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29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2007年甘肃测震台网记录到M_L>3.0的地震43次,本文选取了其中17例,利用垂直向PG波初动波形进行了地震矩张量反演,给出了最佳双力偶解,并对一些地震发震背景和发震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地震机理研究及未来地震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选取天水地磁台(TSY)和兰州地磁台(LZH)2011~2013年、乾陵地磁台(QIX))2012~2013年以及成都地磁台(CDP)观测资料,基于小波多尺度分解,提取地磁垂直向日变的最低点时刻,在时间域展现低点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2013-05开始,天水台地磁日变低点时刻表现为持续上升(低点时刻逐渐滞后),2013-07初达到峰值。岷县-漳县地震(2013-07-22 M6.6)发震时间处在低点位移下降段,而其他台站低点位移在震前未出现异常变化。结合其他文献认为,天水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可能是这一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在地磁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北京观象台历史地震记录图抢救与共享”课题是科技部“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子专题。其目的是收集、整理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历史地震记录图,扫描成图形数据文件,并形成相应的电子文档;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集历史地震资料抢救保存和资料共享服务于一体,面向科学研究、面向社会多种需求的历史地震记录图库及其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4.
选用甘肃嘉峪关、兰州和天水地磁台2011—2013年的观测数据,重点研究地磁垂直向日变化波形下行段的赫斯特指数变化的时序特征。结果表明,在此3年内,嘉峪关台和兰州台地磁垂直向日变化波形下行段的赫斯特指数变化范围分别是0.08和0.06,天水台在2012年存在一个赫斯特指数幅度超过正常变化范围的过程,在此过程完成后的2013年7月22日,在距离天水130km的漳县和岷县交界发生M6.6地震。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这一赫斯特指数的异常变化过程可能反映了区域性地球深部(下地壳与上地幔)热物质运移变化而引起地球局部居里面变化,也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在地磁日变中的表征。这一发现有益于进一步研究地磁日变异常的机理、震磁关系以及地震预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兰州大尖山地震台阵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履行联合国<全面禁止核实验条约>规定的义务,中国地震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联合发文决定在兰州市西南15km的大尖山上修建地震台阵.兰州大尖山地震台阵于2001年6月26日开工建设,于2002年1月1日投入运行.地震台阵的建成不仅履行了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全面禁止核实验条约>中承担的义务,还进一步改善了甘肃省和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微震活动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磁监测网由地磁台站和流动地磁测点构成,实现对观测网内地磁场的相对记录和绝对观测。它的绝对观测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F、D、I测量仪器组合,其中地磁偏角D是地理北和地磁北的夹角。对地磁偏角D的绝对测量要求在地磁台站投入正常观测前必须完成观测墩和观测标志的地理方位角测量,流动地磁测点在每次地磁偏角D观测前后至少进行地理方位角测量各一次。据地磁监测网《观测规范》要求,地磁偏角D的观测精度必须≤6″,所以中国地磁监测网采用天文和差分GPS地理方位角两种测量方法,且两种方法观测精度相当,均≤6″。与天文测量相比,差分GPS观测不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限制,操作简单,观测快捷,数据处理计算机程序化。随着GPS技术的普及,中国地磁监测网差分GPS地理方位角测量方法已基本取代了天文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差分GPS在中国地磁监测网地理方位角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布在南北地震带上10个洞体应变台的观测资料,基于小波分解和范数计算,提取2013-07-22甘肃岷县-漳县M6.6地震前异常信息。结果表明,除肃南台外,其余9个台均出现震前异常信息,昭通台、小庙台最早出现异常,在2013-06初(约在震前50 d),距震中最近的宕昌台在7月初出现异常。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对异常信息特征进行讨论认为,这次地震与南北地震带东侧块体自南向北运动有密切关系,而震后的形变传递过程是一个反向过程。同时也证明,用范数计算方法提取震前形变异常是简单、有效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从反演参数选择方式和构造意义方面分析和计算了发生在秘鲁消减带上1974年10月3日M_W8.0地震及同年11月9日的最大余震(M_S7.1)在时空上的分布。通过反演长周期世界标准地震台网的远场P和SH波取得了破裂历史。我们要说明,对于一个足够复杂的震源,它的滑动幅度、上升时间和破裂时间都随空间变化。如果选用了没考虑这些复杂性的参数,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这种反演方法采用了可以离散的上升时间和破裂时间的断层参数。在地方台站上记录到的定位好的余震,具有和远场确定的震源同样的辐射图象,这有助于约束消减带的几何形状。对于主震,最好是用一个复合断层,由倾角为11°的较浅的断层和倾角为30°较深的断层链接而成。认为最可取的成核深度为11~15km之间。破裂为双侧破裂,具有两个主要滑动集中区,第一个在震中西北60~70km,第二个在震中西南80~100km。对于这些震源区,上升时间在6~18s之间。我们估计的上升时间与破裂穿过主要凹凸体的时间是一致的。11月9日余震的滑动分布落在主震震源附近其破裂图案中一个明显的空区。11月9日事件具有简单的上升时间函数,持续时间为2s。地方台网记录到的余震集中分布在即将发生的11月9日事件的附近,在最大主震源区向下倾斜的位置,主震期间的滑动集中在浅于15km的地方,从震源上倾方向扩展到海沟轴板块边界附近,大量浅部滑动归因于缺乏沉积物显著的沉积楔以及俯冲板块相对年轻的年龄和很高的汇聚速度,这导致了海沟轴附近很好的地震耦合。  相似文献   
19.
1.引言面波震级测定问题在测震学领域是一个复杂、重要而又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未能采用1967年 IASPEI 会议推荐的莫斯科——布拉格公式,使得我国测定的 M_S 震级与国际上地震权威机构 ISC 及 NEIC 给出的震级存在着一个系统差,给各方面资料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迫切需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国 M_S 震级是一个多台震级的平均值,单台震级精度是一个多台震级的平均值,单台震级精度是这一平均震级精度的基础,单台震级又受仪器频带、台基、量规函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偏差各异,为此,作者从几个角度,利用高台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对其偏差作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1.前言通常测定近震震级M_L均以S波的地动位移为依据。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几何扩散和介质吸收引起的衰减,以量规函数的形式加以补偿。由于地壳介质的地区性差异很大,大范围地使用同一量规函数,显然很不合理。再则,记录到地震波的强弱与台站所处方位关系很大,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使得单台之间测定的震级,单台与地震报告之间给出的震级存在着一定偏差,高的达0.5—1级。另外,对于台站附近发生的一些中强震,台站上通常用短周期仪器记录均限幅,无法量取振幅时只好在中长周期仪器上量取计算,用中长周期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波计算M_L已不符合M_L的定义,本台计得的震级偏差较大,给大震速报及日常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