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0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钻探证实,镇江市谏壁镇长江北岸高桥镇北部埋藏硬粘土层,之上为冰后期松散沉积物。沉积物主要为粉砂、粘土质粉砂、砂泥互层,中部局部夹含细砾中细砂,顶部见淤泥质粘土;夹数十层植物炭屑层;以水平纹理为主,局部见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表明冰后期以来该地处于水动力较弱的河湖环境,为多期湖沼相沉积夹汉道河流相沉积,局部有海相沉积物加入。根据碳化植物碎屑^14C年龄,推测冰后期底界年龄约13000aBP,海侵到达该地的时间约为9000aBP,海侵最高位时间约为6500aBP。冰后期平均沉积速率约为4.9m/ka,湖沼相3.4~6m/ka,河流相10~15m/ka。对全新统的底界年龄和海相层的埋藏深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皖赣相邻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北缘,双桥山群为区内广泛分布的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岩的复理石建造。综合岩石组合及沉积构造分析,其可能为一套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构造背景下的陆棚斜坡-滨浅海相火山-陆缘碎屑岩建造组合体,具体可划分出次深海-陆棚边缘斜坡相、浅海陆棚相、陆棚斜坡相、陆棚斜坡相-陆棚相4个阶段的沉积相,显示该时期海盆演化已处于萎缩闭合阶段。横涌组和安乐林组中近源间断不完整“鲍马序列”,主要为浊流和部分砂质碎屑流成因,分别形成于古华南洋新元古代陆缘俯冲作用下有限俯冲过程中和俯冲之后洋盆狭缩海退环境;从火山作用随沉积作用协同演化角度对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的关系分析来看,源于洋壳俯冲作用的火山活动可能始于研究区南西。研究结果从沉积地层学角度,为新元古代皖赣相邻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3.
江苏泗洪及周边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盆地演化及现今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带泗洪段多期构造活动。新近纪—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完整记录了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沉积基底起伏特征和沉积物堆积过程。文章以泗洪段SHJ02钻孔为例,在钻孔岩心特征分析及地层序列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古地理环境及构造演化特征。SHJ02钻孔孔深246.00 m,自上而下揭示的地层包括:第四系(埋深0~47.43 m)、新近系(埋深47.43~239.52 m)、晚白垩世红层(埋深239.52~242.70 m)及早白垩世火山岩(埋深>242.70 m)。该区晚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序列和沉积格架特征,揭示了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晚白垩世断陷沉积、古近纪隆升剥蚀、新近纪伸展环境下河-湖相沉积,以及第四纪晚期挤压背景下快速隆升的构造演化过程。新近纪—第四纪河道演化变迁、河-湖相频繁交替等沉积体系的快速转换是对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溪口岩群为新元古代形成于大陆边缘拉张构造背景下的一套火山一陆缘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建造组合体,可分为浅海陆棚相、陆棚边缘斜坡相、次深海一陆棚边缘斜坡相、次深海相、次深海一深海相、次深海浊流相6个阶段的沉积相.前3个阶段对应板桥岩组的3个岩段,显示该时期皖赣相邻地区盆地演化处于裂陷发展阶段;后3个阶段反映木坑岩组的3个岩段,显示该时期盆地演化已到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5.
16.
水化学成份中pH、CO_3~(2-)、HCO_3~(1-)、Ca~(2 )和Mg~(2 )的测定,是水分析中通常要测定的常规项目。习惯上用一份溶液测定pH,一份溶液测定CO_3~(2-),另一份溶液测定HCO_3~(1-),Ca~(2 )叶和Mg~(2 )。我们采用酸度计指示终点的电位滴定法。在同一份溶液中测定pH、CO_3~(2-)、和HCO_3~(1-),然后再用EDTA络合滴定Ca~(2 )和Mg~(2 )。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7.
