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贵州煤层气地质特点与勘探开发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煤层气地质条件具有“一弱、两多、三高、四大”的特点,即龙潭组富水性弱,控气构造类型多和煤层层数多,煤层含气量高、资源丰度高、储层压力及地应力高,以及煤层气资源量大、煤级变化大、煤层渗透性变化大和地质条件垂向变化大。贵州煤层气的赋存特点,一方面体现出其煤层气资源富集程度高、储层能量大、开发潜力巨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存在影响煤层渗透性及储层改造的不利因素,因此煤层气勘探开发需要寻找新的思路与方法。针对贵州省目前煤层气地质研究程度,提出近期应加大对煤层气勘探开发投入,准确摸清全省煤层气资源潜力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煤层气开发技术对煤层气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进而合理制定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战略与规划。根据贵州省煤层气的开发现状建议将织纳煤田作为现阶段煤层气地面勘探开发的主攻区域,借鉴煤层气开发晋城模式,尽快在未采动区实施以地面直井和丛式井组为主的上部煤层群煤层气开发先导性示范工程;对六盘水及其他煤田则可借鉴淮南模式,通过远距离保护层大面积采动卸压,综合利用采前、采中、采后矿井和地面煤层气抽采技术,实施采动区煤层气开采,继而建设与之配套的分布式煤层气小型化利用、储运技术与装置。  相似文献   
102.
煤中矿物/金属元素在生气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煤化作用理论认为,煤层气生成是煤中有机质在地层温度/压力或微生物作用下发生降解或裂解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却对这一传统理论提出了重大质疑。为此,从沉积有机质中具有催化作用的矿物/金属元素、催化模拟实验与其结果表征、催化作用机制3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有机质催化生气作用研究的进展,讨论了本领域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认为在模拟煤中有机质的矿物/金属元素催化生气时,应考虑有机质和无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兼顾矿物与矿物之间的反应,使之尽可能接近于真实的地层条件;以地质学和化学两大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借鉴化工界研究成果,在微观层面上深入研究煤中有机质—无机质作用的态—态催化作用、选键催化作用和微观反应机理。建议重视煤岩学、煤中矿物学、煤无机/有机地球化学与催化化学的综合研究,探究煤中矿物/金属元素催化生气的实质,寻找催化生气的判识标志,针对具体对象建立定量的催化反应速率数学模型和催化生气产率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3.
本文通过对崆峒区泾河灌区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和治理必要性的阐述,提出了满足平凉市城市发展空间,保障城市水安全,改善城市水环境,适应现代生态灌区节水发展和治理思路,结合总体布局和分区规划区域特点,对重点工程提升改造提出了合理措施。同时以期为同类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介绍了近3年来煤岩学,煤化作用研究进展及其在煤分类,煤层自燃倾向性预测,地层等时面确定,煤层渗透率预测,古地热史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5.
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自动标校技术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新一代天气雷达作为一个测量系统需要有足够高的测量精度,因此需要对雷达自身的工作参数进行定标,该文介绍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自动标校技术,并用机外仪表对机内自动标校结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雷达的自动标校精度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6.
黄骅坳陷歧古1井古生界烃源岩的二次生烃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黄骅坳陷歧古1井的古生界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史,并发生多次生烃演化。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并结合矿物包裹体分析,运用EASY%R_o数值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歧古1井的古生界烃源岩的埋藏史、受热史和生烃史,阐明了歧古1井古生界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揭示了歧古1井古生界烃源岩曾发生过多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其主要发生在海西—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晚期,得出了主要二次生烃作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的重要结论,并提出了歧口凹陷是有望实现黄骅坳陷深层古生界找油突破的有利地域。  相似文献   
107.
黄骅坳陷深层古生界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骅坳陷的古生界已遭受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烃源岩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作用,导致烃源岩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运用EASY%Ro数值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黄骅坳陷古生界烃源岩的埋藏史、受热史和生烃史,揭示出研究区古生界有机质的阶段性成熟演化和多次生烃作用,阐明了黄骅坳陷古生界烃源岩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和时空分异特征,认为黄骅坳陷古生界烃源岩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生烃作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指出在黄骅坳陷中北部的次级凹陷中有望实现中国东部深层古生界找油突破。  相似文献   
108.
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可动性对油气开发、预测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查阅国内近十年相关成果,对致密储层流体可动性的相关参数、测试方法、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致密砂岩储层的弛豫时间T2谱截止值为0.540~41.600 ms,可动流体孔隙度为0.12%~14.35%,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16%~90.30%,Ⅲ—Ⅳ类储层是致密砂岩储层的主要类型,致密储层可动流体的孔喉半径下限为0.013~0.110 μm,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恒速压汞识别的孔喉半径下限分别为0.037 5、0.070 0~0.200 0、0.120 0 μm,水膜厚度为0.05~1.00 μm。统计分析显示,核磁共振、恒速压汞测得致密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偏低;水膜厚度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流体渗流的主要因素;低煤阶煤层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致密砂岩储层次之,页岩储层最低;致密砂岩储层约是页岩储层、低煤阶煤层可动流体孔隙度的10倍;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于孔隙和喉道中,受孔隙和喉道共同控制;致密砂岩具有喉道分布集中,有效孔隙发育差,孔隙大部分为喉道半径小于1.000 μm的微细孔;喉道半径越集中、孔喉半径比越小、有效喉道半径越大,越有利于储层流体的渗流;砂岩渗透率(<2×10-3 μm2)越低,可动流体参数衰减越快;渗透率(>2×10-3 μm2)越高,可动流体参数升高越缓慢;喉道半径是控制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可动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二次生烃迟滞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在渤海湾盆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中国叠合盆地古生界烃源岩具有多次埋藏、异常受热、多次生烃和多次成藏的特点。不同成熟度、不同母质类型样品热解和高压釜模拟实验反映烃源岩的二次生烃不遵循Tissot经典的连续生烃演化模式,具有显著的迟滞效应,这种迟滞程度与烃源岩二次生烃时的原始成熟度有关,当Ro 等于 0.9%左右时迟滞性最小。究其原因受化学动力学机制控制,二次生烃反应活化能的分布体现了一次生烃受热降解形成的中间产物在一次演化中止前未能有效释放而部分聚集在干酪根内的特性以及化学结构在冷却后的高度固化,导致二次增温初期中间产物的快速释放和化学结构再次活化的惰性,从而使得二次生烃显现出脉冲式的非连续演化过程。基于二次生烃迟滞性量版,结合渤海湾盆地具体地质条件,从生烃史和生烃阶段组合的关键要素入手,采用关键要素递阶优选原则,依次通过对显著生烃深度、生烃率等要素的递阶分析,确定了渤海湾盆地二次生烃有利区.  相似文献   
110.
天然富勒烯及煤中的富勒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富勒烯的研究是富勒烯科学和地质科学相交叉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总结了天然富勒烯在自然界的分布、成因及研究现状,从碳稳定同位素系列入手重点讨论了煤中的富勒烯C60的初步成因,并简述了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