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综合分析板块作用、壳幔作用、岩浆热事件、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印证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序列,提出受欧亚、印澳、太平洋3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运动划分为礼乐运动、西卫运动一幕、西卫运动二幕、南海运动、南沙运动5次较为合适.其中礼乐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裂陷发展阶段,并产生NE走向小型断陷;西卫运动一幕使断陷进一步扩展;西卫运动二幕使南海北部由断陷向断坳转变,断陷走向向NEE向转变;南海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坳陷发展阶段;南沙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差异性区域沉降阶段,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南海北部这种构造演化序列造就了前古近系、古近系、新近系3层含油气结构层系及始新统湖相、渐新统湖相—湖沼相及海陆过渡相和中新统海相3套烃源岩,围绕3套烃源岩可形成“上生下储上盖”、“自生自储自盖”与“下生上储上盖”3类成藏组合和背斜、古潜山、地层-岩性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及其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22.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综合分析板块作用、壳幔作用、岩浆热事件、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印证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序列,提出受欧亚、印澳、太平洋3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运动划分为礼乐运动、西卫运动一幕、西卫运动二幕、南海运动、南沙运动5次较为合适。其中礼乐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裂陷发展阶段,并产生NE走向小型断陷;西卫运动一幕使断陷进一步扩展;西卫运动二幕使南海北部由断陷向断坳转变,断陷走向向NEE向转变;南海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坳陷发展阶段;南沙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差异性区域沉降阶段,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南海北部这种构造演化序列造就了前古近系、古近系、新近系3层含油气结构层系及始新统湖相、渐新统湖相—湖沼相及海陆过渡相和中新统海相3套烃源岩,围绕3套烃源岩可形成"上生下储上盖"、"自生自储自盖"与"下生上储上盖"3类成藏组合和背斜、古潜山、地层-岩性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及其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23.
西北非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受泛非、加里东、海西、阿尔卑斯运动的影响,西北非构造演化经历了泛非期基底形成、古生代稳定陆块演化、中生代裂陷、新生代反转隆升的复杂过程,发育三叠、伊利兹、锡尔特等多个超大型含油气盆地。主要有两套成藏组合:撒哈拉地台为主的古生代成藏组合、北部大陆边缘为主的中新生代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24.
特提斯构造演化对西北非地区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特提斯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从特提斯演化来分析盆地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北非位于特提斯构造带西段,具有三叠、锡尔特、伊利兹等多个超大型含油气盆地,主要有以撒哈拉地台为主的古生界成藏组合和北部大陆边缘为主的中新生界成藏组合.特提斯构造演化对西北非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特提斯洋开启以及海侵阶段,控制盆地烃源岩、盖层发育;特提斯洋关闭阶段,构造运动活跃,发育含油气圈闭,控制油气运移及分布.  相似文献   
25.
乍得湖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及邻区地球物理资料、岩矿特征、钻井资料,分析了盆地结构特征、构造样式、演化序列以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乍得湖盆地为伸展断-坳型裂谷盆地,断裂、褶皱构造发育;经历了前裂谷(侏罗纪以前)、同裂谷(135~23.5Ma)、后裂谷(23.5Ma以后)三个演化阶段;主要发育白垩纪和古近纪两套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26.
南海形成演化综合模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中最大海盆之一,这里构造运动频繁,多种构造相互叠加,其形成演化过程非常复杂.许多学者对南海的成因持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弧后扩张模式、地幔上涌模式、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挤出模式、海底扩张模式和陆缘扩张模式.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各种成因模式在南海的形成演化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但是可以相互兼容而统一于南海的形成演化中,把多种成因模式综合起来才能更合理地解释南海的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7.
鸡西煤田面临严峻的资源接替问题。以煤田探采、地震及野外勘查资料为基础,对区内煤层分布规律,盆地构造演化对煤层聚集与改造的控制作用及找煤方向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城子河组煤层的聚集和保存受箕状断陷的形成和演化影响较大;平面上南北两个向斜的北翼和盆地东部是煤层聚集和保存较好的区域;剖面上城子河组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该组中下部的低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位于区内南部向斜北翼的玄武岩覆盖区域有较好的煤层保存。  相似文献   
28.
岚山头片麻状碱性花岗岩是由古生代的沉积岩变质而成,其主量元素具高硅(SiO2=75% ~77%)、富碱(Na2O+K2O=8.38% ~8.60%)、低铝(Al2O3=11.72% ~12.05%)、贫钙(CaO=0.09% ~0.53%)等特征,其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为,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贫Nb、Ta、Zr、Hf、Ti 等高场强元素,以及富集轻稀土(LREE/HREE=6.32~9.86)和铕负异常明显到中等(δEu=-0.03~0.51)等,在研究锆石"CL"图像基础上,对具核-幔-壳3层结构的变质复合锆石的幔(第一次变质作用的产物),获得年龄为245 Ma和 235 Ma,反映第一次超高压变质时间,也就是它的成岩时间,相当于早-中三叠世,变质复合锆石的新壳,年龄为222~198 Ma,第二次变质时间,也就是退变质作用的时间,相当于晚三叠世,对变质复合锆石老核"继承锆石"定年显示:既含有大量的属于元古代不同年龄段的岩浆碎屑锆石(864 Ma~781 Ma~701 Ma~688 Ma~631 Ma~598 Ma~592 Ma),又含有比较多的属于古生代不同年龄段的岩浆碎屑锆石等(544 Ma~500 Ma~447 Ma~339 Ma~306 Ma),表明其寄主岩的时代不可能为元古代,只能是古生代。  相似文献   
29.
冈底斯岩带中各岩体的准确定年对特提斯洋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有重要意义。日喀则大竹卡桥南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冈底斯岩带中段,前人曾开展过两次K—Ar法定年,但定年结果差距较大。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h方法对该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定年。定年所选锆石发育有规律环带结构,Th/U比值为0.20~1.69,为岩浆锆石,获得80.3±3.6Ma(MSWD=3.2)的加权平均年龄,代表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定年结果反映该岩体为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因。岩体南侧紧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其岩浆活动很可能是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所引起的。这一岩体年龄数据的报道为深入探讨晚白垩世雅鲁藏布江洋是否存在平板俯冲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0.
“石碌式”铁氧化物_铜(金)_钴矿床成矿模式初探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石碌铁矿是中国著名的以富赤铁矿为主的大型矿集区,除铁矿外,还共生或伴生铜、钴、镍、银、铅、锌等金属矿产和白云岩、石英岩、重晶石、石膏、硫等非金属矿产。文章通过对石碌铁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的再认识,结合成矿时代的探讨和矿床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该矿床严格受层位(主要为青白口纪石碌群第6层)、岩性(钙镁质矽卡岩等)、构造(复式向斜、层间滑脱带、片理和劈理)和/或岩性界面等控制;并强调石碌铁矿所经历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海西期-印支期花岗岩侵位所导致的伸展构造(变质核杂岩构造?)密切相关,而岩浆热扰动则是导致深部含矿热卤水形成、上升并渗滤、交代矿源层的重要因素。最后,作者将该矿床称之为"石碌式"热液铁氧化物-铜-(金)-钴矿床,初步将其归属为IOCG(即热液铁氧化物-铜-金-钴)型层控式钙镁质矽卡岩矿床,并初步构建了该类型矿床的成岩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