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436篇
测绘学   213篇
大气科学   265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790篇
海洋学   160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铜川大雾的气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铜川3个观测站1971—2000年30 a雾日资料统计分析,发现铜川大雾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北多南少的特点;年际分布上呈现2峰2谷型,峰值均出现在80年代,最大谷值出现在90年代,次大谷值出现在70年代;月季变化也存在2峰2谷的特点,最大峰值在9月或11月,次大峰值出现在3月,最小谷值12—1月,次小谷值出现在初夏的5月。分析了形成铜川大雾的地域、地形影响,指出了宜君大雾与大风、雷雨交替出现的独特现象,并分析了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52.
董小辉  董小周 《地下水》2006,28(6):52-53,75
构造裂隙水是基岩地下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风化裂隙发育较差,覆盖较薄的白城北部低山丘陵区,构造裂隙水往往成为该区的主要供水水源.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区构造裂隙水赋存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探明该区储水构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3.
经对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资料的解释,编制了一批重力基础图和解释成果图。新划出嘉黎下地壳熔融区、拉萨下地壳隆起、乌兰乌拉—杂多古生代隆起带、唐古拉燕山期岩浆弧以及南冈底斯燕山—喜马拉雅期岩浆弧等构造单元;支持将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作为冈瓦纳北界的认识;划出断裂逾百条、中酸性岩浆岩带多处,其中唐古拉岩浆岩带对羌塘盆地油气的储藏不利;冈底斯北部—可可西里中下地壳普遍存在熔融层;高原地壳存在着与重力均衡调整力相反的强大构造应力。这些认识对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寻找与岩浆岩有关的多金属矿产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54.
西藏冈底斯带南木林地区构造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南木林地区属于冈底斯地块的南带,研究样品取自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地层,本文报道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构造活动的新成果。总计获得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其中3个样品属于同组年龄,分剐为5.9±0.7Ma,5.2±0.6 Ma和8.7±1.0Ma,平均径迹长度为13.0→13.2±2.2μm,并呈单峰分布,表明它们是最近一次构造热事件的体现。另2个样品属于混合年龄,系由7.1Ma、30Ma、9.6Ma、51Ma和100Ma等5组年龄组成。所有这些年龄值,先后与区内碰撞前、同碰撞、碰撞后和陆内快速隆升作用有关。自印度-亚洲大陆强烈碰撞以来,总体上具有2阶段热演化历史,其中6~0Ma期间冷却速率为11.3℃~16.7℃/Ma,隆升速率为0.85~0.99mm/a,总计隆升幅度达5100~5940m,是本区冷却隆升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955.
商河地区沙一中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本文将混积层系、混积岩和呈零星分布的一起定义为广义的混合沉积,并且对于混合沉积来讲,没有一个具体的组分含量标准,只要该沉积物(岩)的确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沉积,而非成岩作用或以后改造的假混合就可认定为混合沉积。研究区内混合沉积特征为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以较高的频率交互沉积和同一岩层内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的类型分为三类,即渐变式混合沉积、突变式混合沉积和复合式混合沉积,其中复合式沉积分为复合式沉积Ⅰ和复合式沉积Ⅱ,研究区内复合式沉积Ⅰ发育,复合式沉积Ⅱ不发育。并且本文从研究区混合沉积的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混合沉积相模式,进而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56.
河西走廊盆地地下水的氦同位素指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讨论了河西走廊的张掖、永昌和武威盆地地下水中同位素3He/4He、4He/20Ne和δ13C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泉水溢出地表后尽管受大气不同程度的混染,其中仍含有明显的深源氦气的组分,包括放射性元素铀和钍的蜕变及锂诱发的核反应生成的壳源4He与地球形成初期储存于地幔中的原始3He。这些氦气挥发份随NNE和WNW向活动断裂带向上迁移,直至被循环的地下水带至地表。  相似文献   
957.
针对高速铁路无缝道岔上桥跨越梁缝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无缝道岔上桥的设计原则,以及设计、铺设中的有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58.
本文利用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进行中国区域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和SRES B2情景下2071~2100年(2080s)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响应的分析.气候基准时段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PRECIS具有对中国区域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的模拟能力,能够模拟出中国区域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的局地分布特征.对SRES B2情景下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的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响应分析表明:中国区域2080s时段年、冬季和夏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均呈一致增加的趋势,北方地区增温幅度普遍大于南方地区.夏季东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将会增加,而冬季华北地区极端冷害事件发生频率将会减少.未来中国区域年平均日较差将出现北方地区减小而南方地区增加的趋势.冬季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日较差呈增加趋势,而夏季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及内蒙古中部日较差将呈减小趋势,其中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存在一个较强的低值中心.  相似文献   
959.
土壤湿度异常对区域短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区域气候模式 (RegCM_NCC) 对江淮流域地区春季初始土壤湿度异常导致的区域气候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异常变化对区域降水的影响非常显著, 土壤湿度的正异常使得异常区域内降水增大, 地面空气增湿、蒸发加大, 与此相应, 地表气温迅速降低, 土壤湿度的负异常有与之相反的结果, 这种区域气候响应是通过改变地表辐射平衡及地-气系统能通量而实现的; 区域土壤湿度异常对短期气候的影响在一个月之内较明显, 它的影响可持续至以后的几个月, 但强度逐渐减弱; 区域土壤湿度异常的气候响应不仅仅局限于异常区域内部, 而且可以通过次级环流影响到其他区域的降水、温度等变化。  相似文献   
960.
古地理重建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表构造过程、海陆格局和地貌环境特征的一项综合研究,并通过绘制表达海洋和大陆的古代轮廓以及重要的地形和地表环境的地图来呈现,是还原地球演化历史、预测能源矿产分布、认识生命和气候演变的基础性工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方法的应用为古地理图快速更新和友好呈现提供了方便。目前,全球有多个团队发布了数字化的全球古地理重建模型以及相关的数据和方法,如EarthByte、PaleoMap、UNIL、Deep Time Maps等团队。笔者研究团队基于“深时数字地球(Deep- time Digital Earth, DDE)”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出的数据- 知识- 模型驱动的古地理重建思想,提出基于数字化方法驱动的升级更新全球古地理图的新流程,并通过不断尝试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从知识图谱、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等方面开发了多项古地理重建应用技术。以东特提斯域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的古地理重建为例,首先在GPlates软件平台上重建了板块构造框架,再利用岩相古地理图自动生成地形地貌图并结合人工校正,最后在GPlates软件通过图层叠加实现了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东特提斯域的动态数字综合古地理重建。本用例与广泛使用的Scotese (2021)的古地理图对比,在成图效率、数据丰富性和可追溯性、模型准确性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并为该时期板块运动、冰期消亡、大洋缺氧和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提供新的约束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