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江西钨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晶  吕鑫  晏俊灵  徐平 《华东地质》2017,(4):288-295
在江西省钨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江西钨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主要有岩浆热液石英脉型、岩体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和云英岩型等钨矿床,分别论述各类型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各类型钨矿床找矿方向并预测其资源潜力。共圈定钨成矿远景区13处,运用含矿地质体体积法预测全省各类型钨矿资源潜力,分别为:岩浆热液石英脉型500万吨、岩体型200万吨、斑岩型约16万吨、矽卡岩型350万吨、云英岩型约50万吨。指出江西钨矿的找矿重点,一是赣北地区钨矿成矿规律研究,提出找矿模型;二是加强深部找矿理论研究,寻找隐伏矿床;三是深入其它类型钨矿(除石英脉型)研究,特别是最具找矿潜力的大湖塘式岩体——石英脉复合型钨矿和朱溪式矽卡岩型钨铜矿,可作为该区下一步找矿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
袁晶  张小峰 《水科学进展》2004,15(6):787-792
在应用神经网络进行洪水预报时,因洪水系统随着河道上游来流、区间降雨、河床演变等因素的动态变化,其特性并不总是按照基本相同的规律变化,对这类系统的参数辨识,要求算法具有较强的实时跟踪能力,以适应模拟或预测洪水运动变化过程的要求。在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递推算法,引入时变遗忘因子实时跟踪模型中时变参数的变化,建立了神经网络在非线性系统中动态系统输入、输出数据间的映射关系。计算实例表明:该法对参数的快速时变具有较快的跟踪能力和较高的辨识精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水文实时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金沙江流域水库拦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晶  许全喜 《水科学进展》2018,29(4):482-491
水库拦沙是金沙江下游沙量减小的主要原因,对三峡水库的入库水沙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系统掌握金沙江流域水库拦沙情况,基于1956年以来流域内水库及实测水沙资料,采用经验公式、典型调查以及输沙平衡原理相结合的方法,对近60年不同阶段金沙江中下游的水库拦沙情况以及水库建设对金沙江流域减沙贡献权重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56-1990年、1991-2005年和2006-2015年水库拦沙对屏山站的减沙权重分别为0.3%、48%和83%,可见水库拦沙作用逐步增强;1956-2015年,金沙江流域水库年均拦沙0.310亿t,其中大型水库拦沙量占总拦沙量的89%,尤其是2011年以来,随着金沙江中下游以及雅砻江梯级水库群的陆续建成,流域内水库群年均拦沙量达1.92亿t,对屏山站同期年均输沙量的减少权重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陈立  陈帆  张为  袁晶 《湖泊科学》2020,32(3):840-849
分汊河段冲淤调整会引起汊道分流比的复杂变化.建立准确的分流比计算公式是研究分流比在不同水沙、地形边界条件下变化的基础.以长江上荆江分汊河段——沙市段为例,利用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实测资料对现有分流比计算式的适用性进行比较,通过引入综合反映两汊糙率、比降差异的因子,建立了较高精度的分流比计算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沙市分汊段分流比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当无法准确反映两汊糙率、比降的差异时,枯水分流比计算误差较大,最大计算偏差达15%;(2)两汊平均水深之比与糙率、比降综合影响系数比高度相关,引入两汊平均水深之比,建立了最大计算偏差小于5%的分流比计算式;(3)三峡水库蓄水后沙市段汊道冲淤变化对枯水分流比的影响大于洪水分流比,对微弯分汊段分流比的影响大于顺直分汊段.  相似文献   
15.
