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测绘学   157篇
大气科学   152篇
地球物理   179篇
地质学   492篇
海洋学   220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7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41.
【研究目的 】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当今世界金属锂供给的主要矿床类型之一,为明确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共性,本文针对性地制定找矿预测工作方案,圈定优质找矿靶区。【研究方法 】本文对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时空分布、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矿体特征、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等进行了系统对比,并对产锂花岗岩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 】认为中国已发现的花岗伟晶岩型(锂辉石)锂矿主要分布于西部,东部以花岗岩型(锂云母)锂矿占优。古生代以来的后碰撞环境是中国现有伟晶岩型锂矿的主要产出背景,成矿时代可以延续到非造山构造环境,成矿元素组合绝大多数具有LCT型伟晶岩的特征,矿床数量和资源量都以印支晚期最多。产锂花岗岩一般是同期多阶段复式岩体,其演化分异程度较高。与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花岗岩颜色较浅、富含K、Na、P、F、Rb、U、Th,高氧逸度,高Rb/Sr、低Nb/Ta和Zr/Hf,其规模较大,结构构造稳定,更利于综合研究和遥感识别。【结论 】在“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理念指导下,从寻找目标更大的产锂花岗岩入手,“先找矿、后优化、再填图”,有望在二级构造单元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界山”花岗岩,尤其是侵入边...  相似文献   
942.
地球化学样品采集方法对覆盖区化探工作意义重大。受广泛存在的覆盖层影响,大兴安岭地区开展常规化探工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此开展了在大兴安岭地区利用轻便浅层取样机具进行地球化学样品采集的研究工作,得出了利用浅层取样机具采集化探样品可以广泛应用于物化探异常查证,矿化体追踪,数字填图等地质工作的结论。同时,该方法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3.
岩溶区尾矿库渗漏是矿山引发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形成机理复杂、治理难度大,已成为矿业开发中的重大隐患。岩溶区尾矿库渗漏是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渗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发生主要是由上部附加应力作用、下部岩溶发育程度和地下水侵蚀(掏蚀)作用3个影响因素决定。文章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北山铅锌矿尾矿库最新调查成果,通过调查分析尾矿库的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特征、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对影响尾矿库渗漏的3个主要因素逐一分解,研究了深层与浅层渗漏的形成机理与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尾砂堆积、高水头压力等产生的附加应力导致了库底岩土体支撑应力的破坏,频繁、大幅度的水位波动以及地下水侵蚀(掏蚀)作用产生的负压效应引发岩溶管道的连通,是导致尾矿库渗漏的主要原因。通过螺栓堵塞技术、配制有机充填材料封堵渗漏通道、地下水引流、坡面防护等措施对渗漏区进行了治理,取得了较好的防渗效果。   相似文献   
944.
新田县地下水锶富集环境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掌握新田县地下水锶富集环境及来源,对新田县富锶地下水及对相应地质剖面岩样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富锶地下水赋存于泥盆系佘田桥组地层中,地下水锶元素含量具有泥盆系佘田桥组(D3s)>石炭系岩关阶(C1y)>泥盆系锡矿山组下段(D3x1)>泥盆系棋子桥组(D2q)的规律;下降泉、机井中锶元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76.57 μg·L-1、2 756.87 μg·L-1,分别是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最低限值的1.88倍、13.78倍,机井锶元素平均含量远高于下降泉,是其7.32倍;佘田桥组地层岩性为中薄层浅灰色泥灰岩夹灰岩、页岩,岩石中锶含量普遍大于300 mg·kg-1,最高含量为838 mg·kg-1,是地下水中锶元素主要来源。地层平缓的产状、低的降水入渗系数、面状补给、分散渗流为富锶地下水的形成提供了水文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945.
