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水帘洞遗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南部沕沕水生态风景区九天沐雨瀑布之后的水帘洞内。在古人类活动留下的灰烬层中发现了大量动物骨头化石和石器。根据地貌发展阶段、动物骨骼化石和石器特征,初步推测古人类生存的时代为30 ka B.P.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孢粉分析结果反映古人类生存时期的气候条件比较温和。沕沕水地区地质地貌调查和洞穴发育研究表明,水帘洞形成于中晚更新世构造稳定期,为古人类生存活动提供了良好场所,早全新世受构造活动影响,洞穴遭到破坏,古人类迁徙它处。  相似文献   
52.
该文探讨河北阳原—蔚县盆地早更新世沉积的泥河湾组所含有孔虫化石是否与海侵有关等问题。通过对河北平原、阳原—蔚县盆地所在地的冀西北山地及北京西山在上新世一晚更新世的地质、构造、地貌等调查、研究与分析,认为阳原—蔚县盆地早更新世时并没有发生海侵,有孔虫来源与海侵无关,属于内陆湖泊非海相有孔虫。  相似文献   
53.
河北省南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54.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河道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3000a以来,黄河改道频繁,通常当河床高出两侧平地2~3m,最高达5m时,便会发生河流改道。3000-150aBP,黄河通常自北向南改道;150aBP至今,通常自南向北改道。现在黄河河床已高出两侧平地3m,有些地方已高出两侧平地10m。按河流演变的自然规律,黄河已达到其河床演变的临界值,很可能会再次改道。如人工改道,最理想的河道是位于汉志河古河道高地与东汉河古河道高地之间的古河间低地内。  相似文献   
55.
利用风标式花粉收集器对迁安县蔡园乡大气中板栗花粉浓度进行研究,阐述了大气中板栗花粉的散布特征,以及花粉浓度与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因子的关系,低温多雨、光照不足是导致1995年大气中花粉浓度低、花期推迟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该年板栗产量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东北平原海伦空气孢粉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我国温带地区的空气孢粉 ,在东北平原黑龙江省海伦农业生态站离地面以上1 0 m处 ,装置库尔风标花粉仪 ,收集了一年的空气孢粉样品 ,分析结果表明 ,全年空气孢粉有 72个植物的科属 ,其中木本植物 1 8个 ,草本植物 5 2个 ,蕨类植物 2个。最主要的孢粉是桦属、杨属、柳属、栎属、蒿属、藜科 ,禾本科。全年空气孢粉浓度有两个高峰期 ,4月中至 5月底为木本植物花粉高峰期 ,8月初至 9月中为草本植物花粉高峰期 ,全年空气孢粉最高值在 5月中旬 3 4 .3万粒 / 1 0 0 0 m3 空气 ,其次 8月底 3 0 .7万粒 / 1 0 0 0 m3 空气 ,全年空气孢粉最低值在 2月初 ,为 1 0 0粒 / 1 0 0 0 m3空气。本地区引发呼吸道疾病的致敏花粉 ,主要有春季型的桦属和杨属花粉 ,秋季型有蒿属、豚草属、藜科和禾本科花粉。  相似文献   
57.
飞梁遗址地层剖面的孢粉分析表明,飞梁遗址剖面的植被由稀树草原变为森林草原,气候由温和半干燥变为温凉半湿润。古人类在该地生存时的气候条件与今相近,年均气温可能比现在高0.5℃。  相似文献   
58.
东昆仑山区更新世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仑山垭口羌塘组和三岔河组的孢粉分析表明,羌塘高原的干旱环境在早更新世时已经确立,孢粉反映的古气候以干湿变化为主,冷暖变化不明显,可能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关,在2~1.8 Ma BP,羌塘高原的古植被是以麻黄、藜科、蒿等为主的荒漠或草原荒漠植被,1.8~1.3 Ma BP气候变得比较温和稍湿,古植被演变成草原植被,在1~0.68 Ma BP,本区在构造抬升和冰期气候控制之下植被极不发育,0.68~0.65 Ma BP可能为一小间冰段,古植被为蒿、藜科、麻黄和众多草本植物组成的草原植被,羌塘组和三岔河组缺失650~350 ka BP的沉积,可能仍为荒漠植被,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时期,在三岔河组的沟谷里可能生长着云、冷杉组成的暗针叶林、随的,古气温明显变干,针叶林消失,60 ka BP之后,气候进一步变干,古植被又演变成荒漠植被。  相似文献   
59.
鄂尔多斯东部4000余年来的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地处39°28′08″N,110°09′92″E,海拔1219m的伊金霍洛旗杨家湾古土壤剖面取得的高时间分辨率孢粉分析和炭屑含量统计资料揭示:4500aB.P.之前,鄂尔多斯东部的毛乌素沙地地区曾出现明显的流沙扩展,此后,气候变得比较湿润,流动沙丘逐渐被固定下来;4200~3500aB.P.是本区的气候适宜期,这里曾有针阔叶混交林生长;3500aB.P.以后,气候变得干燥起来,森林从本区消失;2700~2400aB.P.,草原植被中藜科植物增加,气候进一步向干的方面发展,但降水量仍比现在高;2400aB.P.以后,在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干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全新世中期本区发育的黑垆土遭到严重破坏,流动沙丘再次活跃起来。鄂尔多斯杨家湾古土壤剖面的炭屑浓度变化、考古遗址的发现较好地反映了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0.
晚更新世时期燕山山区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更新世时期,燕山西部山区是一种激烈动荡的地貌水文条件。东部山区较稳定,发育了河湖相沉积,孢粉分析和哺乳动物化石都表明当时是一种以草原为主的森林草原或苔原景观,其中,21000aBP。之前的古气候为寒冷稍湿时期,21000-17000aBP。为极度寒冷时期,17000-12000aBP。为气温回升时期,12000-10000aBP。为气候动荡,发生逆转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