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柑桔园林下穿透雨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柑桔林下穿透雨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测定期间,穿透雨量占总降雨量的68.3%,5月的穿透雨量最大(245.1 mm),而穿透雨率最大值(73.3%)出现在8月。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穿透雨率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柑桔林下穿透雨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变化,各观测点间穿透雨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而且穿透雨的空间异质性(穿透雨率的变异系数CV)随着降雨量或降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聚类分析也显示出穿透雨在不同观测点间具有差异性。柑桔林下穿透雨呈现明显的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往往突然爆发让人措手不及。因地震灾害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直接相关,地震突发事件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其中不乏各类谣言,若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必将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以“三亚地震”话题为例,分析了“三亚地震”话题的构建主体类型,并对其舆情产生的主要内容、公众情感及传播区域进行了解析,探讨了地震突发事件舆情的应急管理及舆论引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琼中PET重力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重力资料进行任何(固体潮、气压)改正的情况下,准确获取了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巨大地震激发的0S8~0S29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理论自由振荡的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实测周期与PREM预测振荡周期是相吻合的,除0S10周期的相对误差为0.28%,其余周期误差均小于0.1%。结论对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震源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2009年以来琼中地震台(以下简称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经对原始数据进行突跳、台阶和删除错误数据等处理,计算分析了琼中台重力潮汐变化数据特征、M2波潮汐因子变化特征和典型事件的观测数据频谱特征。结果表明,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数据除包含了固体潮、零漂等长周期信号外,也记录到了地震和台风等高频信号。对于记录到的7.0级以上强震,地震信号的频率主要分布于0.3 Hz以内;台风引起的扰动信号则主要分布于0.1—0.4 Hz频带内。同时,2009年以来,琼中台连续重力原始数据及其M2波潮汐因子无明显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5.
在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跨越庆良间水道的由2台加载压力传感器的倒置式回声仪(PIES)和5台加载压力传感器和海流计的倒置式回声仪(CPIES)组成的观测断面获得了近2年的海底压力时间序列。该时间序列中存在着显著的21天周期的振荡(Pbot21),该信号在2016年7月至10月期间尤为强烈。Pbot21与东海陆架上的风应力旋度存在较显著的3天延迟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0.65。本文采用正压海洋模式解释了这一信号的产生、传播以及耗散过程,模式结果显示东海陆架上的风应力旋度驱动产生Pbot21并向琉球岛链传播,而深海上的风应力旋度不能驱动产生这一信号。在陆架上,Pbot21伴随21天周期的风应力旋度由海岸向东南方向传播,但由于摩擦作用,信号在离开风场后几天内即耗散。断面能否观测到Pbot21与陆架上21天周期风应力旋度场的分布相关,长江口东南方向风应力旋度驱动的Pbot21能被观测到,而长江口东北方向产生的Pbot21不能被观测到。  相似文献   
16.
17.
地基沉降预测中的双曲线模型修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沉降预测中的双曲线公式存在的不足 ,对其进行修正 ,提出了修正的双曲线模型 ,并通过了工程实例验证 ,该修正模型预测沉降精度高 ,具有一定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双低点”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地球北半球的我国各地磁台站,在非磁扰日所观测到的地磁垂直分量的日变形态在中午前后有一个极小值,称为日变"低点".这种日变化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并随地理经度而变化:由东向西,经度每隔15°,日变低点出现的时间延迟1小时.  相似文献   
19.
海口马鞍岭火山综合观测台与琼中基准地磁台相距约86km,前者将GM4磁通门磁力仪安装在特制的弱磁性大理石箱体中,开展地磁场D,H,Z三分量相对观测;后者将Flearplus和Over—hauser磁通门磁力仪安装在无磁性地磁房中,开展F总场绝对观测和D,H,Z三分量相对观测。通过两个台站D,H,Z三分量变化场的相关对比分析,相关系数皆达到0.98以上。这说明,在火山区开展地磁相对观测是可行的,而采用弱磁性大理石箱体安放磁通门磁力仪进行地磁相对观测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形变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易县形变综合观测资料进行任何(固体潮及气压)改正的情况下,获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巨大地震激发的0S4~0S37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于PREM模型理论自由振荡的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测周期与PREM预测振荡周期是相吻合,除0S10周期的相对误差为0.29%,其余周期误差均小于0.1%左右。所得的结论对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震源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