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7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248篇
测绘学   213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396篇
地质学   752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09篇
自然地理   21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991.
矿床数学经济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定量查明矿体的空间形态和品位一吨位的变化情况,而且可以用数学和图形的方法定量反映矿体的矿化强度和矿化富集规律,文章以个旧锡矿X号矿体为例,采用矿床数学经济模型,对矿体的矿化富集规律进行研究。指出该方法能为矿山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并能为矿石资源的充分合理地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个旧老厂锡多金属矿田东部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指导下一步找矿工作,对研究区可能存在的隐伏矿体进行定位预测,采用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个旧老厂锡多金属矿田东部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主要成矿元索Sn、Cu、Pb、Zn、Ag、Mn浓度分布趋势大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之势;元素组合异常明显,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主要成矿元素及与成矿相关的元素表现出10个浓集中心。  相似文献   
993.
太湖沿岸湿沉降的化学特性及水体酸化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太湖沿岸湿沉降的实际监测,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太湖沿岸3个测点自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大气降水pH值和化学离子组成,并结合文献和太湖水体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大气降水酸化的趋势及地表水酸化的状况。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的酸雨比较严重,沿岸酸沉降具有普遍现象;大气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是SO4^2-,约占全部测定阴离子的48%。Ca^2+是主要的阳离子,约占全部阳离子的37%;太湖酸雨频率及酸雨强度近20a来有增强的趋势,但水体pH变化不大,水体有轻微酸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994.
基于3DS MAX的地质景观动态模拟与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三维可视化及仿真动画技术在地质景观成因动态模拟与仿真过程中的应用价值,重点论述了如何对地质景观形成演化在 时间尺度上进行模拟和仿真表达。基于3DS MAX各种建模工具,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数据,进行地质景观形成过程动态模拟,实现逼真 的视觉仿真效果。通过对长白山火山形成过程的动态模拟和仿真研究,阐明了利用3DS MAX进行地质景观成因动态模拟的适用性、潜力 及相关技巧,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995.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藻类可利用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调研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5个浅水湖泊的35个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特征,以及太湖沉积物中藻类可利用磷(AAP)的空间分布,垂向分布特征及其蓄积量,探讨了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磷的赋存量,地球化学形态及其与水草,湖水磷浓度,叶绿素(Chl-a)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的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Ex-P)含量与水体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及溶解性反应活性磷(SRP)浓度关系密切,有水草湖区的沉积物中生物易利用磷(Bio-P)含量显著低于无水草湖区及藻型湖区.太湖梅梁湾沉积物泥芯中,表层3 cm沉积物中Ex-P含量显著增高,而夏季还原条件下容易转变为溶解态磷的铁磷(Fe-P)含量峰值则出现在4~10cm深度.太湖表层沉积物的Bio-P含量与夏季叶绿素浓度密切相关,说明表层沉积物的Bio-P及AAP可以作为沉积物内源释放风险的指示参数.太湖表层1 cm底泥中所含有的AAP量估计多达268.6吨,风浪扰动能将大量的AAP带入水体,对太湖蓝藻水华暴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基于2003年7月在龙感湖、太湖梅梁湾以及2004年7月在太湖站栈桥的连续不同风浪条件下水下光场原位观测资料,分析风浪作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对PAR衰减,吸收系数及真光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龙感湖,小风浪、中风浪和大风浪的PAR衰减系数分别是1.74,2.02,2.45 m-1,400~700 nm光谱衰减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98~2.97,1.34~3.95,1.82~5.40 m-1;在太湖梅梁湾,小风浪、中风浪和大风浪PAR衰减系数分别是2.63,3.72,4.37 m-1,从小风浪到、中风浪、大风浪衰减系数分别增加了41%,66%;太湖站栈桥边PAR波段积分CDOM吸收系数在中风浪和大风浪的值分别为0.26,0.28 m-1,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从中风浪到大风浪反而由0.76降低到0.49m-1,沉积物再悬浮引起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则由0.94增加到1.73 m-1,增加了84%,总悬浮物颗粒物吸收由1.70增加到2.22 m-1,增加了30.6%.非藻类颗粒物吸收对总吸收系数贡献最大,中风浪、大风浪下贡献率分别达44.14%,65.05%.龙感湖,梅梁湾,栈桥边3站点从中风浪到大风浪,PAR真光层深度分别降低0.40,0.19,0.20 m.透明度、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与悬浮物浓度、风速、波高等均存在显著性线性相关,并且与悬浮物中无机颗粒物相关性最好,而与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及溶解性有机碳相关性很低.由此可见,在龙感湖和太湖等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风浪扰动引起悬浮物浓度的增加尤其是无机颗粒物的增加是影响水下光场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7.
我国平原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普遍存在,但是目前对这些异常的成因缺乏系统认识。这里以长春和南京地区的Hg、Cd异常试验研究结果为例,利用元素相关关系法,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组分叠加量表现出表层累积型特点,此类异常的成因与人类活动有关。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在垂向上,异常组分叠加量表现出了连续型分布特点,且异常组分含量主要受土壤物质组成的控制,此类异常是在河流沉积物自然沉积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8.
朱立新 《矿产与地质》2005,19(5):579-582
概述了已建建筑物变形现状的调查与沉降观测结果,根据勘察揭示的场地岩土条件,对多种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提出了场地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强度及变形特性指标,并结合收集的设计资料对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进行大量的验算,从地质角度查明了已建建筑物变形的主要原因,综合已建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基础型式和地质及环境条件,提出了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加固治理措施,并介绍了采用锚杆静压法加固的设计与施工方法.该方法具有技术上与经济上的优越性,是锚杆静压桩在治理龙海某厂房地基的成功实例,值得类似工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9.
朔里煤矿62采区为下山采区,位于黄湾向斜之W翼。向斜轴部裂隙发育,为一良好的聚水场所。对生产有影响的含水层为6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及底板太原群(C3t)灰岩含水层。顶板砂岩含水层,虽然在老顶初放期间会对工作面的正常回采带来一定影响。但由于水量以静储量为主,涌水量有限,构不成水害威胁。而底板(C3t)灰岩水因有良好的补给来源,为威胁6煤层安全回采的主要含水层。62采区主要含水层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天气学原理分型统计了1981~2000年鹤壁市12 h暴雪预报指标,采用N-T方法对T213和HLAFS数值产品预报场进行反演,并应用于2002年冬半年12 h暴雪分段预报中,还对两种数值产品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对比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