张小峰  袁晶 《水科学进展》2005,16(2):263-267
当BP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包括多个类别时,如果其中几类变量的个数远多于其它类别的变量,变量多的这几类会削弱其它类变量对输出变量的影响,导致模型预报误差增大。提出BP网络输入变量加权分层的改进方法。根据熵值法模型对每个类别包含的所有变量按其重要程度加权平均,得到代表各类的综合影响指标,将这些综合影响指标作为BP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得到模型预报结果。改进后的模型更全面合理地考虑了各类输入变量的变化对输出变量的影响,发展了神经网络的应用理论。实例计算表明,模型预报精度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大型水利枢纽影响下分汊河道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根据三峡水库下游的实测水文和地形资料,基于动态分流比对分汊河道进行了类别划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主汊、支汊与洲头心滩的调整规律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分汊河道的洲头低滩均呈现萎缩,而汊河则表现为"主长支消"和"主消支长"并存的分异性规律;② 基于动态分流比的分汊河道类别划分方法,上述演变差异可归纳为枯水倾向汊河发展速率大于洪水倾向汊河的规律,且2008年之后洪水倾向汊河基本表现为淤积特征;③ 水文过程中洪水削减、中水持续时间增长是滩槽调整的驱动因素,汊河冲淤均是向着主支汊格局更加稳定的方向进行,并与流量变差系数减小的水文过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调整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冲淤调整,对生态环境、防洪、航运等都有显著的影响。2008年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城陵矶以下河段冲刷加剧。为探究水库影响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分布及断面形态变化特征:2008年以来河道冲淤变化主要集中在基本河槽,其变化占整个平滩河槽的90%以上,且基本河槽冲刷加剧;断面形态表现为河槽冲刷下切、断面趋于窄深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2008—2016年河段尺度的基本河槽形态参数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经验关系,发现螺山、汉口两站流量分别为29000~31000 m 3/s、31000~33000 m 3/s时,河槽形态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相关性最强、造床作用和水流冲刷强度最大,因此,可以认为是2008年以来影响城陵矶至九江段冲淤调整的特征流量。2008年以后,该流量级以下的水流累积造床作用凸显,是冲淤变化部位调整到基本河槽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各站d>0.125 mm粒径组泥沙输沙量大幅度减小、航道整治工程的影响,河槽冲刷加剧。  相似文献   
18.
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只有妥善处理好泥沙问题,才能保证三峡工程长期有效使用,维持水库功能的全面发挥。本文首先结合实测水文、河道地形观测资料,对三峡水库运行近20年来的泥沙淤积特性及水库排沙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并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其次,围绕防洪、航运以及坝前段的泥沙淤积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水库淤积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在不考虑区间来沙的情况下,三峡水库共淤积泥沙20.484亿t,近似年均淤积1.102亿t,水库排沙比为23.6%,水库年均淤积量为原论证预测值的33%。其中,库区干流段累计淤积泥沙17.835亿m3(变动回水区冲刷0.694亿m3;常年回水区淤积18.529亿m3),淤积在水库防洪库容内的泥沙为1.648亿m3(干、支流分别淤积1.517亿m3和0.131亿m3),占水库防洪库容的0.74%,“十一五”攻关阶段研究得出的多年平均淤积量及排沙比较实测值均偏大,变动回水区冲淤则出现反向的...  相似文献   
19.
以三峡工程为核心的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运用显著改变水沙条件,坝下游河段出现长时间、长距离的冲淤调整,长江中下游沙量平衡分析是合理评估水库群修建对河道影响的重要依据,是河湖管理与保护的关键支撑.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原型观测资料,采用沙量平衡法分析长江中下游不同时空尺度泥沙沿程恢复特征,对比断面地形法计算结果,结合河道空间区域性特征,从临底悬沙测验误差、断面代表性及断面间距、河道采砂等多角度深入揭示两种方法计算冲淤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2003-2018年宜昌至大通河段冲刷泥沙10.76亿t,其中粒径d<0.125 mm的泥沙冲刷量占比达90.9%.以螺山为界,宜昌至螺山段"粗细均冲",螺山至大通河段则"细冲粗淤";(2)宜昌至大通河段2003-2018年沙量平衡法与断面地形法计算冲淤量相对偏差为71%,从沿程差异分布来看,距离三峡大坝坝址较近的宜昌至沙市河段两方法计算绝对差值较小,而沙市至大通河段差值较大,占宜昌至大通全河段绝对偏差的近86%;(3)宜昌至沙市河段河道采砂量占实测河床冲刷量的比例约为20%,临底悬沙对输沙量的改正比例为13.2%~26.7%(平均约为20%),修正后,沙量平衡法、断面地形法计算结果吻合相对较好;沙市至大通河段泥沙测验、固定断面布设、河道采砂等是导致沙量平衡法与断面地形法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调整机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冲淤调整,对生态环境、防洪、航运等都有显著的影响。2008年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城陵矶以下河段冲刷加剧。为探究水库影响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分布及断面形态变化特征:2008年以来河道冲淤变化主要集中在基本河槽,其变化占整个平滩河槽的90%以上,且基本河槽冲刷加剧;断面形态表现为河槽冲刷下切、断面趋于窄深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2008—2016年河段尺度的基本河槽形态参数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经验关系,发现螺山、汉口两站流量分别为29 000~31 000 m3/s、31 000~33 000 m3/s时,河槽形态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相关性最强、造床作用和水流冲刷强度最大,因此,可以认为是2008年以来影响城陵矶至九江段冲淤调整的特征流量。2008年以后,该流量级以下的水流累积造床作用凸显,是冲淤变化部位调整到基本河槽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各站d>0.125 mm粒径组泥沙输沙量大幅度减小、航道整治工程的影响,河槽冲刷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