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江西省分布有123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简述了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对其地质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目标评价体系结构,通过模糊赋分法对江西省丹霞地貌主要景区进行初步的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合理开发该省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2.
赣中相山铀矿田基底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古化石资料和前人研究表明,相山铀矿田基底变质岩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文章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采样对这套变质岩的原岩组成和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大部分变质碎屑岩样品以中等Si O2含量、高的K2O/Na2O值和较高的Fe2O3T+Mg O及低的Ca O含量为特征。所有样品的稀土元素具有∑REE总量较大、轻稀土富集和Eu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图解中各样品的总体组成模式相当接近,稀土配分型式为右倾式,与后太古宙页岩和上地壳相似。西蒙南图解和涅洛夫图解表明,神山组原岩主要为复矿物砂岩和长石砂岩,库里组原岩主要为石英岩质砂岩及长石砂岩;上施组原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及少量硅质泥灰岩、泥质砂岩。结合变余构造特征分析认为,这套变质碎屑岩形成于滨浅海—陆棚沉积环境。所有样品中Th/Sc比值变化范围较小(0.5~1.1),而Zr/Sc比值变化范围较大(8~24),揭示了变质岩源区成分复杂,可能经过多次沉积循环。在Th-Sc-Zr/10和La-Th-Sc图解中,大部分数据落入大陆岛弧区,说明该套岩石可能沉积于靠近大陆岛弧的相关盆地。Hf-La/Th图解表明,原岩的物源大部分来源于古老地层的抬升剥蚀,酸性岛弧源区仅占少数,说明其沉积时期岩浆活动并不明显,而物源区伴有构造隆升,结合地化特征分析推测赣中相山基底变质岩原岩形成于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的残留海盆。  相似文献   
43.
归纳并总结了前人对碎斑熔岩的产出位置、产状特征、分带性、岩石结构、岩石类型归属、成岩温度及长石矿物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认识,对碎斑熔岩的构造属性、碎斑熔岩与火山碎屑沉积岩、花岗斑岩存在的演化关系及碎斑结构成因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原来的碎斑熔岩在空间上应为火山口附近至火山颈相或火山通道相区间的过渡性岩石类型,而不是某一种岩性,应根据岩石特征和野外产状分别归为熔岩或花岗斑岩的岩石名称,这种过渡岩石类型作为整体可考虑定名为碎斑熔岩体。  相似文献   
44.
藏南罗布莎铬铁矿床铬尖晶石矿物学与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是我国目前研究程度最高、规模最大、地幔橄榄岩相对新鲜的豆荚状铬铁矿床,主要工业矿体产于蛇绿岩壳-幔边界(即岩石莫霍面)以下方辉橄榄岩相带一定层位中,主要有块状、浸染状和豆状等矿石类型。罗布莎铬尖晶石成分变化范围大,依据铬尖晶石的化学成分与矿物学研究至少可识别出3个期次铬尖晶石:(1)成矿前期铬尖晶石,主要以熔蚀残斑晶、出溶晶及少量自形晶形式产于方辉橄榄岩中,以富Al2O3为特征,Cr#值变化范围大(17.19~66.30),且大部分小于60,并与Mg#值呈负相关关系,由出溶晶,残斑晶到自形晶铬尖晶石,总体表现向富Cr、Fe的方向演变;(2)成矿主期铬尖晶石,可分为早、晚2个阶段。早阶段铬尖晶石主要以它形晶产于不同类型铬铁矿石中,部分呈自形-半自形晶产于铬铁矿体的纯橄岩外壳中,主要以富铬为特征,矿石中Cr#值变化范围小(70.08~87.03),均大于60,其中块状铬铁矿具有最高的Cr#和Mg#,由纯橄岩外壳中副矿物铬尖晶石向豆状、浸染状矿石以及块状矿石演变过程中,铬尖晶石化学成分总体向更富Cr、富Mg方向演变;晚阶段铬尖晶石:主要以自形-半自形晶产于具堆晶结构的纯橄岩相带中,成份上以更加富而贫Al2O3,且具有最低Mg#(18.79~44.77)值为特征;(3)成矿晚期铬尖晶石,主要以网状集合体产于豆状-网脉状(眼眉状)矿石中,以更贫Al、富Fe为特征,具有最高的Cr#值和低的Mg#值。综合研究表明,罗布莎铬铁矿中的铬主要来自原始地幔岩本身,且主要来自于地幔橄榄岩中2种辉石的不一致熔融和对副矿物铬尖晶石的改造,原始富铬矿物可能来自地幔深部的八面体硅酸盐矿物。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的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多成因、多种构造背景下成矿特征,成矿作用过程经历了由大洋中脊(MOR)扩张环境向岛弧体系俯冲环境的转变过程,洋内俯冲带之上(SSZ)的弧间盆地环境是形成冶金级豆荚状铬铁矿的最为有利构造环境。研究提出了罗布莎铬铁矿的"三阶段"成矿模式,即,经历了大洋中脊预富集阶段,俯冲带之上主成矿阶段及之后的构造抬升改造阶段。纯橄岩与方辉橄榄岩接触带之下的方辉橄榄岩相带是寻找较大规模铬铁矿床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45.
