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本文采用园盘型位错作为小震震源模式,利用发生在辽宁海城、义县和内蒙乃林等地的四次近震,对微震仪 P 波段的垂直向记录做了频谱分析,求取震源参数和部分地区地壳上层的平均 Q 值。结果表明,对不同的窗函数和资料长度,所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以矩形窗为最佳。地震矩值(M_0)与国内外一些作者所得结果吻合很好,所得 Q 值是合理的。我们认为,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对地震的监测预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介绍了1983年3月20日发生在辽宁熊岳西海域的4.8级地震的基本概况,研究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和某些力学特征,并对这次地震发生的意义做了讨论,认为这次地震证实了该部位为地壳水平扩张的构造活动形式,应把这次地震作为产生海城大震的地壳构造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3.
在我国大陆发生的一些地震之前,曾观测到重力,远震 P 波及近震 Pn 波走时残差和上地幔电导率等异常,这些异常具有空间范围广、时间长和幅度大的特点。用已知的地震孕育模式和前兆模式解释这些异常是困难的。本文试用地球深部物质在温度、压力改变时介质物理性质的变化作为这类异常的可能原困。  相似文献   
34.
前言九条岭地区是甘肃省近年来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本文着重介绍该区小震活动特点,並结合地质环境、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及古浪大震影响的分析,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5.
青海乐都爆破的地震观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79年6月4日青海乐都爆破甘肃、青海两省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计算了两省部分地区的平均地壳厚度和平均地震波速度,并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6.
在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的震源区内,又于1978年5月18日发生了一次6.0级地震。本文对这次地震的性质做了分析,认为这次地震是7.3级地震断层面的一次新破裂,根据6.0级地震后余震的发展,粗略估计了这次地震的破裂面积。依照断裂力学的某些公式,估算了这次地震的总能量为6.1×10~(21)尔格;地震矩为2.8×10~(25)达因厘米;应力降为113巴。同时对预报这类地震提出了一些看法。此外,根据7.3级地震后余震的分布和地震产生的水平应变量的空间变化,对7.3级大震的发震情况做了推测。  相似文献   
37.
38.
青海省贵德扎仓寺地热成因机理及开发利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卫星热遥感影像及航磁、重力异常的宏观性解译热异常空间分布特征,野外实地调查温泉的出露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分析研究青海省贵德扎仓寺温泉的热源通道、入渗通道,从而讨论其成因机理和开发利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扎仓寺温泉泉口温度为93.5℃,与当地气压有关;大气降水和热水沟上游沟谷水为补给源,近东西向张裂为入渗通道,中三叠统砂板岩与印支期花岗闪长岩(γδ52)接触变质带为径流通道(热储层),中三叠统砂板岩为盖层,北北西向热光断裂(F1)为热源通道,属断裂-深循环地热类系统类型;径流通道(热储层)温度可达136.0℃,具备蒸汽发电示范背景条件,而F1断裂带附近2000 m深度温度可达195.0℃,具备干热岩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9.
以辽宁省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记录为例,在考虑台站空间分形的基础上,通过震源深义校正,确认了震级-频度关系中小震端频度的“掉头”现象是由于台站监测能力不足所致 小震端出现的截止震级现象做了出解释。  相似文献   
40.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我国历次正式出版的地震目录 ,皆将此次地震审定为M5 ,宏观震中为41 8°N ,1 2 3 4°E ,震中烈度为Ⅶ度。为进一步核实此次地震的参数 ,笔者查阅了已发表的有关资料 ,调阅了辽宁省档案馆 3 0卷历史档案 ,以确定文献中提供的破坏点的具体位置 ,统计了近、现代中强地震的烈度分布和人员伤亡情况 ,咨询了有关专家。经进一步研究认为 ,历次出版物对这次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和震中烈度的认定是合适的 ,但Ⅶ度区范围较笼统。我们依据历史地震烈度评定原则 ,确定了各破坏点的烈度 ,圈定了Ⅶ度区的范围 ,宏观震中在Ⅶ度区内 ,地震发生在当时的沈阳市区 ;根据极震区建筑物破坏程度和极震区长轴尺度、现代中强地震的震中烈度和人员伤亡情况 ,并考虑到确定历史地震的误差 ,震级取M5 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