文献   
277.
陕西重力网监测范围由关中盆地扩大到覆盖了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关中盆地、秦岭山地及陕南、关中主要活动断裂带,同时与豫西、晋南、宁夏区域重力网实现了联网,测网监测能力由原来只具备对网内5级地震的监测提升到具备对发生在网内6级地震的监测。基于3个绝对重力基准约束下的重力观测平差结果表明,测网单位权中误差为7.7×10~(-8)m·s~(-2),平均点值中误差7.9×10~(-8)m·s~(-2),当以2.5倍中误差作为限差时,可以识别发生在监测区域内40×10~(-8)m·s~(-2)左右的重力相对变化,为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南缘重力场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8.
利用2009—2011年汶川震区GPS水平速度场数据,综合考虑汶川震后的余滑模型、黏弹性松弛模型及用于描述地壳长期运动的弹性块体模型,采用格网搜索法反演了汶川震区中下地壳的有效黏滞系数.地壳介质黏滞系数不同是造成震后断层两侧地壳水平运动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两侧中下地壳介质的黏滞系数差别很大.龙门山断裂以西川西块体中下地壳(16—40km)的有效黏滞系数约为7×1019Pa·s,而龙门山断裂以西、岷江断裂以东的岷江地块中下地壳(16—40km)的有效黏滞系数约为1020Pa·s,比川西地块大.龙门山断裂以东的四川盆地中下地壳(16—40km)的有效黏滞系数约为7×1022Pa·s,比岷江地块和川西地块均大,呈现极强的刚性运动特点.此外,由于同震破裂滑脱面的存在,震中附近的余滑效应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79.
2003年民乐MS6.1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河西地区的流动重力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Ms6.1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认为在空间分布上,地震发生前观测区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变化及与构造活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并在震中或邻区产生局部重力变化异常区。在时间序列上,地震发生前,重力段差和重力测点先是增强,然后反向减弱,并在反向过程中发震。  相似文献   
280.
利用1999~2001年中国大陆GPS最优综合观测解资料,借助改进的负位错模型,研究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活动块体与其边界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获取高应力应变积累的闭锁区段及可能与强震孕育有关的背景信息。分析表明:祁连山断裂带与海原断裂和日月山断裂交汇区、日月山断裂南段与拉脊山断裂、宗务隆山-西秦岭北缘断裂交汇部位;盐源-丽江地块及NE向延伸至川滇交界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交汇区及其临近区域;鲜水河至安宁河断裂北段以及与龙门山断裂交汇部位、滇西南边界的永德龙陵-澜沧-勐遮断裂及其北段与怒江断裂交汇区域可能具有高应变能积累背景。而阿尔金断裂中段、海原断裂东段、库玛断裂东端、红河断裂中东段与元谋-绿汁江断裂及小江断裂的交汇区域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变积累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