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110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283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研究荷载变化方式对膨胀土线膨胀率测定的影响,模拟路堤的实际荷载变化对用于路堤填芯膨胀土的线膨胀率测定进行试验,结果显示,线膨胀率随着上覆荷载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初始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将模拟路堤荷载变化状态的线膨胀率试验结果与规范加载方式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荷载变化方式的线膨胀率测定差值较大,且初始干密度越小、上覆荷载越小,荷载变化方式对线膨胀率测定值的影响越大,表明在线膨胀率测定过程中不考虑实际工程的荷载变化方式对用于工程膨胀土的膨胀变形指标测定具有一定的影响,对膨胀土路堤的变形量预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进行膨胀土线膨胀率测定时需要考虑实际的荷载变化方式,并结合荷载变化方式进行线膨胀率测定。  相似文献   
102.
近临界特性的地层水及其对烃源岩生排烃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利用特制的地层孔隙热压模拟实验装置, 开展了模拟地层孔隙空间高压液态水热体系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施加的流体压力为38±2 MPa, 温度为290~390 ℃.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了有关高压液态水及其与之相联系的流体压力和孔隙空间等因素对烃源岩生排烃影响作用的一些重要现象, 实验发现高压液态水介质条件有利于液态油的生成和保存, 不利于液态油向气态烃的转化, 而且干酪根的生烃潜力和排油效率有一定的提高.这些新的实验现象可能主要与近临界特性的高压液态地层水的作用有关, 进一步推断近临界特性的高压液态水参与干酪根向油气的转化反应, 增加了水对油气的溶解能力.在地下实际烃源岩生排烃的温压(100~200 ℃, 30~120 MPa)条件下, 岩石孔隙中的地层水是一种相对低温高压压缩液态水, 这种地层水可能具有近临界特性, 对烃源岩生排烃过程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这种现象的机理和石油地质意义还知之较少.因此, 加强高压地层水近临界条件下烃源岩生排烃热压模拟实验研究, 对进一步深入理解地层条件下的近临界水介质、流体压力、孔隙空间因素对生排烃过程的影响, 深化烃源岩生排烃机理的探讨, 建立地质尺度上的烃源岩生排烃动力学模型,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利用宜川-泰安剖面高精度重力观测和GPS数据测量结果,对观测数据进行各项改正和处理,得到剖面的布格重力异常,并采用高斯低通滤波获得剩余重力异常。以诸城-宜川深地震测深(DSS)速度剖面为约束,对沿该剖面得到的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进行拟合,获得剖面地壳密度结构。结果表明,趋势异常主要反映该剖面地壳厚度的变化,太行山重力梯级带是地壳厚度的陡变带。结合前人相关研究,对剩余重力异常结合剖面经过的隆起、凹陷等地质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揭示出,剩余重力异常主要反映浅部地质构造和低密度地质体,剩余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不仅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而且其幅值能体现地质体的基本特征,比布格重力异常反映得更清晰、更细致。  相似文献   
104.
热处理天然金红石的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手段对在氩气气氛中加热、退火的天然金红石样品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样品在热处理后,晶格发生膨胀,并且在900 ℃和1000 ℃的样品中出现了钛铁矿物相.钛铁矿也是一种天然半导体矿物,沿与金红石(010)面网成大约31°夹角的方向生长,与金红石形成了二元复合半导体.紫外漫反射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后,金红石中出现的钛铁矿相有效地促进了光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5.
产业集聚度的演变可以判断区域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回顾了衡量产业集聚度的传统模型首位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等计算方法及其不足。EG指数将空间基尼系数与赫芬达尔指数结合起来,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与赫芬达尔指数的缺陷,避免了因为某一个或几个企业规模过大而造成的误差。运用EG指数模型对河南省2003—2011年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能源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九大行业的集聚度进行了测量。产业集聚度的高低与产业性质密切相关,2003—2011年各产业集聚度升降规律性明显,产业发展尚处于低水平。通过论证高产业集聚度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承接产业转移,提出建议:(1)规划产业承接项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突出产业发展重点,提高产业集聚度;(3)优化产业转移环境,引导产业集中布局;(4)培育优质产业集聚区,提高产业集聚区交通通达度。  相似文献   
106.
基于RS和USLE的红壤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测定、遥感(RS)技术、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资兴市东江水库上游光河桥小流域为例,计算出了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各单项因子值,对该流域水土流失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的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介于0.14~0.42 t·hm2.h.hm-2.MJ-1.mm-1之间,平均为0.27 t·hm2.h.hm-2.MJ-1,mm-1,属于中等可侵蚀性土壤;土壤侵蚀模数在0 ~3 817 t·hm-2·a-1之间,平均侵蚀模数为78 t.hm-2.a-1,处于强度侵蚀等级,流域的土壤侵蚀量达到292 266 t·a-1.  相似文献   
107.
穷布拉克铜矿床是新疆阿吾拉勒铁铜成矿带西段规模最大的一个铜矿床.本文对该矿床Ⅰ号矿体3种矿石中的方解石脉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3种矿石的包裹体均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流体体系为NaCl-H2O体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85~343℃,盐度范围为(1.57~17.79) wt%NaCl eq.,密度为0.7~1.05 g/cm3.方解石的δ 13C值为-3.2‰~-6.5‰,平均-4.08‰,显示出幔源的特征.成矿流体的δ18O值为0.45‰~4.44‰.硫化物δ 34S值变化范围较大,为-10.5‰~5.5‰.Ⅰ号矿体与矿区内的火山热液型矿体具有相似的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特征,沉积特征不明显,并非沉积-改造型,与其他矿体具有相同的成因类型.成矿流体由火山热液和参与了水-岩反应的大气水两种流体混合而成,以火山热液占主导地位.矿物沉淀主要与流体混合后缓慢降温有关,但混合后的稀释作用以及水-岩反应导致pH值升高可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8.
为了寻找隐伏矿、深部矿,以四川通安—小牛场地区为研究平台,开展了矿产远景调查,提出了将重力、航磁、地磁、激电等物探手段有机结合,综合应用于西南山区矿产调查的思路,并列举典型实例,逐步分析各种物探异常,最终实现从圈定找矿重点区到确定矿体平面分布形态的目的。以期这一重、磁、电相互结合的模式对今后西南山区的矿产勘查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天然气藏He的聚集存在一定的年代累积效应,借鉴相关地质模型,引入气藏特征参数,对外部壳源以及气藏原位产生的He进行量化,明确天然气藏中He累积量与时间的数学关系,进而建立了约束天然气藏形成时代的新方法——He定年模型。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盆地威远气田,估算威远震旦系天然气成藏定型的时间约为31Ma,对应渐新世,处于喜马拉雅运动中期。该结果与威远气田成藏过程的研究成果相吻合,表明天然气藏He的年代累积效应可以用于成藏时代的研究,所建立的He定年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0.
下江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末期的新裂谷沉积的起点,确定下江群的时代对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贵州印江县地区有一套新元古代白岗岩侵入到梵净山群并被下江群覆盖,在下江群底砾岩中发现大量未经搬运的白岗岩底砾岩砾石。因此,笔者对梵净山地区的白岗岩进行锆石U-Pb年代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835±5)Ma。该年龄对下江群沉积启动时间和下覆梵净山群的沉积上限均有时代的制约。结合下江群甲路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14±6 Ma)和考虑到武陵运动的年限,下江群沉积年代不应老于白岗岩底砾岩的年代和武陵运动的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