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90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hizishan ore-field is a nonferrous and noble metal ore-field which is most rich in copper and gold.There are many type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minerals of the deposits.The homogeneous temperatures and the salinitie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main mineralization stages have wide ranges,whil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existed together and their homogeneous temperatures are almost identical in the same mineralization stage,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ore-forming process has great relation with the fluid boiling.The gas and liquid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the carbon,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of copper-gold deposits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endency,which reflects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 mainly came from the magmatism.The stratigraphic component and the meteoric water may mix in ore- forming fluids in the later mineralization stages.Furthermore,with the fall of the ore-forming temperature the ratios of water and rock decreas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indicate that CH4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separating copper and gold in the ore-form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一代互联网地图服务平台ArcIMS的特点及体系结构,探讨了ArcIMS在控制测量成果管理系统的应用及优势,最后用实例说明了基于ArcIMS的控制测量成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103.
采用Kriging插值法对浙江省降水做空间插值划分高、低值区,运用一元线性回归、M-K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浙江省以及高、低值区降水趋势变化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南北相差悬殊,各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降水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低值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与全省年际变化特征更接近,整体上升趋势更明显;高值区较全省年际变化波动更大,但整体上升趋势较缓。(3)全省、低值区均在2011年存在突变。(4)全省以及高、低值区年平均降水量与各季节平均降水量在置信区间内均有小于4 a(主要周期为2 a)的周期变化规律,但存在周期变化的时间段不同。  相似文献   
104.
在北京市昌平区高崖口-南口岩溶水分布区,通过水文地质钻探4眼勘查井,进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采用配线法计算渗透系数、导水系数;按舒卡列夫分类,划分岩溶水水化学类型,并根据Piper图论述了岩溶水水化学特性;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水质标准评价;结果表明区内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溶裂隙含水层空间分布受到南部、西部和西南部3个方向岩浆岩体的明显挤压,空间范围减少,地下水补给受阻,区内东北部南口-孙河断裂上升盘800m以浅,岩溶裂隙发育、渗透性好、导水性强,地下水质量为Ⅲ类,可选作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靶区。  相似文献   
105.
依据秦巴山区96个气象站点1951—2016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法和Cressman插值法分析了初、终霜日和霜期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终霜日和霜期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秦巴山区平均初霜日呈现出推迟的趋势,且在1960年左右发生了显著突变,而平均终霜日则与之相反,表现出提前的趋势,平均霜期也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间表现得十分明显;空间变化上,秦巴山区初霜日和霜期呈现出较大的南北差异,而终霜日则表现为较大的东西差异;在与海拔分布的关系上,秦巴山区部分地区终霜日和霜期的变化趋势有明显的海拔依赖性,表现为西部和中东部地区终霜日的变化趋势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北部地区霜期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6.
近几年来,激光技术已开始在我国医学、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等方面得到了应用。但有关激光微束在细胞显微手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处在萌芽阶段。迄今仅见吉林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等报道了他们用红宝石激光显微照射仪进行生物学试验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7.
陆相坳陷型沉积盆地通常发育在克拉通的内部差异沉降和裂谷盆地后期的热沉降等不同的大地构造阶段,是一类独特而又十分重要的沉积盆地。本文基于该类盆地的特点,提出了综合利用盆地沉积相、残余厚度图、区域构造大剖面及其平衡恢复等多方面资料对其盆地原型进行恢复的方法和流程,具体包括以残余沉积相恢复盆地原始边界、以平衡剖面恢复盆地原始形态、以关键钻井资料与平衡剖面相结合恢复原始沉积厚度。该方法消除了构造运动对盆地形态的改变,真正将盆地原型纳入到其原始形态框架下进行研究。本文还利用该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各地层沉积时的盆地原型分别进行了恢复,并据此对其新生代的沉积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的沉积格局变化与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8.
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万大山盆地是印支期以来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盆地自晚三叠世-白垩纪具有比较典型的碰撞前陆盆地特征。该时期盆地的地层、沉积相类型及时空展布、沉积旋回和沉积边界的迁移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盆地的沉积地层多以山麓相、河流相为主,尚有少量滨浅湖相沉积,具近物源沉积特征;沉积相展布自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具有沉积范围小-大-小-大的规律;沉积旋回呈现了浅-深-浅的规律;沉积边界和沉降中心不断向北和北东方向迁移。这些规律反映了十万大山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即晚三叠世碰撞逆冲活动启动,盆地进入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早、中侏罗世造山活动强烈,盆地沉降幅度大,物源供应充足;晚侏罗世造山活动减缓,盆地相对萎缩;白垩纪造山活动再次加强,盆地处于第二个发育期。  相似文献   
109.
车载GPS由于效率高、精度高、全天候作业、成本低等优点,其在电子地图中道路信息的采集与更新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道路测量方法。本文针对利用车载GPS和差分技术更新电子地图。对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GPS数据处理和加入电子地图部分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0.
使用金华市气象台整理的1968—2020年逐年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数据,采用常规气象统计方法,对金华地区气候态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敏感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态下金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均主要呈增加趋势,且分别在III态、IV态最明显,而日照时数、降水日数则主要呈减少趋势,且分别在II态、IV态下最明显;但随着II—IV态的转变,平均气温的增温效应、日照时数和降水日数的减少现象则均在减弱,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则先增强再减弱。(2)金华地区平均气温主要呈永康兰溪暖、浦江冷的格局,日照时数表现为金华义乌多、兰溪永康少的特征,降水量呈现出武义浦江多、义乌东阳少的分布,降水日数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随着气候态变化,四者整体呈明显增高、减少、增多、减少趋势。(3)气候态的变化使得金华地区平均气温等级由低向高移动,日照时数等级由高向低移动,降水量等级由4级向3级来回移动,降水日数等级无明显变化。(4)随着气候态转变,除兰溪外整个金华地区均是极端气温的敏感区,兰溪、义乌是极端日照时数的敏感区,极端降水、降水日数基本无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