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10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对各国地震最早记载及其背景性证据的分析;用时间差分序列的双对数法,进行了地震记载资料丰富程度的探讨;研究了3700年前的全球地震活跃期;给出了公元前2221年至公元1900年105个国家(地区)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緒言 1954年2月11日地方时間8时80分山丹(北緯38°47′东經101°13′)地震。震中在城东北龙首山中。倒塌房屋3,804間,窑59孔,損坏房屋3,473間,压死47人,伤332人。地方政府及企業单位当即分別組队前往調查。三月間,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及地質研究所在地方政府领导下,由一些企業单位的工作人員配合,进行了宏观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国外在地震波走时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几种主要走时表编制情况,特别是中国近震走时表的研究进展,也对各种走时表在中国地区的应用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古地震是利用地质学和考古学的方法研究史前时期至19世纪末,强烈地震在地表和沉积物中所产生的变形遗迹,用以确定古地震的震中位置、地震强度和发震年代。1980年5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象台举办的“地震预报讨论会”之后,会议负责人组织了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古地震遗迹的现场考察,美国地质学家在第四纪地层中进行槽探,发掘第四纪地层中的古断层,以区分古地震,并鉴定出古地震发生的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区地震P波和S波走时表实测地震的效果如何?本文给出了一系列地震的实测结果,对比J—B表和其他走时表分析表明,建立在中国地区实际观测数据所独立算出的中国地区地震波走时表,更适合于实际情况,用以测定中国地区震中的参数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鲜水河断裂带是强震特别频繁、断层标志清晰、新构造运动强烈的一条大断裂带。现在,它已经成为国内关注的活断层之一。不过,它的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及圣安德烈斯断层。为了深入研究该断层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把它与圣安德烈斯大断层进行对比,以期在研究中获得某些有益的启示,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市发生了7.8级特大地震,震中区内的房屋大部分倾倒。从房屋倒塌情况推断,震中区应有90%以上的人死亡。但调查发现,仍有许多人在房屋倒塌之前逃到室外,或在受到震动之后从床上奔跑到坚固的傢俱(或别的坚固物体)之下躲避。类似的情况在世界上许多有灾情的构造性大地震中都能找到。它表明,如果唐山震区所有的居民在震前都知道历史大震幸存者的避难方法,而且在震前还能采取一些简便、实用的防震措施,那么减轻地震灾害的效果将会十分显著。为此,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多维体视方法论",主张立体透视与动态、多维地看问题;它起源于医学CT(计算机层析学)透视成像、核磁共振(MRI)等体视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生理解剖结构、病理特征、监测人体有关器官的各种变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检测工业器械、航天器及地下结构等物体的内部结构,从而发展和演绎出来的认识论方法.在医学领域将CT 、MRI所得二维信息和断面图像、对病灶区引入"体显示"和"面显示"等可视化技术,将能充分反映不同疾病的病理、药理特征;在航天、地学等领域同样应用着CT多维"可视化技术".本文试图发扬综合预测的学术思想,将医学临床应用CT、核磁共振、体视学方法结合研究其他制约因素指标,从而区分出疾病的原发、继发分期,导致绝症的进程和前兆,概括为"多维体视预测方法";也适用于地震孕育、强震发生与火山喷发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说明地球层析成像一词的含义和它所包括的分支有:地震层析,电阻率层析,大地电磁层析,磁共振成像, 地震破裂面照相以及探地雷达成像等.概括当前这几种手段的成就,所能达到的成像精密度, 用现代的计算方法、反演地下介质速度、衰减Q值、密度、孔隙度分布、介质破裂程度,可提高震源定位精度,再借鉴医学上检测癌细胞发生、发展过程的模式,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式.判断未来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结构,发展趋势,以及地下水与电阻率图像随季节变化的关系.初步阐明地球层析成像在减轻地震灾害、洪水灾害与火山喷发灾害中的作用.将地电阻率层析与磁共振测深成像相结合应用于探测地下水的一些基本分布特征,判定潜伏断层的特征,追踪电阻率异常区其附近的电性精细结构,分辨率可以达到1米左右.结合起来可探测地下裂隙分布,发现活断层,对高层建筑物(80米以上)和大型桥梁、水坝、堤防的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以便及早加固,以减轻损失;结论利用上述地球层析成像的几种手段,可以探测地下活动断层、孕震结构和地下水与电阻率随季节的变动,为判定高楼和堤坝的安全性提供依据,在减轻灾害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