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南海诸岛珊瑚礁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珊瑚礁是具有极高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以及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沉积物、污染物和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近年来不断处于退化之中。如何保护珊瑚礁资源,以使其能持续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当代和未来人们发展的需要则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介绍了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分析了南海诸岛在珊瑚礁国土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油气资源等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及其所面临的自然、人为压力,据此给出了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2.
首先回顾了近200 a来,对珊瑚礁形成机制研究而发展的各种学说和理论。这些理论根据珊瑚礁的形成是否与海平面的变化有关而分成2类,其中,“沉降”理论、“冰期控制”理论、“冰期控制沉降”理论、“扩张沉降”理论以及“热点沉降”理论等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海平面的变化有关;而“海底上升”理论、“先成台地”理论、“喀斯特盆地”理论等则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海平面的变化无关。其次梳理了近年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地珊瑚礁演变的研究,揭示了控制珊瑚礁结构和形态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极端事件下的发育和演变;中国对珊瑚礁形成机制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近50 a,通过对南海珊瑚礁钻探所获岩心分析或挖坑采样分析,认为珊瑚礁的形成或遵循“沉降”理论和“冰期控制”理论,即南海珊瑚礁的形成演化是在地壳长期缓慢沉降中同时受到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支配。最后,指出由于珊瑚礁的成因非常复杂,因此试图用一种学说来解释所有珊瑚礁发展的历史是不科学的;目前,随着新的野外调查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多种的、更大量的珊瑚礁数据,因此研究具体某个珊瑚礁,找到适合其形成模式的解释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3.
南海诸岛全新世珊瑚礁演化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括了南海诸岛珊瑚礁的分布,礁体地形、地貌和地质的一般特征,论述了老灰沙岛、新灰沙岛和礁坪等几类典型的全新世珊瑚礁礁体演化的基本过程,讨论了全新世珊瑚礁演化与季风、气候和海平面的关系。礁坪是随着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在晚更新世侵蚀面上堆积的,全新世中期高海面出现前后分别形成老灰沙岛和新灰沙岛。  相似文献   
64.
南沙群岛中央水道及南华水道两侧的珊瑚礁,大部分为环礁,分属开放型、半开放型、准封闭型、封闭型和台礁化型,反映了环礁向灰砂岛演变的不同阶段。每个环礁,从礁前斜坡向礁坪至潟湖,可相应划分出3种沉积相和细分9种沉积带。礁顶是全新世中期以来形成发育的。  相似文献   
65.
南沙群岛景观分5种类型:礁丘热带海洋生物繁生景观,环礁带海洋生物繁生景观,灰沙岛热带常绿刮灌林磷积石灰土景观,大陆架热带海海海洋生物繁生景观,深海热带大洋性和深海性海洋生物景观,这5种景观归纳为两类,一类为热带海洋景观,包括浅海和深海;另一类为热带珊瑚礁景观,下分礁丘,环礁和灰沙岛3种,南沙群岛景观类型分布和演化与古地理和现代化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66.
南沙群岛考察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赵焕庭 《热带地理》1995,15(1):19-29
本文论述了南沙群岛被中国古人发现和开发利用,地名沿革,中国政府对其管辖和行使主权,古代对其自然的记述,近代和现代对其综合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67.
沙岬(沙嘴)是一种海岸动力地貌类型。通过区域地貌背景、海底地貌-浅地层、海洋动力条件、相关的海岸沙坝和现代海滩的分析,认为灯楼角沙岬是来自琼州海峡的东向波浪和来自北部湾的西向波浪两种相向波浪动力平衡、灯楼角东沿岸存在逆时针环流和灯楼角西沿岸存在顺时针环流两者于此辐合,并把带来的砂子沉积下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68.
赵焕庭 《热带地理》2005,25(3):289-292,F0003
自秦朝至宋朝(221BC~1279AD),古广东经济与文化发展深受中原与海外的影响,利用本地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业和文化事业,在中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粤中广州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在广东乃至岭南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广东乃至岭南其他各地区的发展,而粤北自宋至隋经济文化处于广东领先地位说和唐宋时期除粤北外岭南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荒凉落后之说都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69.
赵焕庭 《地理科学》2006,26(1):118-127
韩湖初等评述中国古代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问题的文章有几点不足:①论题虚大,拟谈中国,却只谈华南;②说人们已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北部湾合浦、徐闻和日南3海港是华南古代海上丝路最早的始发港,否定番禺说。这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有些番禺说的论文未被列为参考文献予以分析;③否认番禺说与赞同北部湾说的根据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笔者根据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与历史地理条件,逐一分析韩文的理据,得出番禺是华南古代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的结论。  相似文献   
70.
海南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群落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南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出红树林健康指数(EI)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确定了评价标准和评价等级,对海南红树林群落进行了健康状况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保护区的红树林群落健康指数分别是0.8640,0.4798和0.5791,分别处于Ⅰ级(健康)、Ⅲ级(亚健康)和Ⅱ级(中等健康状态).结果说明东寨港红树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生态演替序列完整,对环境压力响应良好.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处于城市中心区和旅游开发区,受外界干扰影响大,退化明显,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