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微地震震源定位方法是微地震监测领域的一项核心技术,而考量微地震技术应用效果好坏的准则在于震源定位方法的精确程度。针对非常规油气开发过程中微地震震源定位方法的应用,本文对微地震震源定位方法进行阐述。其中:几何作图法具有稳健、效率高的优势,但震源位置较深时定位精度较低;线性定位法无需速度模型精度,但对初至拾取的精度有较大影响;非线性定位法对初至拾取较为敏感,对速度模型的精度要求较高,但计算量较小;混合优化定位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效率,但在低信噪比、速度模型精度较低时优势不明显;基于波形偏移的定位方法无需考虑初至拾取的精度,但计算量较大;基于神经网络的定位方法采用训练网络进行训练,定位精度高,误差小。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多方法多参数信息融合技术在油气藏微震震源定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12.
陆海分界和河海分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相关部门在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时,存在对管辖权认识不一致的情况,对焦点所在的海岸线确定、滩涂归属问题以及河海划界进行讨论.通过对国外沿海各国确定的海岸线现状的考察以及对国内涉海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分析,认为海岸线应为平均大潮高潮线.对于滩涂归属问题,由于国内现有法律对潮间带滩涂性质的确定存在矛盾,从两方面对潮间带滩涂性质进行分析.从滩涂本身特点来说,潮间带滩涂受海洋动力影响较大且与海洋联系密切,将其从海域管理工作中割裂出来,易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严重损害.而从滩涂归属权国际实践来看,以平均高潮线为海岸线的国家大多将潮间带滩涂归属于海域.因此认为高潮线以下滩涂应属海域,并提出3点建议:(1) 基于国内滩涂使用与支配事实的历史成因,建议监督和管理功能分由两个部门负责,海洋部门起监督作用,仍由原来沿海各省主管滩涂开发的部门开发滩涂,这样也有利于滩涂开发管理的持续性和滩涂资源的保护;(2) 对于海域使用许可权,建议采用多项许可证制度,既避免主管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损害其他部门的利益,同时也使开发利用项目得到周密的审查,避免其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3) 在审批权限方面,考虑各省滩涂自然条件不一、经济发展重点不一的情况并借鉴国际实践,建议适当扩大地方政府和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对海域管理的权限.河海分界是海岸线确定的难点.对于河海分界问题,认为河海划界是社会行为,是对在河海交汇区域里的管理行为及其职责、义务的分类和界定,应满足遵守自然客观规律、有利于社会稳定团结和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这3项原则.从3方面讨论了河口的归属问题.并建议主要江河的河海界线以河口口门和口外海滨段的内端为界,即河口的近口段和河口段应属河,河口的口外海滨段属海.在一些小的入海河流可以明显的标志物(如挡潮闸、桥等)作为河海分界线.  相似文献   
213.
绿色创新具有生态环境友好和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双重属性,厘清绿色创新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5—2019年黄河流域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ernel密度估计、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从“集聚-网络”视角探析了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格局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水平增速放缓,上中游城市后发追赶,城市间差距逐渐缩小,存在动态集聚特征。(2)绿色创新空间集聚格局呈现由东至西渐进发展态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绿色创新水平整体跃迁,形成片状集聚,而其余城市群形成点状跳跃式的“核心-边缘”发展格局。(3)绿色创新合作网络密度低且高度不均衡,形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郑州、西安和银川为四边形骨干的“金字塔”形。(4)融入绿色创新合作网络对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且稳健地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创新呈现出倒“U”形关系,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网络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绿色创新,网络中心度、环境规制、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14.
<正>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居住区的不断涌现,老旧社区的问题愈发突出:空间布局不合理、公共空间绿化不足、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空间功能混乱等,导致空间活力越来越弱,空间利用率越来越低,加之随着后疫情的发展,人们被迫放慢生活和工作节奏,户外公共空间的行为活动再次被激活,邻里关系也得到了空前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