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61.
坡缕石矿开发应用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军  阿孝仁  龚和强 《贵州地质》2006,23(2):154-155
1概述坡缕石矿属世界稀缺的矿产资源,包括土状坡缕石(又称为凹凸棒石)和纤维状坡缕石两大类。我国的坡缕石资源,以土状坡缕石为主,前者主要产于江苏的六合、盱眙,其他还有安徽的嘉山,青海的西宁,甘肃的天水等。后者主要发现于贵州的大方、织金、纳雍,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床,另外  相似文献   
62.
韧性剪切带的剪切作用类型和韧性减薄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韧性剪切带组构的演化和剪切作用类型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运用极莫尔圆法、有限应变法、刚性颗粒法、石英光轴组构结合有限应变测量法、拖尾形态法、剪切带内变形脉体(岩墙)法、碎斑法等方法可以估算剪切带变形过程中的运动学涡度,进而判别剪切带中单剪切组分与纯剪切组分的相对含量。自然界的剪切带一般介于单剪与纯剪之间,运动学涡度Wk介于0~1之间,表明韧性剪切带在变形过程中发生了垂直于剪切带边界(Z轴)方向的韧性减薄。剪切带变形过程中的韧性减薄量可依据有限应变测量与运动学涡度估算求得,也可依据剪切带内的石香肠(布丁)构造求解,还可依据构建极莫尔圆求解。以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楼子店变质核杂岩及其韧性剪切带,以及希腊西奈山的Chelmos剪切带为例,介绍估算韧性剪切带韧性减薄的方法,这种韧性减薄是对大规模岩石圈减薄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研究结果表明,定量估算与变质核杂岩相关的韧性剪切带的剪切作用类型是分析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3.
辽南金州拆离断层带中发育糜棱状花岗岩脉。野外观察与显微构造分析显示该脉体为同构造变形脉体,与围岩太古宙片麻岩一起经历了伸展韧性剪切变形。长石Fry法的应变测量结果显示样品的付林参数K=0.83,罗德参数υ=0.09,应变强度Es=0.71,表明该岩石应变以平面应变为主,且有限应变较强;运动学涡度为Wk=0.89,表明剪切作用类型以简单剪切为主。对该花岗岩脉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测定,10颗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9±2 Ma(MSWD=1.6),代表岩脉侵位年龄。结合该区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金州拆离断层至少在129 Ma已经开始韧性变形,辽南地区构造体制在此时已经从缩短转折到伸展。  相似文献   
64.
利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跨断层形变异常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为了从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中获取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运用二进小波变换方法和噪声与信号的定量识别方法,分析了不同尺度的小波变换的细节信号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小波变换分解的细节信号显示出不同的时变特征。当尺度为1时。细节信号主要为噪声;尺度为2、4、5时,细节信号主要为非平稳信号;尺度为3时,细节信号主要为平稳周期信号;(2)每月观测一次的跨断层形变资料在尺度为3时的细节信号有较好的年周期特征;(3)当尺度为3时的细节信号变化超出2倍均方误差时,测点周围200km左右范围内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65.
范军 《国土资源》2003,(2):60-62
按:历史演进总有自己的节拍,有时静如死水、纹丝不动,有时却又迅若惊马、狂飙疾进。经过一个半世纪的能量聚集和艰苦奋斗,步入全面复兴的历史阶段的古老中国,目下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运动。这两场即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改写人类历史的运动,虽然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同时又是决定工业化速度和水平的基础,是包罗万象的  相似文献   
66.
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一个颇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关于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这样几种传说:一说大禹是第一个吃蟹的人。传说大禹治水之时,洪水蔓延,人民饥寒交迫。大禹四处奔走,寻找食源,偶见洪水退却之处,爬行着众多类似蜘蛛之物。大禹忽然想到此物能否用来充饥,于是仿效神农氏,吃将起来,顿觉口生甘津,竟是人间美食。如此消息传开,人们奔走相告,蟹便成了大众美食。另一种传说更加有声有色,说第一个吃蟹的人是大禹手下的一名小官。在大禹治水之时,有一  相似文献   
67.
SN向小江断裂带与NW-NWW向曲江-石屏断裂带是云南地区两个相邻的活动断裂系统及强震发生带.为了了解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对地震发生的影响,基于活动构造、历史地震、重新定位的小震、GPS站速度与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小江断裂带西盘(川滇块体)的主动向南运动对曲江-石屏断裂带具有长期强烈的作用;后一断裂带以右旋走滑/剪切-横向缩短/逆冲变形的方式吸收与转换前一断裂带西盘的向南运动.(2)小江断裂带的现代左旋走滑/剪切变形速率由其北、中和中-南段的10~8mma-1减小到南段的4mma-1,速率减小的部分由曲江-石屏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以逆-右旋走滑断层作用和分布式的右旋剪切与横向缩短变形进行调节.(3)小江与曲江-石屏断裂带的构造动力学关系还表现在它们地震活动的紧密关联上:1500~1850年期间小江断裂带及其以北的则木河断裂带完成了一个长达351a的强震、大地震发生序列,显示出应变逐渐加速释放、M≥7事件间隔逐渐缩短、大释放集中在序列中-后期等特征;作为对于这一序列的响应,曲江-石屏断裂带在滞后88a后,发生一个长达383a(1588~1970年)、具有相同加速释放与时间进程特征的强震与大地震序列.(4)至今,小江断裂带已有177a未发生M≥7地震,应注意并进一步研究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与大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68.
2010年3月20日至3月28日,利用大气细粒子谱分析仪对合肥地区大气细粒子谱进行连续在线观测.观测过程涵盖整个沙尘暴降尘期、间歇性降雨期及晴好天气粒子浓度增长期.颗粒物数浓度分析表明,沙尘暴降尘期内核模态(Nucleation mode,5~20 nm)、爱根核模态(Aitken mode,20~100 nm)和积聚...  相似文献   
69.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川滇-华南活动块体/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及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结构上表现为2个平行展布、朝南东推覆的断裂带,现今运动为带有显著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性质.沿昭通断裂带无大地震的时间至少为1700 余年,目前存在地震空区.GPS变形图像反映昭通、莲峰断裂带已不同程度闭锁.另外,昭通断裂带的鲁甸附近以及莲峰断裂带的南段分别存在异常低b值区或高应力区.已由低b值区和小震空白区识别出昭通断裂带上的鲁甸-彝良之间存在高应力闭锁段,并估计出其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为MW7.4.本研究因此认为昭通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中-长期危险背景, 而莲峰断裂带的危险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0.
将SBAS-InSAR技术应用于昆明主城区地面沉降监测,单独处理同一地区2014~2017年的29景升轨和32景降轨Sentinel-1A、1B数据。在升降轨模式下进行数据处理与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所得到研究区域的平均沉降速率和时序分析基本保持一致。研究发现昆明市沉降漏斗主要位于居民区、地铁、道路、高速公路、以及滇池区域,最大年均沉降速率可达-38.975 mm/a,累积沉降量达到89 mm。研究表明,昆明市地面沉降主要由于近几年城市化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的飞跃发展,导致居民区和交通网络密集,地面载荷增加,地下隧道开挖与地下水开采等问题引起地面软土地层下沉而产生明显的沉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