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油松树轮记录的1776年以来贺兰山地区气温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ee-ring standardized chronologies are developed by 78 cores collected from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Helan Mountain.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both the STD and RES chronologies correlate negatively with the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early half year, especially with January to August mean (JA) temperature, which means that JA temperature is one of the predominant limiting factors of tree growth in the Helan Mountain. Based on this analysis, we reconstructed JA temperature, and the explained variance is 43.3% (F=21.422, p〈0.001 ). The comparatively high temperature periods in the reconstruction were: 1805-1818 1828-1857, 1899-1907, 1919-1931 and 1968-1995; and the comparatively low temperatu re periods happened in 1858-1872, 1883-1895 and 1935-1953. Ten-year moving average curve shows three slow uplifting trends: 1766-1853, 1862-1931 and 1944-1995. Each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followed by a sudden temperature decrease about 10 years, that is to say, the JA temperature in the Helan Mountain is characterized by slow increase and sudden decrease. The 70- and 10.77-year periodicities detected in the temperature series correspond to the Gleissberg (80-year) and Schwabe (11-year) periodicities of solar activity respectively, the 2.11-2.62 years cycles are considered to be influenced by QBO (Quasi-Biennial-Oscillation) and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change.  相似文献   
12.
在介绍树木年轮密度实验方法基本原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详细的实验方法和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内蒙古准格尔旗油松树轮宽度年表,以及早材、晚材、最大、最小四个密度年表。年表之间相关分析表明树轮密度比宽度包含更多更复杂的气候环境变化因子。通过树轮密度年表与气象资料相关分析发现,准格尔旗树轮密度年表与该地区全年降水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早材密度和最小密度与降水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晚材密度和最大密度与降水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无论正、负相关关系,均能够从树木生理角度予以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甘肃临夏松鸣岩地区紫果云杉树轮宽度的分析,发现研究区树轮标准宽度年表与降水、PDSI相关低,而与当地3~10月平均最高温(3月至10月月平均最高温的算术平均值)相关最高(r=0.578,p<0.0001,n=62).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技术设计转换方程,重建了研究区1818年以来3~10月平均最高温,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达40%(调整自由度后为38%).重建序列中高温年与低温年的年份大致相当,分别为14.9%和12.9%;重建时段可以分为4个温暖期(1818~1854年、1882~1900年、1937~ 1966年和2001~2012年)和3个寒冷期(1855~1881年、1901~1936年和1967~2000年),可与秦岭西部的温度重建结果进行良好的对比;研究区在20世纪后期(2001~2012年平均最高温比1970~1980年平均最高温)有明显的升温趋势,上升0.77℃.空间分析表明,临夏地区3~10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空间代表性,可以反映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气温的历史变化.功率谱分析(MTM)检测出该重建序列在过去195年中存在42.74a,7.79~3.18a和2.77a的准周期震荡,可能与PDO和ENSO大尺度海洋耦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秦岭东端华山地区油松树木年轮宽度序列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华山地区油松对气候环境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华山地区油松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均高于华山松,与 5~6月平均温度相关较高,且通过了0.01显著性信度检验。在此基础上,我们重建了华山地区 1558~2006年间 5~6月的平均温度,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达到41%。结果显示: 华山过去449年中,大部分年份 5~6月平均温度在平均值附近波动,变幅不大; 重建序列可与秦岭南五台 5~7月温度序列进行良好对比,其年际间相关系数达到了0.49(N=246, p<0.0001)。华山地区20世纪 20~30年代初的暖期略偏低;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是整个重建时段中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的时段; 20世纪60年代之后,气温波动平缓;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快速升温,对全球变暖有较强响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树轮稳定碳同位素重建贺兰山1890年以来夏季(6~8月)气温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贺兰山油松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当年6~8月的平均气温越高, 树轮a-纤维素中的d13C值则越高; 反之, 6~8月的平均气温越低, δ13C值越低. 在此基础上, 采用转换函数对贺兰山地区夏季6~8月气温进行了模拟重建, 重建序列的解释方差为34.9% (F = 15.01, p<0.001). 中国夏季(6~8月)的最高气温时段(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在重建序列中被证实. 同时1910年以来贺兰山地区夏季气温与热带太平洋海温遥相对应, 尤其是1920年前后、1947年前后的极端低温时段与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冷气候态非常一致. 表明贺兰山地区气候信号不仅含有区域特征, 同时也受全球大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 功率谱分析表明, 贺兰山地区夏季(6~8月)气温存在2.56~2.63 a的准周期.  相似文献   
16.