基于PRB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开始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全国区调中全面推广应用,运用数字地质填图过程中获取的PRB数据直接构建浅部三维地质模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关键是三维地质界面的构建,本文重点阐述了断层面、第四系界面、地层面、岩体界面、残留顶盖界面、俘虏体界面等6种主要地质界面的构建流程与方法。面的构建时应先创建模型的边界面(DEM面、模型的底界面、模型的四周边界面),再建断层面,最后按地质体新老顺序依次构建其他地质界面,构建地质界面时应遵循"野外路线数据为主要数据,地下地质数据为约束数据"的原则。该方法建立的地质界面与地表填图数据和地下地质数据都能够完全吻合,建立的地质界面精度高且美观,但受地表产状可推测深度的限制,该方法仅适用于浅部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但构建的模型可以作为深部三维地质建模的参考与约束。建模单元可以与地表填图单元相同,也可以进行少量的合并,模型可达到的精度较高,模型的精度取决于野外填图路线数据的精度和数量,尤其是野外路线中的点间界线和有效产状的精度和数量。为了保证模型的精度,在野外路线填图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每条野外路线中的点间界线(B)都具有有效产状,在地质界线产状变化较大的部位需要适量增加产状数据。  相似文献   
46.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对江西省9个盆地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内丹霞地貌景区的面积—高程HI为0. 17~0. 52,平均为0. 38,即其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南向北,由壮年期转为老年期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与武夷山的构造隆升有关。构造分析显示,节理与武夷山的隆升对江西丹霞地貌演化起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 龙虎山、九仙湖、仙岩、蛤蟆坞、赭亭山、龟峰等地发育的崖壁、一线天、巷谷、石墙、石寨、峰丛、峰林等丹霞典型景观均与节理有关。② 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剥露、削平起重要作用,统计表明距离武夷山越近,丹霞地貌山峰越密集、崖壁越陡峻,指示武夷山的隆升与丹霞地貌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江西省内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夷山的隆升控制了丹霞地貌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丹霞地貌区的节理构造是否与武夷山的隆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7.
目前层序地层学研究多种模式并存,具备较为成熟的概念体系。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层序地层学理论可用于陆相地层分析。但是,由于海相和陆相地层与生俱来的明显差异,导致陆相层序地层研究更为复杂,需要更新的研究思路和更为有效的、精细的分析方法,所以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仍然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基于国内外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文对陆相层序地层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基准面和可容纳空间、陆相层序发育模式及体系域组成等核心内容进行了综述和探讨分析。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融合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研究构造活动和古气候变化对层序地层结构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从成因上完善陆相层序地层模式、概念体系及工作流程。需要重视和加强河流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的研究,古土壤不仅是良好的地层对比标志,同时也包含了重要的古气候信息。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驱动在陆相和海相沉积地层中沉积响应的对比将有助于陆相高频层序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通过野外露头及相关室内研究,分析了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及邻区白垩系辫状河相沉积特征及其与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关系。研究认为: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发育除了与冲积扇相沉积有关外,还与辫状河相沉积有关,表现为辫状河道巨厚砂体为丹霞丘陵地貌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发育于辫状河道中呈小型透镜体或扁平状、脉状体的河床滞留沉积和洪泛沉积,易风化剥蚀形成溶蚀风化崩塌型丹霞地貌。此外,多期河道的多旋回沉积交错叠置形成楔状交错层理,其层系上下界面平直,层系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很快,层系内细层的倾向相反,为后期风化剥蚀提供了条件,易形成溶蚀风化崩塌型丹霞地貌。进一步研究发现丹霞丘陵地貌、溶蚀风化崩塌型丹霞地貌分布与辫状河相沉积平面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吻合度较高。本文首次研究了辫状河沉积体系与丹霞地貌发育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9.
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地质填图系统的功能及其优点,该系统功能齐全,实用性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该系统存在的一些不足:在实测地层剖面过程中,由于方位角、坡度角和坡长的测量存在误差,随着剖面的增长,误差逐渐积累,最终导致剖面终点有时偏离实际终点比较远;在有放射性矿产远景区测量剖面时,需要进行能谱测量,而在数字剖面系统中无法将能谱数据直接融入系统中;在数字剖面系统中,地层厚度计算未考虑特殊剖面的岩层厚度计算问题,例如剖面由于地形、建筑物等影响,出现部分回测现象时,在数字剖面系统中回测部分地层厚度会重复累加;在数字地质罗盘中测量的产状需在平板机中进行数据转换,不能直接显示所测的产状,这样就大大限制了数字地质罗盘的推广使用。文中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野外和室内工作体会,对数字地质填图系统的应用给出了一些简单实用的小技巧。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