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我国三稀(稀有稀土稀散)矿产资源调查研究成果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是新一代尖端武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医药和医疗设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所需要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关键性原料。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2011年组织全国33个单位220余人开展了我国三稀金属资源战略调查工作。在五年时间里,初步建立了全国三稀调查研究的专业队伍,研究分析了国内外三稀资源的分布、产出特征及其开发现状、选冶技术与市场供需状况,编制了稀土矿产地、价格等多项数据库(涵盖全球);在稀土矿山开采和建设用地压覆资源调查等多方面为矿政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在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开发监管和储量动态估算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四川甲基卡、福建永定大坪等多个地区取得了重要找矿突破;在三稀成矿规律和赋存状态研究尤其是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规律和勘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该项工作提升了我国三稀矿产资源的理论、技术研究水平,为通过矿产地质供给侧调查研究引导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02.
汶川余震矩张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8年5月12日至2010年9月,数字遥测台网记录到了超过300个(M≥4.0)汶川余震.为了更好地了解汶川地震序列的震源动力学特征,我们搜集了信噪比相对较高的宽频带数据,根据前人在四川及邻近地区的速度剖面的研究结果,并通过多次测试,建立了4个不同的分别适合于四川盆地,龙门山断裂的西南山区、西北山区、以及东南地区的速度模型;利用TDMT_INVC方法计算矩张量,最终得到了160个余震的较好的矩张量解(图1).  相似文献   
103.
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小江断裂及邻区1998年1月~2007年9月发生的613个ML≥2.5地震的垂直向直达SV波和P波地动位移振幅比计算得出了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区域构造对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区。以小江断裂为界,将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区分为A、B(包含小江断裂带)两个区,为了研究断裂带上的应力特征,又将小江断裂带区域划分出来进行独立分析;同时采用网格1°×1°,以及0.5°空间滑动分区的办法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区震源机制解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应力场进行反演。结果表明:①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的断层错动方式主要以走滑为主,A区、B区和断裂带区域走滑断层分别占81.28%、69.63%、72.97%。②A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大致为NNW向,B区和断裂带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大致为NWW向;从应力结构来看,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走滑特征明显。③在整个滇中块体,应力场的主体方位由NNW向变为NWW向。但在元谋断裂以东,普渡河断裂以西的区域,主压应力方位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向滑移,而在小江断裂区域主压应力则主要为NW向。从小江断裂继续往东的滇东块体上,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为NW-NNW向。  相似文献   
104.
华北北部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华北北部地区2002 01—2010 06月848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区域构造活动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研究区,分析各研究区震源机制解特征,并采用1°×1°的网格,0.5°滑动分区的方法对华北北部地区各研究区和空间滑动进行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的最大主应力的方位为NEE向,最小主应力方位为NNW向,与华北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较一致。各研究区的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水平应力作用为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震源错动方式以水平走滑为主。  相似文献   
105.
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可对锆石进行快速准确的Pb-Pb同位素定年。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该方法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对不同样品采用不同的聚焦方式可以对U/Pb分异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连续和连续采样模式都可以得到较高精度和准确度的结果。连续采样模式还可以得到同位素计数的深度剖面。不同的测量滞留时间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20ms为适合锆石207Pb/208Pb分析的最佳测量滞留时间。在对测定结果进行校正时,可以采用玻璃标样NIST610和钻石标样两种不同的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6.
平谷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磁暴过程作为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分析了平谷台1995年1月至1998年4月期间磁暴场的暴时扰日变化Ds(Z)的响应比值P(Z)的变化。发现P(Z)高值与平谷台550km,左右范围内MS≥50的中强主震有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07.
针对难以实现管道焊缝图像信息准确提取的问题,利用免疫遗传算法优化小波系数,将小波变换与免疫遗传算法引入焊缝图像的处理过程,采用相似性距离分析传统小波、Canny算法、免疫遗传小波等算法优劣性.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抑制噪声干扰,去除图像边缘中的伪影,从而较好地实现图像边缘信息的清晰与细化,体现遗传小波变换算法在精确定位与抗噪声能力上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8.
空沟对冲击荷载隔离的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平  张天航  石明生  刘干斌 《岩土力学》2014,35(Z1):341-346
在场地开挖了一条空沟,以落锤式弯沉仪(falling weight deflectometer,简写为FWD)的荷载模拟冲击荷载,通过FWD自带的传感器测得空沟后一定范围内的竖向位移。通过室内试验,获取试验场地的岩土参数,采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二维模型(将远处单元定义为无限单元来模拟吸收边界,从而避免振动波的来回反射)。以空沟中心线的现场测试数据为依据,校核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不同工况模拟的竖向位移,研究得出空沟-荷载间距、沟深、沟宽等对隔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 空沟-荷载间距越小,隔振效果越好,但实际隔振工程中,为避免振动对空沟侧壁的稳定性的影响,空沟与振源不宜太近,因此可以不计空沟-荷载间距对隔振效果的影响;(2) 就提高隔振效果而言,增大沟深比增大沟宽更有效,而相同的隔振效果,窄-深沟的挖方量远小于宽-浅沟;(3) 在对冲击荷载进行隔振设计时,对于一般的民用和工业建筑,综合隔振效果、开挖和支护费用等因素,采用宽度为0.5~1.0 m,深度为2.0~2.5 m的空沟较为合理,与某工程实例进行比对,验证结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9.
用GNSS监测北京地区的地壳运动,属小区域研究范畴,我们选用了境内16个工作状况较好的GNSS连续观测站6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基础数据的解算由王敏研究员提供方法、参数、模型和数据等,保证了解算的高水平。因测站设备的更换、环境的改变、沉降的差异、地震的发生、年周期等因素影响,解算值还不能直接用于地壳运动的研究,必须找到可靠的办法,扣除上述因素的影响。作者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其共性、个性、处理顺序、变化模型、量级大小等特点,通过试算、试验和比较,找到了一些较好的解决办法。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京区的地壳运动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对于综合利用不同部门GNSS观测数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0.
Several new deman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eijing continuous GNSS observations due to some particular reasons,such as the limited coverage of the observation network,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criterion executed by different units and the intense interference resulting from human activity. In this paper,necessary processing of data is carried out, including more accurate calculation,corrections to the replacement,outliers and relocation of equipment,and elimination of linear trends in the E-component for every station. The E-components of the 16 available stations showed a lower sawtooth wave anomaly( s lowly westward propagating) b efore the2011 Tohoku M W9. 0 earthquake,a coseismic step rebound( rapid eastward propagating)and a post-seismic Ω-shaped recovery. These steps constituted a complete earthquake process which was rarely seen before in the GNSS observations and provides a good example for further study. Moreover, t he rapid eastward propagating during the earthquake is not influenced by the size of the given normal values,which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arthquake forecasting and early w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