为分析评价一种新型海洋多电极电阻率法对海底沉积物中冷泉气体渗漏过程的探测能力,根据前人理论研究,结合具体实例构建沉积物中快速及慢速冷泉气体汇聚、渗漏、喷发阶段地电模型,模拟采用海洋多电极电阻率法进行探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到理论剖面图像,并和室内实验实测剖面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快速冷泉探测剖面图像中,含气层和渗漏通道会因冷泉气体扩散状态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电阻率异常特征,但易于识别。在慢速冷泉探测剖面图像中,浅层沉积物中气体富集区呈明显的高阻异常区,随着气体渗漏异常区逐步消失。两种喷发过程形成的微地貌特征也可在探测图像中得到反映。海洋多电极电阻率法是一种可以图化描述沉积物中含气层、渗漏通道及气液界面空间分布位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46.
高频地波雷达海上目标航迹跟踪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频地波雷达是对海上运动目标进行监视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地波雷达对海上特定目标独立跟踪探测时的性能,本文对高频地波雷达海上目标跟踪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总结了目前航迹跟踪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海上目标跟踪的实际应用需求,借助目前流行的深度学习方法充分挖掘其他同步探测手段获取的目标信息,提出了基于知识辅助的特定目标跟踪方法,改善后续地波雷达对特定目标独立跟踪时的航迹质量,初步的航迹跟踪结果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提出的地波雷达特定目标跟踪方法对目标跟踪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地波雷达目标跟踪系统的业务化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7.
老区油田目前处于开发的中后期,高台子油层含水饱和度大幅度增加,纵向分层情况认识不清,区域剩余油藏分布规律不明,增大了挖潜难度和节能减排压力。为进一步认清高台子油层剩余油藏的分布情况,指导生产作业,明确潜力方向,在研究区域应用PNN(脉冲中子—中子)测井技术识别储层剩余油藏的纵向分布情况。将10口井的监测结果与生产资料对比,措施符合率为80%。研究表明PNN测井技术能够较好地在纵向分层上识别储层的剩余油藏分布状况,在指导单井在高含水层补孔堵水方面,整体应用效果较好,产油量增加。该方法的结合应用提高了老区油田高台子油层评价剩余油饱和度的准确性,为制定和调整后续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进一步指导油藏高效开发和节能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8.
锂同位素在地质学、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壳-幔相互作用过程的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锂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变化较大,δ7Li 值为-45‰~+45‰。锂同位素分析手段目前主要有TIMS、Ion Probe、SIMS、MC-ICPMS等4种技术,其中MC-ICPMS仪器的出现,使锂同位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自然界中很多地质作用过程均能使锂同位素发生分馏。目前,锂同位素已在陨石和宇宙化学、陆壳风化过程、洋壳热液活动及蚀变、板块俯冲及壳幔物质循环、地表水地球化学、卤水来源与演化、热液成矿作用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将成为地球科学中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手段。文章对锂同位素在大陆裂谷环境碳酸岩研究中的应用作了较全面介绍,内容包括研究意义、锂含量和锂同位素组成以及取得的主要认识,比如蚀变作用、岩浆分异作用、地壳同化作用和扩散分馏作用均未对碳酸岩、硅酸盐的锂同位素组成造成影响、俯冲作用和地壳循环均没有明显影响地幔的锂同位素组成、地幔温度条件下锂扩散模拟表明地幔中的锂更均一等等。最后简单对比了大陆裂谷环境和碰撞造山环境两类碳酸岩在锂同位素组成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949.
蒙古国图木尔廷敖包大型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国图木尔廷敖包锌矿床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一处夕卡岩型大型富锌矿床, 锌矿体主要产于矽卡岩中。锆石SHRIMP铀-铅测年结果显示, 与锌矿床有关的黑云母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40.9 ± 3.4 Ma, 属于早三叠世。元素地球化学和钕-锶同位素研究表明, 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火山弧环境, 其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年轻的下地壳, 成岩过程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矿石硫和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黑云母花岗岩, 部分来自围岩地层。  相似文献   
950.
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志留世西别河组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允平  苏养正  李景春 《地质通报》2010,29(11):1599-1605
晚志留世西别河组是发育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一套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西别河组广泛角度不整合在蛇绿混杂岩、岛弧火山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和弧后盆地复理石沉积之上,揭示了其下伏杂岩之间的区域构造关联性,是内蒙古中部地区曾经发生过加里东期陆壳增生作用过程的证据。西别河组具有与欧洲老红色砂岩类似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