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江西相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富大铀矿形成的制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江西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 ,一直是铀矿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新资料支持以下的构造演化模式 :成矿前的走滑剪切 ;成矿期的伸展拉张 ;成矿后的挤压逆冲。这一构造演化体系是形成相山富大铀矿田的有利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22.
横跨天山的中天山北缘断裂带是中亚地区一个重要构造单元,新疆的阿齐克库都格-尾亚断裂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走向近东西,宽约30 km,延伸1000 km以上。主要由绿片岩化和糜棱岩化的早古生代杂砂岩、火山岩、含高压变质岩的蛇绿混杂岩和新元古代片岩、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等组成。二叠纪的红色磨拉石不整合覆盖在这些变质变形的岩石之上。笔者研究表明,这是一个古生代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广泛发育于该带的近直立糜棱面理和近水平拉伸线理确定了其走滑性质,各种运动学标志如不对称褶皱、小型—显微尺度的非同轴不对称剪切组构、糜棱岩中石英的C轴组构等标定这是一个近东西走向的右旋走滑韧性剪切带。部分地段沿该带两侧具有逆冲和挤出成分,以花状构造和枢纽平缓的直立褶皱为特征,反映  相似文献   
123.
浅层断裂韧滑流变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选取湘中浅层花岗岩和不同颗粒度的岩石进行高温高压糜棱岩成岩实验,获得其形成的温压条件和微观变形.再同断裂带中所产生的天然韧滑流变糜棱岩一起做TEM观察测试,计算出人工糜棱岩位错密度、流变应力和应变速率分别为3.20×109/cm2,139.32MPa和6.39×10-10S.这与天然糜棱岩的有关数据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以此成岩模拟实验为基础,通过干湿样品实验比较、原岩化学分析以及同法国中央地块、江苏连云港等中深层次糜棱岩的综合分析对比,初步确定浅层岩石流变变化的有关参数,也说明了岩石圈垂向深度流变的多重性和总趋向性.  相似文献   
124.
天山地区碰撞后构造与盆山演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研究表明,近东西向的天山造山带基本格架在古生代晚期已经初步形成;平行造山带广泛分布的二叠纪红色磨拉石证明当时造山隆升作用非常强烈,导致前陆盆地普遍发育。三叠纪,天山造山带遭受区域剥蚀夷平,盆山高差缩小,盆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侏罗纪—古近纪,由于板内伸展作用,在准平原化的天山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伸展盆地,呈近东西向分布。新近纪以来,受南面印度—欧亚陆—陆碰撞的影响,天山地区发生强烈陆内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褶皱堆叠为特征;节理统计表明新生代的主压应力为南北方向。晚新生代,由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强烈挤压作用对大陆腹地的天山地区影响很大:前中生代块体发生剧烈隆升和褶皱,伴随大规模新生代坳陷的形成,导致盆山高差急剧增大;脆性剪切与挤压变形构造叠加在韧性变形的古生代岩层之上。同时,中生代拉伸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形成新生代挤压盆地,盆山交接带变形以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为特征。由于盆地朝造山带的下插作用,使古生代的岩层呈构造岩片方式逆冲推覆在盆地边缘的中新生代岩层之上,当穿越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时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学特征。强烈挤压褶皱冲断是晚新生代盆山交接带的基本特征和最普遍的盆-山耦合方式,局部伴有小规模近东西向的走滑断层。中生代沉积岩的褶皱与断裂、侏罗纪煤层自燃及烧结岩的形成、强烈地震与断层活动、以及新疆独特的镶嵌状盆山格局,都是新近纪以来构造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5.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基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浙闽赣粤地区出露的中深变质岩石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和近年报道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认为,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之下存在一个前泥盆纪的变质基底,其中,前震旦纪的变质基底以呈面形分布的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为特征,年龄值大于8亿年,是构成华南地区最古老的陆壳基底之一,俗称华厦古陆,9亿年左右,该陆块和扬子陆块碰撞,其缝合带为强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带,稍后,受区域拉张构造事件的影响,它被裂解为三个走向各异,分布在浙东南-闽西北,赣中-赣南和云开三个地区的块体,分别呈NEE,NNE和NE方向展布,三者之间为巨厚的震旦纪一早古生代沉积物质所充填,并有复式岩浆岩流出现,研究表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基底构造至少经历过三期构造一热事件的演化,这种古构造格局,制约了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岩浆成分差异及其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126.
