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2篇
  免费   441篇
  国内免费   447篇
测绘学   281篇
大气科学   236篇
地球物理   324篇
地质学   1436篇
海洋学   263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24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01.
主要介绍了砂岩储层全岩矿物模拟岩心的制作原理、制作方法,并对所制作的模拟岩心和天然岩心进行孔隙特性和实验性能对比评价。研究出一种新型环保硅酸盐类复合胶结剂,找出了影响模拟岩心强度和渗透率的主、次因素。确定了模拟岩心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具有完好外观且具有天然岩心的成分特性、孔隙特性、渗透特性、敏感特性和实验规律的模拟岩心,可代替天然岩心进行采油工程措施的室内模拟实验,既填补了无天然岩心就无法进行室内实验的空白.又解决了因天然岩心的非均质性导致实验数据重复性差或无可比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902.
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大巴山是NWW_SEE走向的中央造山带中惟一的向南凸出大型弧型褶皱带,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构造特征明显不协调。研究表明,大巴山弧型构造卷入了侏罗纪地层,因此不属于三叠纪中央造山带。秦岭、大别山和大巴山最新的证据证实侏罗纪曾经发生陆内俯冲作用,大巴山是侏罗纪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大巴山西侧为典型的叠加褶皱变形样式,三叠纪近东西向褶皱叠加上近南北向褶皱构成横跨型干涉变形图像。由此,确立了侏罗纪复合前陆的存在,证明中国东部甚至亚洲东部侏罗纪陆内造山的广泛性,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是波及亚洲中东部的重要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903.
晚侏罗世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与变形特征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板块构造研究成果与同位素精确定年数据的积累,使我们对发生在中国东部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亚多向汇聚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全球三大洋在晚侏罗世(165±5)Ma近乎同时的开启,以及东亚周边占太平洋、新特提斯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俯冲消亡,在中国中东部和东亚地区形成了多向挤压汇聚的燕山期构造体系,即东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简称东亚汇聚).东亚汇聚启动了经典的燕山运动,发育了独特的构造变形特征.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具有两个近乎稳定的刚性陆核,即鄂尔多斯地块和四川(盆地)地块,在它们的周缘形成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多向挤压变形和似前陆盆地,如大巴山晚侏罗世前陆.此外,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影响了东亚和中亚大部分地区的板内变形作用,在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形成了反映南北向挤压的蒙古弧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燕山-阴山陆内造山带、大别山-大巴山侏罗纪陆内造山带等典型的燕山期构造带.东亚汇聚具有深刻的全球构造背景与动力来源,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904.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EEMs-PARAFAC)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莱州湾海域春季(2020年5月)和秋季(2020年10月)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的来源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莱州湾海域FDOM由2类共4个荧光组分组成:C1、C4为类蛋白质组分,分别为色氨酸和酪氨酸; C2、C3为类腐殖质组分。并对各组分的来源及分布特征分析:春季FDOM分布主要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其中表层C1、C2、C3也受微生物活动影响。秋季表层C1、C2、C3分布受到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共同影响,秋季表层C4主要受生物现场生产影响,秋季底层C1、C2、C3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C4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共同影响。各荧光组分在表层的季节性差异主要是由于春季部分FDOM经陆源输入后受偏南风作用,在莱州湾西部及南部海域扩散。FDOM在底层的季节性差异主要由于受到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HIX高值分布表明莱州湾西部和南部FDOM受陆源输入影响显著,BIX高值分布表明莱州湾远海FDOM受生物活动影响程度较高。总体上,陆源输入影响莱州湾FDOM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5.
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具有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是生态研究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热点。海南岛是中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会增加河口地区环境保护的压力。昌化江、罗带河和三亚河是海南岛重要的入海河流。目前缺少对昌化江和罗带河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报道,对三亚河的相关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为了解这三条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累积特征和生态风险,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ICP-MS/OES)、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和Zn)含量,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PAHs含量。根据污染物组成和相关性探讨其来源,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昌化江沉积物中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的平均值分别为3.24、0.03、7.03、5.33、0.007、3.06、16.9和14.1mg/kg;罗带河对应重金属平均值为4.81、0.02、7.69、4.56、0.010、3.29、18.3和14.7mg/kg;三亚河对应重金属平均值...  相似文献   
906.
为查明安徽省砀山县境内小麦中锌元素含量、其根系土中的锌、有效锌含量、土壤质地之间的关系,在其境内选取大片种植小麦的区域采集小麦及相应的根系土样品,小麦根系土中锌含量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测,小麦中锌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测试数据表明,研究区60件样品中小麦锌含量在9.38~36.20mg/kg之间,平均值为18.97mg/kg,标准离差为0.6,变异系数为0.3;根系土中锌含量在44.4~125.0mg/kg之间,平均值为67.5mg/kg,标准离差为17.5,变异系数为0.26。研究区小麦根系土锌含量高于砀山县和皖北地区的土壤背景值。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土壤中氮、磷、有机质等的含量有利于锌元素在小麦根系土中聚集,在相对含锌较高的富锌土壤中,小麦对锌的吸收累积低于低锌土壤,土壤锌含量并非控制小麦锌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7.
地下连续墙、水平定向钻、盾构和顶管等领域的基础工程浆液具有用量大、污染物较为单一的特点。随着国家各项环保法规的实施,基础工程浆液的综合处理尤为重要。提出一种基础工程浆液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即循环浆液采用“除砂+净化浆液与钻渣综合利用”技术,废弃浆液采用“除钙+降低pH+絮凝分离+压滤处理+废液与泥饼的综合利用”技术。以武汉市某地下连续墙工程现场浆液为研究对象,研究循环浆液和废弃浆液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效果。结果表明:(1)循环浆液经过除砂后得到净化浆液和钻渣,前者可重新用于工程施工中,后者可用于培育披碱草、黑麦草等草籽,发芽率为100%。(2)加入5%的碳酸氢钠可将废弃浆液Ca2+质量浓度从703.5 mg/L降低至173.6 mg/L,加入质量分数为3.3%的氯化铵可将pH值从13降低至9,加入300 mg/L的絮凝剂A-2可得到明显的絮凝物。絮凝物经过压滤后得到废液和泥饼,在废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碳酸氢钠后可用于重新配制工程浆液,泥饼与30%~60%的营养土混合后可进行草籽培育,发芽率为72%。(3)过量的盐离子和高pH会对植物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应先对废弃浆液...  相似文献   
908.
Analysis of energ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freak wave gener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nerg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wave train are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cause of the freak wave generation. The Morlet wavelet spectrum method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numerical, laboratory and field evolution data of this generation process. Their energy distributions and variations are discuss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corresponding surface elevations. Through comparing the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cases, it is shown that the freak wave generation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continuous transfer of wave train energy to a certain region where finally the maximum energy occurs, but also on the distinct shift of the converged energy to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in a very short time. And the typical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freak waves are also given.  相似文献   
909.
山东蓬莱西庄附近海域波浪与海岸侵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10.
中国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灾变区划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根据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活动程度和形成条件,建立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模型;据此,以县(市、区、旗)为单元,逐个计算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分析中国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布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自然条件,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七大地质灾害灾变区和若干亚区,论述了各区地质灾害危险水平和主要活动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