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22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北京地区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活动与地震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根据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第四纪地质构造活动特征和利用首都圈地区跨断层位移最新的观测资料求得的北京地区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和区域构造活动特征。分析了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上7处跨断层位移测点的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得出了首都圈及邻近地区即将进入下一个地震活跃期的结论。认为:1)跨断层位移观测资料能够直接反映区内主要断层的最新活动情况;2)断层现今活动与地震活动在时间序列上相互对应,均有活跃期与平静期相互交替出现的活动特征;3)断层活动强弱是区域主压应力强弱的表现,亦是孕震强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32.
钻孔四分量应变观测自检内精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钻孔四分量应变观测特点,分析了评价该观测手段的质量指标:相对标定自检内精度.介绍了相对标定自检内精度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平均值、相关系数等,提出不同的求偏差方法,改进了相对标定自检内精度法,使其能尽量客观地评价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33.
实验证明,岩石破裂前必然发生"声发射",这为地震的确定性前兆研究提供了线索.但是,地震前兆的"声发射"与实验室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不少地震前异常变化,其中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约一年姑咱地震台Y RY-4型钻孔应变仪记录的一系列"毛刺"异常较为典型.这些"毛刺"的时间分布...  相似文献   
34.
钻孔体应变高采样率观测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TJ-2型钻孔应变仪记录与测震仪记录的结果表明:该应变仪对于100 Hz的采样率有良好的频率响应,能够记录完整的地震波;从近震到极远震,其频响范围与测震仪基本一致,且频响的变化一致性很好,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应变地震波与地震波在时域与频率域能够高度吻合;但该应变仪记录的S波较弱。  相似文献   
35.
经过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1]以后,将应变观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拟合,使得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相关性最大,发现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存在相位差。通过计算得出了相位差在时间上的表现形式,即时间滞后。我们计算了佘山、江宁、攀枝花、乐都、格尔木、湟源和门源7个台站的滞后时间,发现靠海较近的佘山和江宁台的体应变时间滞后分别为0.37和0.80小时,而其他5个内陆台站的体应变滞后时间大约在1.2~1.5小时以内,这可能说明海洋负荷潮对佘山和江宁的体应变影响较明显。各台站之间的差应变以及同一台站不同方向上的差应变都存在较大差异,个别台站的差应变出现相位超前的现象。  相似文献   
36.
地震应变变化的理论量级与最大传递距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与实际观测资料对比 ,用线弹性理论位错公式算出了各种断层的地震应变变化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归纳了一些特点 ,阐明了理论应变变化量级与其最大传递距离的关系。分析表明 :对于一定震级的地震 ,当断层出露地面、倾角为 4 5°、并且为倾滑运动时 ,一定量级的应变变化传递的距离最长 ;其中一个主应变传递得最远 ,其次为体应变 ,再其次为最大剪应变 ,另一个主应变的最大传递距离最短 ;泊松比和断层的长宽比的变化对应变传递距离的影响极小 ,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37.
地震会引起同震位移和应力场变化,造成现存各断层上的库仑应力变化量的增加或减小并影响后续地震风险,对于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大量地震实例中,理论计算的同震位移场与GPS、InSAR等实测的同震位移吻合,间接证实了基于均匀理想弹性假定下可以使用半无限空间Okada公式计算与位移微分相关的同震应力变化.然而,由于地壳并非严格的均匀理想弹性介质,理论计算和直接测量的同震应力变化进行比较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对四分量钻孔应变仪的数百个地震同震阶变的研究,发现记录绝大多数阶变不能满足自检条件;美国板块边界观测(PBO)中数百个同震钻孔应变记录同样发现观测幅度与理论预期值相差甚多,可达一两个数量级,这成为国际钻孔应变观测中的一个未解难题.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发生ML4.7地震,该地震虽然不大,但原平钻孔应力台站距离震中仅19 km,得到了优质的同震阶变记录.本文以此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台站观测到的主应力方向和应力偏量大小,均与基于震源机制解的破裂模型的理论预计值很好吻合,这是首次实际观测到与理论计算预测基本一致的同震水平应力偏量变化,为利用库仑应力概念估计后续地震活动性提供了观测基础.然而,观测到的应力变化与理论计算值相差109 Pa的围压,本文也对其可能原因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探头、固结水泥和围岩三个可能影响观测的因素中,固结水泥影响可能性最大,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8.
日本9.0级地震引起的应变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93个钻孔应变台站记录的日本9.0级地震的观测资料,计算出各个台站记录的面应变的应变阶,通过同震应变阶的张压性变化显示,日本9.0级地震可能对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影响以张性变化为主.利用稳定时段的观测资料进行理论固体潮标定,得到实际应变阶,利用同震应变阶分析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断裂可能受到日本9.0级地震的影响程度时...  相似文献   
39.
钻孔应变台站记震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昌平台体应变为例,研究了体现钻孔应变台站记震能力的方法,并对计算步骤和处理方法进行了说明.选取20套中国大陆观测时间较长且数据较好的钻孔体应变仪观测记录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出其各自的记震能力线,给出各台对6级地震的响应范围.此公式不仅可以量化钻孔应变仪的对地震的反应能力,而且是对地震仪器的一种新的科学评估方法.同时,基于地震前兆释放能量小于地震发生时释放的能量的基本理解,此结果对于确定地震前兆的位置和震级范围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0.
我国地应力观测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是最早开展地应力连续观测并将其用于地震预报的国家,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国际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地应力监测与地震预报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