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在分析了黑龙江西北部地区金矿床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金矿找矿模型,然后提取了各类找矿信息,并在GIS中构成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遥感、物探、化探异常等11个证据图层。用证据权重模型统计综合证据图层生成研究区成矿后验概率图。按照后验概率相对大小把预测区成矿可能性划分成三级,圈定5个Ⅰ级成矿远景区,为在黑龙江省西北部进一步找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基于省级1:10 000基础测绘成图,以试验生产的方式探讨了ADS80数码相机航摄影像生产的关键技术——Level 0级影像空中三角测量和空三加密后的Level 1级影像立体测图,分析了不同影像地面分辨率、不同控制点数量和分布条件下ADS80影像的后处理精度,提出了ADS80影像在1:10 000成图中的控制点布设方案,结果可以为省级基础测绘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
本文分析了尼雄矿田滚纠铁矿与成矿相关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并对其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岩石富硅(SiO2平均分别66.76%和70.98%)、富碱(ALK平均为6.28%和7.70%),铝饱和指数均小于1.1,属中高K钙碱性I型花岗岩。两者具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配分模式图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REE较低(∑REE分别是 130.6×10-6和134.3×10-6),弱Eu负异常(δEu分别为0.84和0.88),弱-中等轻重稀土分馏,(La/Yb)N分别平均8.07和6.72。 Rb、P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稀土元素富集,Ba和U、Nb、Ta、P 、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显示弧岩浆作用特点,指示岩石形成于弧后伸展环境,岩浆源区具壳幔混源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13.6±1.2Ma和112.6±1.6Ma,属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滚纠铁矿与成矿相关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因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并于~113Ma发生冈底斯陆壳和羌塘陆壳对接,已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发生板片回转,导软流圈地幔流体上涌,其所带来的巨大热能引发岩石圈地幔和上覆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源岩浆,在弧后拉张环境下上侵形成。  相似文献   
24.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对江西省9个盆地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内丹霞地貌景区的面积—高程HI为0. 17~0. 52,平均为0. 38,即其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南向北,由壮年期转为老年期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与武夷山的构造隆升有关。构造分析显示,节理与武夷山的隆升对江西丹霞地貌演化起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 龙虎山、九仙湖、仙岩、蛤蟆坞、赭亭山、龟峰等地发育的崖壁、一线天、巷谷、石墙、石寨、峰丛、峰林等丹霞典型景观均与节理有关。② 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剥露、削平起重要作用,统计表明距离武夷山越近,丹霞地貌山峰越密集、崖壁越陡峻,指示武夷山的隆升与丹霞地貌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江西省内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夷山的隆升控制了丹霞地貌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丹霞地貌区的节理构造是否与武夷山的隆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
岩溶地下水是泰安市城区重要供水水源,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日趋复杂,但其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尚不明晰。为识别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成因机制,本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离子比值、水化学图解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岩溶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HCO3·SO4Ca 型、HCO3·SO4·ClCa型。地下水水化学成分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控制,以溶滤作用为主,地下水中的Ca2+、Na+、HCO-3、SO2-4主要来源于方解石、白云石的碳酸盐岩及石膏、盐岩等蒸发岩的溶解,且存在逆向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导致Ca2+含量增加,Na+含量减少,人为活动影响导致地下水中Cl-、NO-3浓度增加。研究成果为研究区内岩溶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
郄文昆  王向东 《地质科学》2012,(4):1071-1084
通过分析石炭纪-早二叠世滇黔桂盆地北缘深水区的地层序列和沉积特征,探讨沉积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区深水地层序列包括下述的9个岩石地层单元:鹿寨组(C1lz)、巴平组(C1bp)、下如牙组(C1xr)、上如牙组(C1sr)、王佑组(C1w)、睦化组(C1m)、打屋坝组(C1dw)、南丹组(C1-P1nd)和船埠头组(C1c),并且可以识别出4种主要的深水沉积相:台间盆地相、斜坡相、深水陆棚相和台前斜坡相,以砂岩、碳质页岩、硅质泥岩、硅质岩、钙屑碎屑岩、泥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要特征,与桂西南深水盆地的差别显著。依据地层序列和沉积组合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将石炭纪-早二叠世滇黔桂盆地北缘深水区的沉积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 1)裂谷作用强烈期(早石炭亚纪汤耙沟期早期); 2)裂谷作用减弱期(早石炭亚纪汤耙沟期中期-德坞期); 3)裂谷作用稳定期(晚石炭亚纪-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27.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受全球成冰事件的影响,华南海平面变化频繁。其中,达拉期至小独山期海侵规模最大,导致碳
酸盐岩普遍发育,为研究区铝土矿的沉积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而紫松期至隆林期,本区出现最大规模的海退,很多地区的碳酸盐
岩沉积减薄,甚至暴露,遭受风化剥蚀,在黔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有利于该区红土化和铝土矿化的进行。讨论
了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华南地区海平面变化规律,简要分析了这段特殊时期贵州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古地理格局的变化,结合古气
候资料,认为黔北铝土矿形成于华南地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海退规模最大的时期,即早二叠世紫松期至隆林期。   相似文献   
28.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炼制及运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意外事故或操作失误,造成原油或油品从油藏、作业现场或储器里外泄,溢油流向海滩或海面,同时由于油质成分的不同,形成薄厚不等的一片油膜,这一现象称为海洋溢油。1事件背景2011年6月4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报告,渤海蓬莱19-3  相似文献   
29.
以野外观察描述为手段,系统研究了碳酸盐岩断裂变形机制的影响因素及断裂带结构演化过程,剖析了碳酸盐岩地层中断裂带结构与流体运移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碳酸盐岩内断裂变形机制的因素包括岩性、孔隙度、变形深度、温度、胶结作用、先存裂缝等,控制断裂带结构形成的因素包括滑动位移和破裂模式等。低孔隙度碳酸盐岩以裂缝发育为主,高孔隙度碳酸盐岩变形早期产生变形带,带内裂缝联接逐渐发育成断层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断裂带结构不同:埋藏深度小于3 km,断层核主要发育无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埋藏深度大于3 km,断层核普遍发育有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破碎带发育多种成因的裂缝。随着位移的增加,破裂模式从早期的破裂作用变为后期的碎裂作用,最终形成碎裂流。断裂带演化是一个四维过程,断层核和破碎带发育情况直接影响断层对油气的运移和封闭的作用。断裂变形机制、断裂带内部结构以及与流体运移关系的研究,都可为封闭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地震和测井资料的分析,认为车排子凸起西翼存在深浅两套断裂系统,大致以古近系顶部不整合为界,深层断裂系统发育逆断层,浅层断裂系统发育正断层,且断裂形成分为3个期次,深层断裂影响浅层断裂的发育,控制了中生界的沉积.断槽内侏罗系砂体和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通过对断裂封闭性的分析,认为车排子凸起西翼的浅层正断层在沙一段主要起输导作用,在沙二段对油气起遮挡作用,深层逆断层在侏罗系主要起输导作用.根据对断裂控藏作用的分析,认为车排子凸起西翼不同位置断裂的控藏作用具有差异性,断裂控制了圈闭的有效性,同时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沟通深、浅层油气,控制了油气的分布.根据断裂封闭性分析结果,结合油气显示和断裂控藏作用,认为车排子凸起西翼油气运移存在3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