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43篇
海洋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略论河蟹养殖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绒螫蟹(Eriocheirsinensis),俗称河蟹,属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资蟹属。其食性杂,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我国河蟹产量在七十年代前主要依靠天然捕捞;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河蟹生产转为增殖捕捞。由于受人工种苗数量的限制,依然靠天然捕捞蟹苗、幼蟹进行放流;八十年代后期,由于过渡捕捞及河蟹生殖的生态环境破坏,天然蟹苗资源量又大幅度下降。近几年来,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的基础上,河蟹内塘养殖有了很快发展,但也带来了种苗及养殖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就几年来试验体会及现实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32.
渍涝洼地塘中浮游动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孝鸿 《湖泊科学》1992,4(1):71-78
  相似文献   
33.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总被引:55,自引:19,他引:36  
随着我国湖泊生态环境越来越严峻,湖泊生态恢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实际上,湖泊生态恢复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通过一定程度地减缓或改善环境压力,结合某种或多种水生生物的种养措施,逐步使得生态系统向良性的或者是被改变前的状态发展,目前.湖泊生态恢复不是被单纯地理解为种草、养鱼等,就是被解释为生物群落的人为搭配或镶嵌.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湖泊治理中有关生态修复的实践长期以来鲜有成功的实例.最后、以太湖为例,给出了湖泊局部水体生态修复达致净化水质的技术思路——通过改善环境来恢复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恢复来引导乍态系统向草型湖泊转变,通过水生系统恢复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这种思路能否成功用于指导湖泊水生植物与生态系统恢复、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34.
渍涝洼地不同类型高产鱼池的浮游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孝鸿 《湖泊科学》1997,9(4):369-373
根据渍涝洼地没深度,不同主养鱼于池浮游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高产精养鱼池中原生动物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鲢镛鱼摄食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并就池塘水体中游游动物的供养能力及看水养鱼水质标准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5.
东太湖网围养蟹效应及养殖模式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俊  谷孝鸿  刘国锋 《湖泊科学》2009,21(4):523-529
通过2007年3月至12月对东太湖三个不同养殖密度和规模网围养蟹区养殖状况与环境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养殖方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对湖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太湖人工投饵单养河蟹的养殖方式,会造成水体氮磷营养盐累积,对水体造成污染.选取的A、B、C三个养殖区每产出1kg河蟹造成湖区氮累积量分别为0.24kg、0.33kg和0.30kg;磷累积量为0.043kg、0.059kg和0.051kg.比较各养殖区环境状况、经济效益以及河蟹生长规格,认为东太湖实施河蟹优化养殖的适宜密度和单个网围面积为6000只/hm2和2.33hm2左右,但是目前东太湖养殖方式仍需要改进.针对东太湖养殖面积过大和布局不合理现状,认为东太湖网围养蟹面积应控制在3165.2hm2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36.
张钰  谷孝鸿  何俊 《湖泊科学》2008,20(1):100-104
实验用食物浓度差减法研究了太湖长刺潘(Daphnia longispina)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及影响因素.在食物为原位湖水中的浮游植物,温度为200C,光照为2.98~10^3 lux(光暗比 12:12)条件下,测得长刺潘对水柱中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0.0011--0.0245μg/(ind.h).长刺涵摄食率随其种群密度增大而先增后降,呈良好抛物线分布(膏为0.8836).长刺潘摄食率随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8586)长刺溢在黑暗条件下的摄食率高于光照条件Y(P〈0.05,t检验).长刺潘可有选择性地摄食栅列藻和小环藻等,选择指数分别为0.5425、0.5079,而对丝藻的选择指数为-0.7039.  相似文献   
37.
选择江苏省固城湖围垦区典型河蟹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跟踪研究养殖周期内不同养殖管理方式下的养殖效益及污染负荷通量,结果表明:固城湖围垦区河蟹生态养殖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不同养殖池塘因投饵等管理方式不同其效益差别明显.河蟹养殖盈利最高10.5万元/hm2,亏损最高2.4万元/hm2,平均投入为6.3万元/hm2,其中饵料为最主要的养殖投入,占总投入的41.6%,平均产出为10.3万元/hm2.河蟹养殖会造成池塘氮、磷营养盐的累积,不同养殖池塘氮、磷污染负荷差异显著,平均总氮负荷为268.5 kg/hm2、总磷负荷为64.5 kg/hm2.饵料在池塘氮、磷输入上占比最高,分别为70%和90%;池塘水产品和排水输出只带走少量的氮、磷,主要以水草收割途径输出,分别占总输出的86%和88%.优化饵料结构、完善投饵体系和加强收割水草的有效转化是提高养殖效益、减少污染物输出和保护固城湖水环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渍涝洼地鱼塘中浮游动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87—1989年对山东省禹城渍涝洼地新开鱼塘水体中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1987、1988、1989年成鱼养殖期间共检出浮游动物种类分别为29、34、52种,平均数量为11911、39366.1、77889.2个/L,平均生物量为5.145、5.7675、9.6285mg/L。1988、1989年,鱼塘水体中浮游动物的数量高峰在7月。新开鱼塘养鱼前,只检出5种。数量为600个/L,生物量为0.0585mg/L。养鱼后三年来,鱼塘水体中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及生物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了新开鱼塘富营养化的演变程度。鱼塘施肥前后,水体中原生动物与轮虫的数量均有明显变化,其中原生动物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9.
太湖渔业资源现状(2009-2010年)及与水体富营养化关系浅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2009-2010年的太湖鱼类资源调查,结合历年渔业资料和水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太湖渔业资源的发展趋势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7种,隶属10目14科37属,原常见鱼类种类数明显减少,鲤科等定居性鱼类成为主体;同时,太湖渔业产量近年来增长迅速,渔获物中湖鲚等小型鱼类比重增加,渔业资源的单一化和小型化趋势加剧.根据湖泊水体环境特征的空间差异,对太湖东部湖区、北部湖区和湖心区3个不同类型湖区间的渔业资源特征进行比较.其中在北部湖区和湖心区,浮游食性的湖鲚成为绝对优势种,2008年其产量分别占湖区总产量的70.7%和80.4%,其他主要鱼类所占比重仅为0.2% -3.0%;而东部湖区草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的比例较高,鱼类结构相对合理,不同湖区间渔获物的组成差别反映出湖区鱼类组成与环境特征相适应的特点.针对太湖渔业资源与水体富营养化关系进行探讨,提出需加强渔业与湖泊环境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水生植被在太湖渔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0.
东太湖水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东太湖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东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TN变化范围0.57-3.91mg/L,平均值1.61 mg/L,NH4 -N变化范围0.01-0.42mg/L,平均值0.14mg/L,NO3--N 变化范围0.044-0.549mg/L,平均值0.16mg/L,而TP平均值为0.103mg/L,与以前的调查结果相比,TN、TP和NH4 -N 均明显增加,CODMn有所下降,水质状况总体较差,但不同水域因其影响因子不同,水质亦有明显差别,湖心区水质最好.目前,东太湖水体总体上处于中富营养状态,部分湖区已达到富营养状态.最后根据东太湖水环境的现状,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