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83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文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对桂北龙胜地区上朗变镁铁质岩进行年代学研究。2件年代学样品给出近乎一致的年龄信息,集中在(114.8±1.6)、(152.0±5.0)、(213.9±3.5)、(274.6±9.4)、(442.5±6.7)、(553.5±9.2)、(774.2±5.9)和(822.0±10.0) Ma等8个年龄峰值。锆石成因类型研究表明,(774.2±5.9) Ma锆石为样品中最年轻的岩浆锆石,代表上朗变镁铁质岩的侵位时代。UPb年龄大于(822.0±10.0) Ma的锆石为捕获锆石,代表岩浆侵位过程中捕获物质的时代。(114.8±1.6)、(152.0±5.0)、(213.9±3.5)、(274.6±9.4)、(442.5±6.7)和(553.5±9.2) Ma为热液锆石年龄,代表变镁铁质岩成岩后遭受后期构造热事件影响的时限。其中,(442.5±6.7) Ma代表寿城—三门断裂韧性变形的时代,与区域NNE向韧性断裂的变形时代一致。而小于(442.5±6.7) Ma的热液锆石年龄,表明岩石韧性变形后遭受多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泛非期(553.5±9.2) Ma热液锆石的存在,表明华南大陆曾受泛非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应具有冈瓦纳大陆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122.
岩石热导率是计算大地热流的基础热物性参数,热导率的选取和校正是正确评估热流的基础。当前在冀中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的大地热流计算中,多以受季节性气温变化和地下水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小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砂泥质岩层作为大地热流的计算层位,岩石热导率也多参考区域内已有定值,而忽略了热导率对水饱和度、温度和压力的依赖性。笔者等从岩石热导率的温压校正和饱水校正角度出发,计算并比较了不同校正方法对热流值的影响。主要认识如下:(1)岩石热导率作为1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热物性参数,其大小与岩性和矿物组分密切相关,同时通常与孔隙率呈负相关,而与密度呈正相关;(2)热导率高温实验结果显示,冀中坳陷砂岩样品热导率总体上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30~130℃的温度区间热导率降低了6.8%~11.3%,热导率下降率具有随热导率的降低而减小的趋势;由于砂岩和泥岩具有相对较浅的埋深和较低的原位温压条件,温压对热导率的正负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对于热导率小于2 W/(m·K)的样品,温压对其的影响较小。(3)饱水校正后的冀中坳陷JZ03井和JZ04井古近系—新近系砂泥岩热导率的平均偏差分别高达43.0%、47.5%;(4...  相似文献   
123.
利用可模拟冰雹尺度的三维冰雹分档对流云模式,研究了2014年7月16日北京一次大冰雹的形成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地面降雹最大尺度为7 cm,对流有效位能为1785.3 J·kg-1,具有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条件。数值模拟的冰雹云顶高度达13 km,与雷达观测比较一致,模拟的最大上升气流达30 m·s-1。由于风切变较大,冰雹云出现明显倾斜垂直结构,使冰雹云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大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具有明显特点,冰雹云中-35~-10℃层存在含量达12~16 g·kg-1的高过冷雨水累积区,冰雹胚胎主要通过受到冰晶接触扰动的过冷雨滴冻结产生,其产生率量级达10-2 g·kg-1·s-1,冰雹增长过程主要依靠雹胚撞冻过冷云水,其增长率的量级与冰雹胚胎产生率的量级一致。  相似文献   
124.
基于多期次流体活动在硬玉岩及后成合晶冠状体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电子探针、显微红外光谱等测试方法,从微尺度角度重点对缅甸角闪石质硬玉岩中角闪石+铬硬玉+硬玉后成合晶冠状体的成分和结构羟基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后成合晶冠状体形成的流体组分较为复杂且形成过程是多阶段的;后成合晶冠状体的共生矿物组合不同,角闪石质硬玉岩中普遍发育角闪石+铬硬玉+硬玉化学成分环带;后成合晶冠状体中核部角闪石结构羟基含量较为均一,铬硬玉边缘至硬玉、硬玉晶粒中的结构羟基含量呈较为规律的递增趋势。核部角闪石中结构羟基均一且外层硬玉中结构羟基含量的变化规律表明缅甸硬玉岩中后成合晶冠状体的形成环境相对稳定,主要以多期次流体交代为主,未出现较大规模的动力变质作用。缅甸硬玉岩中后成合晶冠状体成分及水含量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解析该地区俯冲带流体参与硬玉岩交互作用的轨迹,从而为缅甸硬玉岩的成岩机制提供一定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5.
清晰洞金矿是吉林省第五地质调查所2009年新发现的金矿产地,本文重点叙述了金矿的发现过程和工作方法,对以后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6.
一、问题的提出在气象通信中,气象电传虽能监测线路状态,但不能减轻大量的人工操作也难避免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质量误差,耗时耗力.为尽快地适应气象事业发展,提高时效,完善通信实时监控网系统,我们便着手以微机代替气象电传的研制.本系统除具备电传的实时监测功能外,还能提供选报,纠错报警,动态显示等各种画面,并能达到快速优质的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7.
雷达图像被认为是分析地质构造最有效的资料之一,并且在常年植被覆盖严重、甚至在多云气候条件的地区如热带的亚洲国家中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微波的每个频率波段有其特殊的反射特性和粗糙度。同时图像的质量受入射角和俯视方向的影响。这就是说在所有情况下应根据工作区的工作目的选择最合适的图像。从这些观点来看,多参量求索援救图像是适合干地质解译的。  相似文献   
128.
具有高分辨率的多波段热红外遥感是一项新技术,可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尤其在地质方面。室内一些热红外光谱研究成果促进了热红外航空遥感传感器的发展。航空热红外光谱扫描仪(TIMS)在火成岩地区从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区别岩性方面显示出优越性。TIMS应用成功之后,为满足EOS平台的需要配有多条光谱通道的第一台航天高空间分辨力的扫描仪(ASTER)正在日本研制。  相似文献   
129.
利用中值滤波技术能够很好的抑制噪声和保护边缘信息这一特性,用不同的滤波窗口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并做出处理后图像的归一化差值图像。通过图形分析发现差值图像上的信息比原始图像细节信息更丰富,某些地质现象更清晰。  相似文献   
130.
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面对区内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地质灾害严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保护地质环境,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中以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为基础,围绕区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就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重点应放在优化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和层位,充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利用滨海河谷建设地下水库;利用地下空间和雨洪水资源,实施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扩大咸水资源改造利用;勘查、建立城市应急(后备)水源地;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研究等措施,建立以城市、港口为重点的地下水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环境地质调查重点则放在确定海岸基准线,开展重点城市、港口以及湿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构建海岸带地质环境保障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