贺兰山树轮晚材宽度记录中的降水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贺兰山地区树木年轮晚材宽度的研究,建立了贺兰山地区最近250年来的树轮晚材宽度年表。与气象观测记录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木生长与生长季当年5—7月降水量呈明显的正响应,在此年表的基础上重建了贺兰山地区过去250年来5—7月降水量,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干湿变化,相对干旱年占总年数的52%,相对湿润年占总年数的35.5%,平年为14.5%,旱灾是该地区主要旱涝灾害。谱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5—7月降水有明显的2.6、3.5、21.3年的3个准周期。同时贺兰山地区降水量的变化历史可以反映东亚夏季风的变迁历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祁连山地区的3组祁连圆柏树木年轮样本,发现大通河河水补给区祁连山地区的祁连圆柏树轮资料与大通河6-7月径流量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重建了大通河1525-2009年以来6-7月径流变化历史,重建的径流变化序列中存在5个丰水期:1530-1555、1576-1586、1733-1760、1776-178...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2485年年均温度曲线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学界很大关注.本文就该温度曲线的空间代表性问题进行了再次分析,该研究的样本来自青海乌兰和都兰地区,有一定的空间覆盖度.尽管宽度年表用于年均温度重建,但是我们也指出,它与冬半年(上年9月~当年3月)平均温度也显著高相关(r=0.686,p<0.0001).重建温度曲线不仅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而且与我国中北部地区的气象台站同期平均温度记录显著相关.本文进一步通过重建曲线与不同时空尺度CRU TS3.1网格点资料的相关分析,证明2485年年均温度曲线具有一定的全球空间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采自山西五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两组油松样本共79根树芯,建立了研究区1893 ~ 2008年的树轮宽度年表.统计相关分析表明,油松树轮宽度生长主要受5~6月平均气温(r=-0.55,p<0.001)和同期降水总量(r=0.38,p<0.001)的共同影响,其中5~6月平均气温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五鹿山树轮宽度年表可以用来指示5~6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在过去105年的有效年表时段(1904 ~ 2008年)里,研究区共出现3个高温时段(1924~ 1932年、1966 ~1978年和1999~2002年)和2个低温(1937~1951年和1986 ~1996年)时段,这些高、低温时段可以与周边其他地区树轮重建的气温序列中的高、低温时段相匹配.自1990年以来研究区气温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是这一时段的气温仍在历史气温波动范围之内.空间相关分析表明该树轮宽度年表对研究区及周边较大范围的5~6月平均气温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贺兰山过去196年降水的树轮宽度重建及降水变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兰山属于中国北方的半干旱地区,位于东亚夏季风的西北缘。应用贺兰山南段、中段和北段的3组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合成贺兰山树轮宽度年表,应用邻近采样点的贺兰山东坡、山顶和西坡的气象站资料合成贺兰山气象数据。通过贺兰山树轮宽度年表和贺兰山气象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重建了1802—1997年2—7月降水标准化序列,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是46%。计算重建序列的11年滑动平均标准差后,发现存在着3次标准差的突然变化:1908年标准差由前年的0.38增加到当年的0.56,1942年标准差由两年前的0.57增加到当年的0.70,1956年标准差由前年的0.74降低到当年的0.63。小波分析表明,1908年到1949年之间存在显著的11年准周期,1942年出现2年准周期,该2年准周期到1959年彻底消失。1965—1997年,存在由8年向3年过渡的准周期。11年周期对应着太阳活动周期,2年周期对应“准两年脉动”,8年到3年周期与ENSO周期比较一致。故此认为,当太阳活动、“准两年脉动”或ENSO活动增强时,贺兰山地区降水变率一般比较大,年际间降水变得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