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220篇
地球物理   179篇
地质学   605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YSC178A型液动锤射流元件底盖板外壁冲蚀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CFD动态分析技术,对具有内分流结构的YSC178A型液动锤的速度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分流孔对速度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定直径的圆柱形分流孔出口处附近存在分流流束附壁现象,且附壁的分流流束特征与冲蚀坑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明YSC178A型液动锤射流元件底盖板外壁出现冲蚀坑是由从一定直径的圆柱形分流孔喷出的分流流束附壁冲蚀造成的;分析结果还显示,喇叭形分流孔大大优于圆柱形分流孔,足够长且出口直径较大的喇叭形分流孔,其出口处附近流束附壁现象大幅度减轻以致消失,可以大幅度降低高速射流能量并减弱分流流束对底盖板外壁的冲蚀,避免出现显著冲蚀坑.  相似文献   
882.
由刘元龙和王谦身提出的用于反演重力资料以估算地壳构造的压缩质面法,是用二维方柱体来近似地质体,而为了得到反演问题的解,又将二维方柱体近似地表示为压缩质面,使矩阵分析方法得到实际应用。利用这种压缩质面法,可根据实测重力异常资料反演莫霍界面的分布,而在已知几层密度差异的条件下,还可反演多层密度界面,(如莫霍界面和康腊界面)的分布。  相似文献   
883.
基于盆地结构分析,井-震结合确定沧东—南皮凹陷孔一上亚段残留盆地边界。应用边缘相法和平衡剖面法对孔一上亚段原型盆地边界进行了恢复。综合分析恢复结果表明,沧东—南皮凹陷孔一上亚段地层沉积时期受沧东、徐西断层控制,遭受强烈改造,为后期构造改造的盆地,盆地剥蚀面积大于500km2,剥蚀率高于20%,且原型盆地与残留盆地的边界亦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84.
基于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利用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诊断分析了2007年重庆"7.17"强降水过程,研究了高频波波包分布和传播特征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波包能明显反映出降水过程的发生、维持和结束特征.500 hPa层次上,在降水发生前,主降水区域波包值突然增大,之后随着降水的发生,强度略为减小,但仍维持在较强位相,在降水过程基本结束之前,波包值突然减小为正常值;波包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表明,本次降水主要受孟加拉湾地区强波包中心及高原地区波包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5.
2009年松原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伏旱,2009年的伏旱受灾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危害重。全市四县一区普遍受灾,伏旱期内37天全市没有大范围的有效降水,降水量位于历史同期少雨的第一位,致使农作物减产。本文通过对伏旱期内的北半球环流特征、副热带高压指数、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演变过程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产生伏旱的原因,结果表明:形成2009年伏旱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是副高(特别是8月)面积偏大,呈东西带状分布,强度偏强,脊线位置偏西、略偏南,阻断水汽向北方的输送;从亚洲西风带呈现两槽一脊活动,高空槽多在50°N以北活动,东北地区中纬度长期处于西北气流影响之下,而来自南方的水汽输送很弱,不易形成降水,而且高低空系统配合不是伏旱期内几次降水过程都没有明显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6.
本文以08-08时的降水为例,应用自动站逐时观测数据和相应的模式预报资料,从降水区域预报、24小时降水量级预报、过程降水预报等几个方面检验XVRF模式对2009年6月份的冷涡天气的降水预报效果。结果表明,WRF模式对东北冷涡降水的预报无论在降水区域预报、不同时段降水、不同量级降水的预报上都表现出了较好的预报能力,特别是24小时降水晴雨确率;此外,对于冷涡天气的降水过程预报也较好,突出表现在逐时预报的晴雨确率、降水过程的起始时间等方面。这些结果都体现了WRF模式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7.
2008年初南方冰雪天气逆温层特征 及其维持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美艳  徐海明 《气象科学》2010,30(6):814-821
对2008年初的冻雨天气过程中大气层结特征做了研究,并集中对贵阳、南昌和南京三站的层结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冻雨产生时对流层中低层有逆温层和暖层存在,且近地面温度须小于0 ℃; 利用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IPRC-RegCM,对2008年1月18—2月2日期间的降水进行模拟并分3时段予以分析,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分析3时段逆温层的维持机制。分析指出,模拟结果能较好的再现此次持续性过程的降水带分布;第一阶段逆温层上部的增温是由温度平流和凝结潜热加热共同作用,而后两个阶段则主要是温度的暖平流所致;对于逆温层底部的降温主要是由近地面的西北冷平流及空气的上升绝热冷却所致。  相似文献   
888.
基于1950~2005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REOF方法提取了亚洲-北太平洋地区低层大气的主要模态,着重研究分析了亚洲-北太平洋地区低层大气耦合模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①夏季亚洲-北太平洋大气主要耦合变化型反映了蒙古低压和北太平洋高压之间的变化关系。它们之间的耦合变化主要表现为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为负位相,即蒙古低压中心值相对较低,北太平洋副高中心值相对较高,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耦合变化处在正负交替的过程,70年代中期以后,耦合模态为一致的正位相,即蒙古低压中心值相对较高,北太平洋副高中心值相对较低。②蒙古低压和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耦合变化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风场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蒙古低压和北太平洋副高之间的耦合变化处于负位相时期,东亚副热带季风偏强,耦合变化处于正位相时期则相反,即东亚副热带季风偏弱。  相似文献   
889.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中浅层油气藏已基本探明和投入开发,深层系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外深层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深层系取得突破的关键是加强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认识。安棚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南部,其深层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Ⅴ~Ⅷ砂组)目前是河南石油勘探局的重点勘探层位。在安棚油田深层系近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剖析该区油气成藏过程,并研究油气分布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发现,安棚深层系油气藏主要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油气分布极不均匀,纵向上,核三Ⅴ砂组油气最为富集,Ⅵ砂组次之,Ⅶ、Ⅷ砂组最少;油气在平面上主要集中分布于鼻状构造轴部的泌185-泌252井一带。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及构造控制。平面上处于鼻状构造高部位,又处于晚成岩B期的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是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部位;纵向上,晚成岩B期的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而晚成岩A3亚期的砂体不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890.
 地面风除了受大范围环流影响外,还受地形影响较大。新疆既有大的盆地,又有高山垭口,造就了特殊的新疆地面风场。利用新疆54个气象站1980—2004年,每日4个时次的地面风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风场的长期特征,并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研究表明,新疆长期地面风场北疆、东疆和南疆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在风向的转变,即北疆总体表现为西北风,南疆表现为偏东风,东疆表现为由西北风向偏东风转换的反气旋性弯曲气流;新疆经向风的长期变化表现为南风距平加强,而纬向风则表现为东风距平加强;经向风在整个时间序列上有3~5 a的短期变化,而纬向风在整个时间序列上有3~6 a的短期变化,且都表现为随时间延续周期变长;经向风南风距平增大趋势的最大值发生在七角井,而北风距平增大趋势的最大值则在阿拉山口。纬向风西风距平增大趋势的最大值在七角井,东风距平增大趋势的最大值位于安德河;EOF分析表明,第一特征向量的贡献达到87.5%,而第一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的距平值以1987年和1999年为界,表现为“正负正”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