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云南和四川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噪声等的影响,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云南地区2121次ML2.0~5.3地震和四川地区323次ML3.0~5.1地震的应力降参数Δσ,分析了云南地区和四川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震应力降范围为0.03~47.55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4.8%,Δσ的年均值在2.30~5.05MPa之间;四川地区应力降范围为0.19~47.47MPa,其中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占21.7%,Δσ的年均值在5.11~8.72MPa之间。Δσ≥10.0MPa(高应力降)的地震主要分布在滇西北至滇东北及川滇交界一带,尤其是在龙门山断裂带有较明显分布。龙门山断裂带Δσ≥10.0MPa的地震占35.8%,Δσ的年均值在5.20~12.09MPa之间,2004~2007年高应力降地震事件明显增多,反映了汶川8.0级大震前的高应力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2.
川滇菱形地块的应变能积累释放周期和强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川滇菱形地块分为两个地块, 分别以形变确定应变速率、 深部速度构造确定弹性模量、 联合地块体积确定地块应变能积累与时间的关系, 结合历史强震研究应变能积累释放周期以及该周期内的强震活动, 进而研究应变能积累释放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地块应变能积累释放存在周期性并可预测强震震级. 在应变能积累前期, 没有强震(M≥7.0)发生; 随着时间增加, 应变能继续增加, 地块上先后发生几次强震, 但每次强震震级均小于预测震级, 即一次强震只释放了一部分能量; 而后应变能积累继续增加, 直到一、 二次特大强震(M≥7.5)发生, 将绝大部分应变能释放. 至此, 老的周期结束, 新的周期开始. 应变能积累从小到大直到最后完全释放的周期性导致了地震的平静活跃周期, 地震活跃期比平静期长得多. 本文认为, 大区域地理范围因其含有多个地块, 不宜讨论其地震平静活跃周期, 而对于小范围单次强震也不宜讨论其复发周期. 虽然活跃期中的强震从时间上看并无任何规律, 但利用活动地块应变能的积累释放曲线所预测的震级与实际震级很接近. 本文结果对于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从误差观点综述分析地震定位方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阐述了现有几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原理,然后从误差的观点对它们进行了定性的比较,认为本文提到的几种定位方法都是从某一方面降低误差来源的影响,它们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并可以结合各种方法的优点获取高精度的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54.
欧亚地震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分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中的2818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欧亚地震带及其5个分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给出了5个分区的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向分布图。结果表明:①欧亚地震带以逆断型和走滑型断层活动为主;②地中海地震区以走滑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为SSW向;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地震区以逆断型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NE—NS向;④喜马拉雅地震以逆断型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S和NE向;⑤川—滇—缅地震区以走滑断层活动为主,主应力场方向为NNE向;⑥印度尼西亚地震区以逆断型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E—SSW向。各分区的主压应力方向明显受其所在区域板块运动的影响,由此推测板块运动可能是产生欧亚地震带构造应力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55.
给出了2007年滇西南地区中等地震丛集活动的跟踪预测过程,以及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异常和前兆异常的动态演化图像。这组中等地震中期阶段的异常特征主要是:云南地区长达3年多和滇西南地区长达12年的6级地震平静,小震调制比、高水位和部分前兆的趋势异常显示滇西南从2006年以来处于应力水平相对较高状态;中短期阶段在滇西南出现3级地震活动增强,并形成空区,小的单元体破裂后把能量集中到更大单元体,发生更大地震;短临阶段小震活动不断向震中迁移,空区被打破。中等地震丛集活动过程中,每次新的M≥5地震发生前,滇西南均出现3级震群活动,前兆均有新的异常过程出现。  相似文献   
56.
2008~2009年云台等高仪时纬残差的异常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8~2009年间云南天文台光电等高仪的时纬资料的残差值的变化,讨论了残差异常变化与此期间云南天文台周围发生的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8月30日攀枝花6.1级地震以及12月26日昆明4.3级地震的可能的关系,并讨论了与该研究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7.
我们运用反投影远震P波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破裂过程.通过台站响应函数对从IRIS下载的经过波形筛选的206个震中距在30°~95°间的台站进行选取.29个能够得到最好台站响应函数且波形相似度高的台站的记录被用于最终的反投影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运用4阶方根叠加法和2 s窗长、1 s滑动的滑动窗对总时长为10...  相似文献   
58.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波形资料,采用多台法计算了2008年8月30日在川滇交界攀枝花发生的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VP/VS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前3年,波速比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下降过程;震前0.5年,又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急剧下降的过程,且伴随有多次低值异常;震前2个多月至发震,波速比从低值回升至均值附近;震后波速比维持在均值上下波动,并伴有高值出现。震区南部的元谋地区和东北部的巧家—普格一带波速比异常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9.
汶川8.0级地震前云南水富井水位长期异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震发生前,云南昭通水富井水位测值出现长时间、大幅度趋势下降异常。在排除降雨影响后,通过异常形态、持续时间、观测点所处构造分析了该异常与汶川地震的关系,表明了在强震和大震孕震阶段存在水位长期异常。  相似文献   
60.
通过分析处理1970年以来川滇地区中小地震资料,提出了川滇地区前兆震群的定义,着重研究了前兆震群、前兆震群指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前兆震群具有集中分布的区域特征;前兆震群参数指标为能量释放均匀度u≥0.45,震群信息熵K≥0.55,地震发生方式ID≤0.7,震群b>10.9或≤0.75,最大震级与次大震级差△M≤0.4,综合判定指标为5项震群参数指标3项达标。前兆震群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AM无区域特征,U值、K值、b值与ρ值在思茅、景洪相对偏低。即除震级差AM的空间分布无区域性,前兆震群与其余震群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