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9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278篇
测绘学   167篇
大气科学   217篇
地球物理   152篇
地质学   741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21.
“三江”哀牢山带蛇绿岩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哀牢山带蛇绿岩由变质橄榄岩、堆晶杂岩和基性熔岩组成。其中二辉橄榄岩近似原始地幔岩,方辉橄榄岩为残留地幔岩。辉长岩-辉绿岩-辉石玄武岩系列及辉石岩-辉长闪长岩-钠长玄武岩-苦橄玄武岩系列分别为原始二辉橄榄岩经部分熔融产生的拉斑玄武岩浆及苦橄玄武岩浆结晶或结晶分异演化而成;前者具有洋脊玄武岩特征,后者具有准洋脊玄武岩特征,它们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其形成时代不晚于早石炭世(C1),侵位在晚三叠世一碗水组(T3y)之前。  相似文献   
122.
Long-and short-term climatic curves were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since the Late Cenozoic in the Qinghai Xizang(Qinghai-Tibet)Plateau.The curves show that the climate in the plateau was alternatively dry-warm and cold-wet during the period of 30-3.4 Ma when the plateau was not uplifted to an enough altitude and the monsoon was not completely formed either,In the period of 3.4-0.73 Ma.the climate fluctuated between dry-cold and wet-warm when the plateau was rapidly uplifted and the Asian monsoon was consequently formed.Since 0.73 Ma.the climate became even drier when the plateau continuously rose.In the Holocene period.the climate alternatively changed with a complex model of being cool-dry,warm-wet and cold-wet.  相似文献   
123.
地质体中主要生物分子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洪  程安进 《地质论评》1998,44(1):44-51
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领域的发展,为古生物研究者在发子水平上探索地质生物世界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技术手段,本文着重讨论了可用于分子古生物学研究的生物分子,例如,维管植物的木质素等稳定生物聚合物,古生物细胞内的类脂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氨基酸和含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古生物资料可用于探讨化石埋藏学,古生物分子系统学,生物演化模式与机制,分子演化速率,古生态环境再造等问题,本文较详细  相似文献   
124.
1995年7月12日至1996年2月3日短短7个月,云南地区连续发生了孟连西中缅边境7.3级、武定5.5级、丽江7.0级3次强震,本文研究了近期这几次强震前5个地震台地震图垂直分量S、P波最大振幅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动态追踪了振幅比明显偏离平稳态的突变过程。发现主震前5—8年,7级大震震中10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低)值突变,6级强震震中13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值突变,当振幅比的突变在缓升(降)的背景上骤升(降),或突变异常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则中长期异常进入中短期阶段。在强震震中130km范围内的地震台(近台)振幅比值高达15.2以上,而远离强震震中250km以外的地震台(远台)振幅比最大值仅为9.8,近台的突变幅度至少比远台大30%。而强震成组发生前一年半时间内,位于强震震中110km范围内的近台振幅比的突变幅度比远在250km外远台大55—75%。对振幅比的突变和时空演化特征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成因探讨。  相似文献   
125.
利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在中文窗口平台下,设计开发了功能齐全、界面友好、操作灵活、信息丰富,具有很强实用性的白山、丰满水库群实时洪水联合调度系统,可迅速完成从实时遥测降雨信息的采集到两库产、汇流预报和洪水联合调度方案的制定、评价、选择的全过程,简要介绍了系统开发策略及系统设计中的一些主要关键技术及其实现过程,对开发其它水库及水库群防洪调度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6.
低温对玉米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发芽试验研究了东北地区早、中、晚熟3个玉米品种在4℃、8℃、13℃、17℃、21℃和25℃黑暗条件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并求出不同品种的发芽临界温度。结果表明,低温抑制了种子发芽,降低了发芽能力;3个品种发芽的临界温度为3.2 ̄5.2℃。发芽临界温度愈低,种子的耐低温发芽能力愈强。稀土浸种有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和促进发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7.
台湾岛位于东经120°1′~122°,北纬21°54′~25°18′,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和祖国大陆相望。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宝岛,富饶美丽,它象一颗明亮的珍珠镶嵌在祖国大陆东南的海洋上。台湾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众多,河川径流资源尤为丰富。随着全国水资源估算工作的全面开展,深入研究台湾河流的水文特性,对正确认识和估算台湾以及全国的水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8.
高素华  章庆辰 《气象》1981,7(9):25-25
作物与品种的布局合理与否,是能否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一个重要问题。合理的布局不仅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并能发挥作物与品种本身的优势,从而获得好的收成。 目前有些地区作物(品种)的安排与当地的气候资源不相符合。因此,造成浪费资源或满足不了作物的需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损失。现以哈尔滨为例,其积温(≥1O℃,下同)的多年平均值为2745.9℃,  相似文献   
129.
程平顺 《气象》1978,4(8):15-15
观测事实表明,绝大部分暴雨是由持续不断的强盛的对流云降水所形成。而这种降水云的出现,除了有一定的辐合作用及动力抬升外,大气本身还须具有一定的不稳定能量贮存。当空气质团不断获得垂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产生强烈的对流,这些不稳定能量才得以释放。我们在暴雨分析中应用表征空气质团总能量的物理量总温度,就是为了反映不稳定能量的贮存这一产生暴雨的条件。总温度Tt按下式求得:  相似文献   
130.
人类世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远程耦合框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产生了一系列跨国家、跨地区、多尺度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远程耦合(Telecoupling,社会、经济、环境的远距离相互作用)科学概念和综合框架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为更好促进远程耦合综合框架的正确使用和规范推广,本文系统解析了远程耦合综合框架,厘清各组成部分的定义和功能,梳理了框架的应用现状;通过对3个中国典型案例的阐释,展示了远程耦合综合框架的使用方法、结果分析及由此得出的科学意义和政策价值;最后描述了远程耦合综合框架使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远程耦合综合框架的推广应用有助于以跨国家、跨地区、多尺度的视角,重新审视多个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揭示隐藏的远距离地理空间作用的科学价值,服务于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全球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