江苏如东县洋口港地区普遍发育末次冰盛期(MIS 2)“第一硬粘土层”。全新世早期,该区暴露侵蚀,仅局部地区发育潮汐水道。全新世中期(7 000 a B.P.)以来,在最大海侵作用影响下,研究区大部分地区以潮坪沉积为主; 高海平面时期(5 220 a B.P.),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处于水下沉积环境; 随着海平面下降,北部地区发育古潮成砂体,属于滨海潮坪—潮成砂脊沉积体系。根据地层沉积特征,识别出4期埋藏古潮成砂脊。地层AMS 14C年龄表明,4期砂脊是依次在5 220~1 000 a B.P.沉积形成的,反映了潮汐动力作用下古潮成砂脊的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于俊杰  劳金秀  蒋仁  曾剑威  彭博  马雪  赵玲  杨祝良 《地质通报》2016,35(10):1692-1704
对江苏省盐城市溱东镇CSJA3钻孔揭露的74m沉积物岩心进行了沉积学、年代学、生物学等多重地层研究,晚第四纪以来初步划分了3个有孔虫化石组合,分别对应长江三角洲的镇江海侵、滆湖海侵和太湖海侵,证实钻孔所在位置对3次海侵事件均有记录。同一时期的7个孢粉组合反映了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沉积环境,分别为(P8)莎草-禾本科组合(0~7.8m),气候暖湿,沉积环境自下而上为盐沼-潮上带;(P7)松-藜科-蒿属组合(7.8~11.0m),冷干,河漫滩;(P6)松-栎-禾本科-藜科-菊科组合(11.0~30.0m),温和略干,自下而上为河漫滩-潮间带;(P5)环纹藻-蒿组合(30.0~37.2m),冷干,河漫滩;(P4)松-菊科组合(37.2~43.55m),温凉偏冷干,潮间带-潮下带;(P3)栎-松-禾本科组合(43.55~50.0m),温暖湿润,潮间带;(P2)松-栎-菊科-环纹藻组合,50.0~65.0m,温凉偏干,河流边滩-河漫滩相沉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江苏兴化ZK10孔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年代地层的研究,确定了该孔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1第四纪底界置于松山/高斯极性世分界处,埋深212m,距今2.58Ma。下更新统包括五队镇组下段、中段及上段的中下部,对应孢粉组合Ⅰ-1和Ⅰ-2。2早、中更新世界线与布容/松山极性世界线吻合,距今0.78Ma,埋深约120m,位于孢粉Ⅰ-2与Ⅱ带的分界处。中更新统包括五队镇组上段顶部、小腰庄组下段及上段的中下部。五队镇组是包含下、中更新统的跨时岩石地层单位。3中、晚更新世界线埋深81.5m,120ka BP左右,置于孢粉带Ⅱ与Ⅲ-1的分界处,与小腰庄组和灌南组分界线基本吻合。上更新统包括小腰庄组上段上部及灌南组。小腰庄组是包含中、上更新统的跨时地层单位。上更新统包括Ⅲ-1、Ⅲ-2、Ⅳ和Ⅴ孢粉带。4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埋深12.25m,距今10ka BP左右,位于Ⅴ与Ⅵ孢粉带分界处。全新统为淤尖组,对应孢粉Ⅵ带。  相似文献   
20.
曾剑威  刘凯  蒋仁  于俊杰  李长波  彭博  赵玲 《中国地质》2021,48(S1):101-111
浙江乌镇幅(H51E008002)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综合采用遥感解译、槽型钻揭露、地质钻探和物探等多种调查手段,查明了主干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详细总结了各地层单位岩性组合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恢复了工作区第四纪以来气候特征及海平面变化特征,将末次冰期以来古地理古环境、海平面变化曲线重建与杭嘉湖平原古人类遗迹分布及迁徙特征相结合,探讨末次冰期以来海平面变化对古人类活动及迁移的影响。图幅数据库包含5个地层单元、10个钻孔,数据量约为 293 MB,涵盖了浅表沉积物属性特征及第四纪松散层、隐伏基岩及断裂构造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充分反映了杭嘉湖平原第四纪沉积基底特征、地层结构及沉积环境演化特征,丰富了长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内容,为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提供了基础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