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以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震害预测为基础,考虑近几年人口、建筑物的变化,综合给出了该区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基于今后十年该区将处于较低的地震活动水平的估计,结合该区经济、地理条件和近几年世界上几次强震中人员伤亡的经验和教训,认为采取以下对策将大大减少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伤亡:①强化抗震设防要求,严格遵守抗震设计规范,提高建筑物的质量,杜绝劣质工程;②提高社会公众对于地震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③建立完善的地震应急管理和救助机构。  相似文献   
162.
基于IPV6的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下一代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下一代数据网的基础核心技术——IPV6 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数字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并广泛得到应用。2003年国家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计划—— CNGI,应用IPV6技术,实现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和蒙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国土规划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实施“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必须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先导,发展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IPV6的网络环境为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抓住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契机,研究基于IPV6环境的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创造我国地震科学领域数字信息时代的新技术环境。  相似文献   
163.
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与川滇中强地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续春荣  林云芳 《中国地震》1998,14(2):190-196
川滇地区在1994~1996年间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本文作者将磁暴的初始-主相-恢复过程作为地球磁场对太阳风加卸载的响应过程,计算分析了西南地区10个地磁台站磁场垂直分量Z的暴时场DSt(z)中的暴时扰日变化,以及DS(z)场的加卸载响应比值P(z)的时空分布,发现P(z)的高值区即是未来44天至15个月内发生中强地震的地区。作者还对震区和非震区的P(z)高值与地震和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粗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4.
165.
依据地磁台观测数据和地磁研究的方法,在 VAX-11/750计算机上应用 FORTRAN 语言,编制了14个用于数据处理和地磁方法研究的程序,共计4800条 FORTRAN 语句行.处理了100多个台15个月的观测资料,总计26万个数据。为地震预报和地震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为管理部门考核台站的观测质量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66.
沙产业理论在甘肃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世增  李银科  吴春荣 《中国沙漠》2011,31(6):1393-1397
值钱学森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对他提出的沙产业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甘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回顾沙产业理论在甘肃的实践与发展,分析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甘肃今后沙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推动甘肃沙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利于促进甘肃沙区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7.
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防范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研究灾害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是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实施科学减灾措施的基础[1]。本文充分利用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经统计分析,发现地质灾害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①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期为5~8月,高发区随时间由南向北逐渐推移;②地质灾害年际变化特点为逐年波动,总体趋势上升;③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云南,巨型和大型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甘肃;④汛期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防范重点为东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68.
我国地质灾害总体特征为灾害数量多、分布广、损失重,多发生在汛期的5~8月,地质灾害年内高发时段由南向北逐渐推移。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地区、秦岭大巴山区和黄土高原等地区。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地震活跃等因素增加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难度,总体来看,未来5年,我国地质灾害仍将处于高发期,面临的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69.
170.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地震信息网络的发展已从INTERNET的初始发展阶段,(即建立网站、发布信息、局部资源共享的阶段),朝着全球信息化的方向发展。2003年12月在瑞士召开的RSIS会议(信息社会中科学的作用)强调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地利用网络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尽管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存在着“科技鸿沟”问题,但站在地球这个共同家园的角度,全球信息化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