武夷山北缘断裂带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华南武夷山北缘边界被绍兴—江山—东乡断裂带所限。该断裂带至少保留了三期构造事件的形迹。第一期发生在800Ma~900Ma的晚元古代,呈NW向SE的区域推覆韧剪变形运动,以构造混杂岩和区域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强烈的褶皱和韧剪变形为特征,对应于古洋盆关闭、华南复合地体与江南岛弧碰撞焊接过程。第二期发生在458Ma~421Ma的志留纪,表现为从北向南的韧剪变形运动,伴有左旋走滑韧性剪切,以糜棱岩化和进变质作用为特征,黑云母多变为硅线石。该期变形使第一期构造形迹被强烈迭加置换。其动力学背景与闽东南地体朝武夷山的拼贴增生事件有关。第三期属中生代陆内变形,是一种高构造位的左旋走滑脆性剪切,以岩石的破裂和岩块的水平位移为特征,并具转换拉伸性质,导致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7.
天山东段推覆构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舒良树  孙家齐 《地质科学》1997,32(3):337-350
本文概括性总结了天山东段大型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根据地质证据和同位素年龄,东天山存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晚期和新生代三期推覆构造;根据推覆构造分布规律及构造背景,在平面上划分为五大推覆带、9个大型韧剪带;根据出露岩石的矿物变形相将东天山推覆构造划分为深、中深和浅三个深度层次;通过韧剪变形组构的观察分析,确定了多期韧性变形性质与运动方向。糜棱岩中超微构造、古应力及小构造变形缩短率测量统计,证明东天山推覆变形具有显著的地壳缩短增厚作用。新生代板块碰撞导致本区中新生代盆地基底向造山带A型俯冲,造山带向盆地推覆,其结果就构成了今日看到的镶嵌状盆地-山脉构造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28.
新疆北部古生代大陆增生构造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古生代亚洲中部是一幅两陆夹一洋、洋中多地体的构造图案,大地构造框架与现代西南太平洋格局十分相似。中亚造山带是晚古生代复杂地体的拼贴带。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4类成因的8个地体构造。它们以裂解陆块地层块体、海山和火山弧的形式散布在中蒙大洋中,诸地体间是一系列的小洋盆。晚古生代,这些地体开始彼此拼贴并导致强烈推覆作用。石炭纪末-二叠纪初,中蒙大洋闭合,散布其中的诸地体分别增生到塔里木大陆北缘和西伯利亚大陆南缘。北天山-准噶尔地区6条蛇绿岩带记录了诸地体间碰撞事件。  相似文献   
129.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冲于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墩-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浙东地体)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30.
武夷山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淼  舒良树 《中国地质》2007,34(4):572-583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华南造山带东段武夷山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中的玄武岩和安山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拉斑玄武岩类,TiO2含量为2.26%~2.59%(平均2.43%),轻稀土元素比重稀土元素富集,(La)N/(Yb)N=6.4~9.4(平均7.8),相对富集Nb、Ta和Ti,微量元素特征类似于洋岛玄武岩;另一种岩石属于钙碱系列,TiO2含量为0.69%~0.93%(平均0.83%),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La)N/(Yb)N=4.2~12.6(平均8.4),略显Eu负异常,并以低Nb、Ta、Ti等元素为特征,富集Ba、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征,属于俯冲作用的产物。蛇绿混杂岩中这两类岩石共生,记录了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古大洋消减闭合和弧-弧碰撞拼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