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万洪秀  覃志豪  徐永明 《湖泊科学》2018,30(5):1429-1437
以博斯腾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1-2016年时间序列的MODIS NDVI数据分析了研究区植被的时空变化趋势,并结合流域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植被生长季累积NDVI和16天NDVI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呈改善趋势,生长季累积NDVI年变化率为0.014 a-1,16天NDVI变化率均为正值,植被改善趋势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山草原湿地和农业灌溉区边缘的新增农田.(2)植被生长季累积NDVI主要受降水和相对湿度影响,植被总体生产力与水分条件关系最密切,生长季逐16天NDVI与同期气温和日照时数在植被生长初期和末期关系显著,而与降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植被短期瞬时长势对热量条件更为敏感.(3)在植被生长不同阶段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的滞后效应,其中植被生长初期和末期对气温有0.5~1个月的滞后,生长盛期对降水有0.5~3个月的滞后、日照时数有1.5~2.5个月的滞后、相对湿度有0.5~2.5个月的滞后,揭示了植被不同生长阶段水热条件对其生长韵律的控制差异.  相似文献   
352.
造山带内造山作用时限的划分是识别超大陆的重要依据.为找寻库鲁克塔格古元古代晚期造山作用与锆石微区特征间的联系,运用LA-ICP-MS技术分析了石英岩中64个锆石U-Pb同位素点.结果显示:∑REE=47×10-6~490×10-6(40个点,下同),570×10-6~1384×10-6(24);Th/U<0.4(33)...  相似文献   
353.
VBA代码能在Excel中方便地实现数据"自动化加工",让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重复工作,而按键精灵是一个模拟鼠标键盘动作的软件,可以实现"解放双手"。本文介绍一个按键精灵与VBA两者相结合,提高生成户籍信息效率的案例。  相似文献   
354.
王斐  覃志豪  樊伟  张胜茂 《遥感学报》2019,23(6):1113-1122
云下对地表温度一直是热红外遥感研究的难点,云下地表温度的变化不仅受到到达地表的辐射强度的影响,还与地表覆盖类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本文通过开展野外观测实验,并利用地表能量平衡模型模拟地表温度在不同辐射条件的变化情况,以期获得不同地表类型的地表温度与辐射变化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云覆盖情况下,到达地表面的辐射值减小,地表温度也随之减小,当云覆盖前地表温度越高,云覆盖后地表温度的变化幅度就越大,不同地表类型的云下地表温度在单位时间(min)内发生的温度值的单位变化量所需辐射值的变化量与云覆盖前温度高低呈线性关系。在长时间云覆盖情况下,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随着云覆盖时间的增加而不断放缓,当云层覆盖一定时间(10—20 min)后,地表温度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355.
大红山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康滇成矿带南部,是我国重要的超大型铁铜多金属矿床之一。矿床中主要发育3类石榴子石,分别产于块状细粒磁铁矿石、赋矿围岩片岩和变质火山岩中。矿石中石榴子石晶体完整,裂纹少,与石英共生;片岩和变质火山岩中石榴子石晶体破碎,裂纹多,常被磁铁矿、石英等充填交代。本文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分析了3类石榴子石的成分,探讨了其成因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3类石榴子石均以富铝为特征,端元组成以铁铝榴石为主。矿石与围岩石榴子石均具有重稀土富集、轻稀土亏损的左倾型配分模式和明显的Eu正异常,Ce异常不明显;矿石中石榴子石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别是重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围岩石榴子石,且Eu正异常也更显著。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表明,矿石与围岩石榴子石均为变质成因,围岩中石榴子石的端元组分从核部到边缘呈规律性变化,稀土元素含量逐渐降低,Eu正异常升高,表明其受到了后期热液作用的改造,后期热液流体的淋滤作用可能是导致矿石与围岩石榴子石Eu和HREE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6.
