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中国东部陆架的海底古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秀山 《海洋科学》1981,5(2):21-26
中国东部陆架古河系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虽然由于受海区调查研究程度的限制,在制图表示方面尚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但是对若干地质理论问题的建树,为今天的研究作了重要启示。 六、七十年代以来,先进科学技术方法在海底探测中获得的新资料,为复原我国东部陆架古河系的分布状况及其成因,提供了更为确切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2.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水进退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耿秀山 《海洋学报》1981,3(1):114-130
我国东部滨海平原及其以东的浅海陆架,是第四纪冰川时期海岸线往复迁移的地带.要掌握海水的进退边界及反复过程,必须在沉积层序学和年代学的广泛研究基础上,依据古滨线沉积和残留地貌标志,与世界典型地区的海面变化模式进行对比,才能获得冰川性海面变化及构造型海面变化在我国东部海面升降及海水进退过程中互相影响、相互消长的时空表现.  相似文献   
123.
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近几年来,我国沿海与近海陆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在沿海地区,发现了多层海相地层与许多古岸线遗迹.在陆架地区,则发现陆相地层与沉溺的古滨线遗迹.在这些指示古海面的地貌、沉积与生物证据中,往往含有可供进行C14年代测定的样品,其中若干样品已获得比较可靠的年代测定结果.这为建立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海洋平面变化曲线和探讨与海面变化有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较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4.
本文通过典型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连续干旱和过量超采地下淡水,是导致山东沿岸海水向内陆地下入侵的主要原因。由此酿成了严重的生态灾害:水生态、农田生态、滨海盐土生态、城镇经济生态和生态工程环境严重恶化,造成海水入侵区水源破坏、农田减产或绝产及盐生天然植物生态群落向内陆扩展,干扰了工农业和工程规划布局以及社会文明和人民生活,提高了地方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5.
沉积物重力流流体转化沉积-混合事件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浊流和碎屑流理论体系日臻成熟,重力流的流体转化过程逐渐受到重视,而与其相关联的混合事件层概念也应运而生。混合事件层是单次碎屑流或浊流流体转化中的沉积记录,是多种流变学特征的垂向沉积组合。典型混合事件层沉积序列具有五段式的特征(即纯净砂岩段H1、条带状砂岩段H2、黏性碎积岩段H3、波状层理段H4、块状泥岩段H5),其内部通常存在岩性突变界面。混合事件层发育于粗粒三角洲内部、海底扇和水道与舌状体过渡区、舌状体侧缘、远端及限制性的微型盆地边缘地区,其垂向叠置厚度可达数十米。混合事件层的发现对重力流流体转化、重力流沉积物空间流变学性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推动了油气储层构型和非均质性研究,为进一步寻找深水有利储集砂体提供了新思路。混合层地球物理识别方法的建立及其相关概念在湖泊重力流研究中的灵活应用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6.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新生代断裂发育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是北部湾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区,其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以及坳陷发育过程受边界断层发育的控制。为了阐明新生代断裂系统发育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合构造应力场研究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的动力学成因,利用正断层位移-长度法研究了几条边界断层的发育过程,编制不同时期沉积厚度图印证了凹陷沉降中心的迁移过程及其与断裂发育的匹配关系。认为四条主干断层分别具有不同的活动时期和各自的活动中心,同时控制了不同的沉积凹陷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7.
晚三叠世须家河期.龙门山构造活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须二段和须四段沉积期为龙门山逆冲推覆活动期,川西类前陆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位于靠近盆缘冲断带一侧的前渊坳陷内,盆地两侧以储层发育和沉积极不对称为特征。在盆缘冲断带一侧,随着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增强,下切剥蚀力也不断增强,低位体系域相对发育.而高位体系域则因后期暴露剥蚀而保存不完整;在前陆隆起斜坡带一侧,表现为稳定的缓慢隆升,下切侵蚀作用较弱。故低位体系域缺失或不发育,而高位体系域则因后期剥蚀较弱而相对发育。须三段和须五段沉积期为龙门山逆冲推覆休眠期.川西类前陆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向前陆隆起方向迁移,盆地两侧沉积的不对称性也逐渐减弱.以发育区域性盖层和生油层为特征。其层序充填样式与活动期相似。但造山带前缘因构造剥蚀相对减弱而使沉积层序.尤其是高位体系域保存相对完整。而前陆隆起区则主要因沉积物供应不足而使层序发育相对不完整.只保留最大洪泛面附近的沉积。  相似文献   
128.
赋存于地球深部的地热资源,以其储量丰富、清洁再生等优势,有望成为破解我国能源困局,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干热岩(HDR)开发过程中,面临着高温高压环境下水-岩作用问题,在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化学场(THMC)等多场耦合作用下,岩体应力腐蚀效应和疲劳劣化会诱发岩石微裂纹-裂缝扩展、成核与丛集行为,进而影响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热交换效率和地质体稳定性,这也是制约干热岩长期安全开发的瓶颈,亟待突破。通过总结现有干热岩高温高压下多场损伤研究中的实验探索、理论模型、数值分析等多手段跨尺度方法,分析干热岩在高温高压及水环境下的应力腐蚀效应,可阐明循环生产过程中低温工质与高温地质体循环换热下干热岩储层结构演化的动态过程及工程响应,进而揭示THMC多场耦合作用下干热岩储层疲劳劣化损伤机理,为我国深部地热资源高效安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地质保障;但仍亟待深入开展增强型地热系统的THMC多场耦合作用下岩体应力腐蚀效应的干热岩疲劳劣化机制与长期稳定性研究,如考虑应力腐蚀效应和疲劳损伤的干热岩长期强度评价模型、基于跨尺度疲劳损伤评价的干热岩开发下地质体长期稳定性方法、适应于干热岩储层改造...  相似文献   
129.
右江盆地二叠纪生物礁时空分布和沉积构造演化新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笔者等在右江盆地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研究了二叠纪海绵礁、藻礁的分布、时代、岩石类型、发育特征及发展演化,取得了新的认识,认为沿大小台地边缘断续发育的礁滩相沉积,是一套具有成因联系、密切相关的广义礁灰岩组合;礁灰岩主要形成于高水位期;成礁时代始于早二叠世紫松期晚期,并一直延续至晚二叠世末,划分为三个造礁期。完整连续、环状的礁滩相带及台缘沉积岩墙群、假不整合构造的分布、发育特征,证明右江盆地从泥盆纪至三叠纪是连续发育的沉积海盆;包含于三叠系中的晚古生代地层是孤立碳酸盐台地沉积,是原地系统,而非后期推覆构造形成的无根异地系统。  相似文献   
130.
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建筑密度大,内部空间狭小,疏散难度较大,现有避难空间难以满足地震避难要求,提高历史文化街区抗震韧性势在必行。面向历史文化街区,以避难空间的评价与规划方法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 10.2对研究区域道路网络与环境要素进行空间建模,在归纳分析与专项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避难空间评价量化指标,运用空间网络与叠置分析、GIS空间分析与可视化分析提出历史文化街区避难空间规划与布局方法。以天津市14个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安全性、时效性、便捷性与应急功能性的目标,评价街区道路易损性及现有避难空间合理性,通过用地适宜性评价选择适宜性等级较高的区域作为避难空间的候选位置;针对现状避难空间无法满足避难需求的街区,运用集合覆盖模型、最大化覆盖范围模型及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进行避难空间优化布局,并对新增避难空间进行评价,实现对本文提出的历史文化街区避难空间规划方法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