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220篇
地球物理   179篇
地质学   605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本文在对小秦岭西南部灞源张家坪地区金矿形成地质背景的分析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该区控制工业矿体的主要地质条件,包括控矿构造、岩浆岩、赋矿地层及热液活动等条件。最后通过对本区成矿地质条件及金矿化特征的总体评价,对金的成矿远景进行了地质预测,指出找到特大型或大型金矿床的希望不大,而可能在某些地带找到几处中等规模的矿床。  相似文献   
922.
韩城断裂的活动特征及断裂带古地震遗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区内的钻探物探资料的分析,对河津拗陷的西北缘控边断裂——韩城断裂的活动性和几何学、运动学等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断层两侧层状地貌的研究,获得了有关韩城断裂自上新世以来各个时代的运动幅度和速率的基本数据。与此同时,本文还研究了沿断裂带分布的一系列古地震遗迹,指出:韩城断裂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至少发生过一次6—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相似文献   
923.
924.
野外试坑注水试验,是一种简易方法来测定岩石口壤渗透系数的。它的优点能完全保持土的天然结构,保持所有影响其透水性的特点,而且设备简单,用费少,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一、注水试验的原理在干燥的岩土或土处挖平注水试坑,放入金属铁环,在底部接触地方糊上粘土,使水只能向下渗透,如保持坑内水位不变,须经常注入水。单位时间渗入水量的测定,根据渗透速度 V=Q/F,又根据达  相似文献   
925.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青藏高原岩石圈深部结构,探讨高原岩石圈形变特征、应变状态、热结构、板块(或地体)运动和壳、幔物质流变等重要科学问题,必须研究高原内部各个地质构造区域壳、幔电性结构沿东西方向的变化;INDEPTH—MT在喜马拉雅.西藏南部地区完成了6条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研究.通过这6条剖面的电性结构成像,讨论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导电性三维结构特点;发现西藏南部沿东西方向超出1000km范围,较普遍存在中、下地壳高导层,这高导层并不完全是连续的,向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高导层变薄、变浅、电阻率升高.讨论了藏南岩石圈的流变性问题,认为藏南中、下地壳具有良导电性,可以证明西藏巨厚的地壳中确实存在部分“熔融体”和“热流体”,藏南巨厚的中、下地壳的物质状态是热的、软弱的、塑性的,甚至可能是“流变”的;结合岩石物理实验结果的讨论认为,与藏南大地电磁资料相适应的地壳部分熔融百分比应能达到5%~14%;对于地壳中的细晶岩来说,在这个熔融百分比下引起黏度的降低量有可能达到引起地壳“流变性”的要求:但对于花岗岩来说,也许不足以引起地壳产生“流变”.  相似文献   
926.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密度图分层显示,并形成中国人口分布图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口重心曲线,根据人口重心曲线上点的邻近性实施人口密度再分级,由此获得了更具空间集聚特征的人口密度图.基于人口密度分级的多圈层迭加分析表明:随着人口密度增大,人口分布重心逐渐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由稀疏趋于稠密,中国人口分布多圈层集聚特征明显.人口重心曲线表明,人口分布总体上是从高密度向低密度分布过渡的,其中在低密度中也有高密度地区分布,高密度地区也有相对稀疏的地区.基于人口重心曲线的中国人口密度再分级表明,中国人口密度可以适度划分为9级,据此可以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划分为集聚核心区、高度集聚区、中度集聚区、低度集聚区、一般过渡区、相对稀疏区、绝对稀疏区、极端稀疏区、基本无人区等9大类型区.统计表明,中国3/4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到1/5的国土面积上,半数以上的国土面积上居住着不到2%的人口,研究结果较好地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规律性.  相似文献   
927.
基于盆地结构分析,井-震结合确定沧东—南皮凹陷孔一上亚段残留盆地边界。应用边缘相法和平衡剖面法对孔一上亚段原型盆地边界进行了恢复。综合分析恢复结果表明,沧东—南皮凹陷孔一上亚段地层沉积时期受沧东、徐西断层控制,遭受强烈改造,为后期构造改造的盆地,盆地剥蚀面积大于500km2,剥蚀率高于20%,且原型盆地与残留盆地的边界亦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28.
从中生代到新生代,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连续沉积,缺少腹部地区的样品,因此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常集中于盆地周围的褶皱造山带。本文通过对早二叠纪-晚石炭纪钻井岩心样品的地球化学、岩石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许多钻井的不同层位中,都发育着表明水上喷发环境的褐色凝灰岩; 2)准噶尔盆地腹部早二叠纪-晚石炭纪火山岩主要是碱性玄武岩、安山岩及少量的流纹岩,样品的大部分以高碱为特征,反映了喷发于陆上增厚地壳的构造背景; 3)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主量和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晚古生代准噶尔盆地腹部属于大陆构造背景。石炭系火山岩的底部也许存在许多的古老陆块基底。  相似文献   
929.
根据深圳市海洋信息资源现状与海洋工作实际需求,提出深圳市"数字海洋"建设思路与内容,明确深圳市海洋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利用海洋资源,建立面向海洋执法监察、经济资源、环境保护、综合管理、防灾减灾等方向的应用信息系统,实现对海洋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利用,增强深圳市海洋管理和决策支持服务能力,以期达到深圳市"海洋强市"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30.
江苏省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24 186个表层土壤(0~20 cm)和6 127个深层土壤(150~200 cm)样品之Cd、Hg、Pb、As等含量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江苏全省土壤环境的重金属分布与主要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全省自然土壤环境与人为活动土壤环境的重金属元素分布都不均匀,但人为活动土壤环境中的不均衡程度远高于自然土壤环境:全省农田中有1.02%的土壤受到Cd、Hg、Pb等8种重金属的严重污染,苏州市、无锡市土壤环境被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相对严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为活动及自然地质作用都是引起江苏局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自然成因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多呈面状、多元素、低强度、双层污染等特点,从而与人为成因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