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上海两条隐伏第四纪断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浅层地震勘探为主要方法 ,研究了上海两条主要断裂 (太仓 -奉贤断裂和枫泾 -川沙断裂 )的第四纪活动性。结果表明 ,断裂的最新活动一般在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 ,个别区段的活动可延续至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2.
利用GMS-06电磁观测系统对上海奉城—浙江湖州剖面进行了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获得了超过4000 s的高质量长周期观测数据,为沪浙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反演处理,综合倾子解释结果和重磁资料以及最新的地震解释结果,在电性和断裂结构上获得了新的认识,对湖州—苏州、乌镇—马金、枫泾—川沙以及太仓—奉贤这几条深大断裂带的展布以及对区域构造格架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新的评价,其中枫泾—川沙断裂是上海断隆和湖州—南通台拱之间推覆构造过渡带的控制断裂,太仓—奉贤断裂带的主体位置推断在亭林附近.同时,对高阻基底以上电性层进行了解释,揭示了岩石圈底界面的结构和构造形态,推断湖州—苏州断裂西侧存在壳内高导层.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DY03孔磁性地层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接受了大量沉积,长时间序列沉积地层研究对于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化和长江变迁历史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长江三角洲DY03孔古地磁、磁化率以及岩性分析,初步建立了研究钻孔较为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沉积序列中有多个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短时期磁性漂移事件,对磁性地层定年的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表明,研究区晚新生代地层中普遍发育的硬黏土层不仅是晚第四纪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层,而且对整个晚新生代以来的沉积地层对比都会发挥重要作用。长江三角洲沉积演化基本呈现出早期受构造活动控制,后期受海平面升降和气候变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关系初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振铨  刘昌森  王锋 《中国地震》2004,20(2):143-151
以浅层地震勘探结果为主,研究了上海地区的断裂活动性。结果表明,上海地区NW向断裂的活动性要较其它方向强,最新活动时间一般为中更新世,有的可延续至晚更新世,但整体仍属弱活动性断裂。上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所揭示的断裂活动性也相吻合。通过分析现有资料,认为上海地区不具备发生≥6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但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海域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浅层人工地震勘察获知,长江口海域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北西向断裂为主. 断裂以上新世-早更新世活动为主,最新活动可至中更新世. 断裂的最大断距一般为几十米,往上断距变小,中更新统底界的断距在12~13 m. 断裂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10-3mm/a量级.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两条隐伏经四纪断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章振铨  刘昌森 《地震地质》2001,23(4):545-555
以浅层地震勘探为主要方法,研究了上海两条主要断裂(太仑-奉贤断裂和枫泾-川沙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结果表明,断裂的最新活动一般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个别区段的活动可延续至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籍中的地震海啸记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锋  刘昌森  章振铨 《中国地震》2005,21(3):437-443
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地震海啸波及10国,造成20余万人死亡和失踪、50万人受伤、100万人流离失所的浩劫,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地震灾害的关注。建立海啸预警系统的呼声也日趋强烈。我国海岸线长达32000km,我国的经济重心又相对集中在沿海地区,产业发达,人烟稠密,人们自然会对海啸表示相当的关注。本文在查阅大量地震史料的基础上,发现我国也有地震海啸发生,但除台湾外,其他地区并不严重,概率较低。为防患于未然,对我国自身的地震预警系统也应适当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上海地区开展深、浅地震反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高分辨地震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等联合剖面探测, 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 该地区地壳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上地壳厚为12~14 km,波速为57~59 km/s;中地壳厚度约为10 km,波速为59~62 km/s;下地壳厚为10~11 km, 波速为62~63 km/s,Moho面深度约为32 km.剖面浅部地质构造复杂,共解释出12条特征明显的断裂.其中,除3条断裂错断结晶基底(G界面)并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界面外,其他断裂均在深度3~5 km以上终止或收敛于G界面之上.此外,仅在剖面西侧基底下部约13~15 km埋深处发现一厚度在2 km左右的壳内高导层.所以,在综合各方面资料后分析认为,在剖面经过地区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近地表所存在的活动断层是未来产生对该区有影响地震的震源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