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磁综合剖面探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中南段在第四纪以来活断层最发育,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强以上地震,是中国目前主要地震活动区域之一。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地下流体观测井多测项震后效应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部分地区一直持续存在,同时速度结构研究表明该区域存  相似文献   
22.
2011年1月安徽安庆4.8级地震烈度与房屋震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1月19日安徽省安庆市Ms4.8级地震发生后,笔者在第一时间深入地震灾区,开展了地震烈度调查和地震灾害评估工作.本文基于现场调查结果,对此次地震的构造背景、烈度分布及房屋典型震害进行了分析,并对经验教训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23.
方解石变形温度回零微观标志的实验研究和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大全  翟洪涛 《中国地震》2004,20(3):269-275
为了判断变形方解石温度回零程度,设计了一组岩石破裂实验,对含方解石灰岩样品进行不同温度下的固定围压实验,对原态固结破裂样品进行微观观测,提出不同回零状态的微观识别标志,从而为方解石变形年代测定值可靠性评价提供微观依据。最后对未达到回零温度的变形样品年代测定值的修正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4.
宿松—枞阳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宿松—枞阳断裂卫星影像清晰,是一条对构造、地貌、中新生代盆地有着控制意义的断裂。本文对该断裂所处的区域地震地质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结合断裂的发育历史,选择典型剖面,对断裂的最新活动特征进行调查。根据野外地质考察和断裂沿线地震活动统计结果,对断裂未来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定量评估。分析认为,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仍然有所活动,但活动强度已减弱,未来可能发生无地表位错的中强地震,最大震级综合判定为M5.5。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研究区内卫星遥感图像线性影像的分析及沿青山—晓天断裂带开展详细野外调查工作,发现断裂沿线的地貌主要表现为线状负地形、山间垭口、断层陡崖等特征,对晚第四纪以来地貌控制和影响不显著。对出露的2处典型断面进行了编录分析,采集的断层物质样品测试结果为(274±33)ka BP,综合分析认为,青山—晓天断裂带为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带。  相似文献   
26.
六安-霍山地震危险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方法与宏、微观构造解析技术 ,结合历史地震资料分析结果 ,探讨了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的研究途径。圈定出六安 -霍山地震危险区。对该地震危险区进行立体综合剖析 ,推演出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 ,并预测了研究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等震线长轴衰减方向等参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龙泉山西麓剖面的精细观测,样品微观和超微观测试,断层物质活动时代测定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断裂带在第四纪曾有过多次活动(其中晚更新世以来也曾有过活动),并呈现粘蠕滑交替的变形特征,其最新活动方式以蠕滑活动为主,这些结论修正了前人对郯庐断裂带南段的基本认识,丰富和深化了该断裂新活动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8.
借助合肥地区城市扩建工程大规模开挖契机,对揭露的上更新统粘土剖面进行多点详细调查编录,发现其中赋存有数组构造节理;分别采集节理切割、节理充填物和上覆粘土样品进行年代测定和节理发生年代分析,并对节理充填物进行了定向微观分析,结果显示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曾发生3~4次构造变形事件,时间距今分别约为11万年,7~8万年和4~5万年;节理充填物的定向微观分析表明,节理形成后沿节理面又有粘滑和蠕滑变形过程.这些发现和认识对于揭示合肥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变形历史和变形特征,客观评价该区地壳稳定性,探索中东部地区构造活动习性研究方法,具有开拓性和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9.
基于皖东北地区多层砌体校舍抗震性能调查,结合汶川地震的震害,对皖东北地区中小学多层砌体校舍的特点、抗震能力进行阐述,运用易损性概率分析法对所调查的校舍进行震害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对策,以期为该地区校舍安全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基于我国大陆最新观测所得的1 302个地磁测点和32个地磁台站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的1 334组准确数据,并结合地壳磁异常能谱变化特征,对增强地磁模型(EMM2010)在我国大陆的精度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EMM2010模型(DIF)在我国大陆的总体精度分别为10.45′、8.08′、112.85 nT  ;东北、华北与新疆地区模型的精度为13.07′、8.90′、130.89 nT ;华南、青藏高原及其东缘地区模型的精度为7.07′、6.65′、81.84 nT;其精度是受模型有限的截断阶数、各区域的磁异常状况和磁测数据的误差等因素共同影响的。EMM2010模型的精度在我国大陆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与磁异常的分布形态及其复杂程度、梯度密切相关,异常越突出,形态越复杂,模型的精度越低。与世界地磁模型(WMM2010)、第11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11)相比,EMM2010模型在我国大陆的总体精度平均提高了50%,主要原因是模型不仅包含了地球主磁场,同时还包含了地壳磁场。EMM2010模型应用于我国大陆的实例及精度分析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有其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大陆的地磁场信息,鉴于模型的精度,建议在EMM2010模型基础上,结合我国最新的各部门的高精度磁测数据,构建我国高精度的地磁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