新疆地区位于欧亚草原东端,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区域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动的重要通道。研究新疆地区的古代生业经济能够为认识丝绸之路沿线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以往从动物考古角度对新疆地区生业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史前社会,鲜有对历史时期城市动物资源利用方面的讨论。达勒特古城(44°46′18.6″N,82°20′43.4″E)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达勒特镇破城子村北缘,是10~14世纪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城镇。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城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丰富的陶、石、铁、铜、骨等遗物,为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时期城市的生业经济提供了重要材料。文章运用动物考古方法对达勒特古城2017年发掘出土的6834件动物骨骼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这批动物骨骼的可鉴定标本数(NISP)为3696,最小个体数(MNI)为220。家养动物的比例极高,其NISP在早、晚期动物骨骼中的占比分别为98.1%、 97.6%, MNI占比分别为85.0%、 87.2%。家养动物中羊(Ovis aries或Capra hircus)的数量最多,NISP的比重在早、晚期均超过五分之三;其次为马(Equus caballus)、黄牛(Bos taurus),早、晚期占比分别为12.4%、 17.7%和12.7%、 10.8%;骆驼(Camelus sp.)和狗(Canis familiaris)的比例分别为1.3%、 5.2%和8.5%、 1.9%;驴(Equus asinus)和猪(Sus scrofa domesticus)的比例最低。MNI的统计结果与NISP基本一致。达勒特古城不同发掘区域出土早、晚期动物骨骼种属和数量比例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对骨骼数量、年龄结构、病理现象等的综合分析表明达勒特古城居民对家畜的利用既有肉食资源,同时可能包括羊毛、大型动物的畜力等其他资源,体现出较为多样化的家畜利用特点。畜牧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为达勒特古城的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该研究为探讨丝绸之路沿线古代城市的动物利用与城市变迁提供了新资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边疆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演进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7.
如何综合可见光波段信息提高地表温度的空间分辨率一直是热红外遥感应用研究的重要方向。以北京市Landsat TM图像为数据源,对比分析了SUTM和E-Dis Trad模型地表温度分解的空间特征差异性和适用范围。结果表明:在植被覆盖较低、地表温度较高的中心城区,SUTM模型的地表温度分解效果更佳,最小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522 K和1.191 K;在植被覆盖较高、地表温度较低的郊区,E-Dis Trad模型的地表温度分解效果更好,最小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768 K和1.173 K。2种模型都能有效地提高地表温度的空间分辨率,但是在植被覆盖不同的地区分解结果呈现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58.
在乌江流域上游段选取来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34个地表水采样点和27个地下水采样点,比较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水体碳酸酐酶(CA)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乌江流域上游段来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所有采样点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中均能检测出CA活性。比较来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下水及地表水平均CA活性,总体而言,平均CA活性从高到低均依次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灌草丛地、农业用地和居民区,而且,来自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灌草丛地的地下水平均水体CA活性显著高于地表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水体CA活性与HCO3-浓度均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水体CA对流域岩溶碳汇潜力的贡献值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59.
选取大红山铜铁矿床典型穿脉进行构造-岩石地球化学编录、系统取样,并对样品稀土元素进行化验分析。研究表明,1该矿区内各类岩(矿石)从矿化构造岩→矿石→未矿化构造岩的稀土总量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反映出成矿流体与不同构造岩的水岩反应程度上的差异;2从(La/Yb)N看,矿区同类断裂构造岩的轻稀土分异程度较大,但不同断裂构造岩间的分异性却较为均一,从该区围岩、矿石、构造断裂岩的LREE/HREE与(La/Yb)N值特征中可以看出,轻重稀土元素间的分异程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反映出成矿流体对地层岩石存在着一定的继承性和阶段演化性特征;3从地层岩石→未矿化断裂构造岩→矿化断裂构造岩→块状、条带状矿石,LREE/HREE(5.66~13.27)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反映出在断裂过程中,稀土元素发生了迁移。矿区内各类岩(矿)石的δ(Eu)1,δ(Ce)呈弱负异常,显示出成矿作用主要是在相对氧化的环境下进行。  相似文献   
360.
通过找矿勘探,在那坡县龙合矿区发现一处大型规模的堆积铝土矿矿床,为广西区铝工业发展提供后备资源基地。堆积铝土矿赋存于岩溶洼地内更新世岩溶堆积红土层中,成矿物质来源于上二叠统合山组底部的古风化壳型铝土矿(岩)层,主要成矿时代为更新世,主导成矿作用为岩溶作用、红土化作用。矿化富集主要受矿源层、地层岩性、构造运动、气候和地貌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