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提出,天灾(旱、涝、震等)的成因是外核强对流运动.与对流层大气运动进行类比可知,外核流体的运动亦可分为对流和平流两类,对流上升泡对壳幔层的顶托作用使地壳脆性层中应力积累酝酿地震.因顶托撤销,而使地内应力突降,是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在外核垂直速度的水平切变最强处,往往是震中所在地.固体圈层的能量流主要是压缩和拉张两类,因压缩通过共振而在地表层形成的"拍涡"是涝灾的罪魁,因拉张而形成的大地冷涡则是严重干旱的祸首.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1—2000年中国722站逐月的土壤温度资料和1981—1998年178站逐旬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土壤温度、湿度变化的长期趋势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东部土壤温度的变化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东北地区表现为持续上升型,而西北东部—华北、江淮和西南—华南地区均为先降后升型;②1970—2000年代,土壤温度的变化在东北以及西北东部—华北地区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而在江淮和西南—华南地区,总体而言变化趋势不显著。此外,1980—1990年代,各区域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③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各区域土壤温度和气温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的变化普遍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尤以西北东部—华北地区最为显著。而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土壤湿度与降水的变化仍然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约30%的人为碳排放,在全球碳循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近10年发展起来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植被实际光合作用,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回顾了叶绿素荧光遥感产品发展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特别是在全球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估算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发展方面的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地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现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地球流体力学的长波理论,研究了强震地热涡的长波运动特性;分析了西太平洋M8≥7.8级强震与我国月降水场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强震相伴的地热涡尺度超过850km时,它会向西退行,从而影响我国月季降水场的相应演变.利用上述结果,对2007年我国汛期降水分布进行了预报,实况证明此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5.
地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现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地球流体力学的长波理论,研究了强震地热涡的长波运动特性;分析了西太平洋Ms≥7.8级强震与我国月降水场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强震相伴的地热涡尺度超过850 km时,它会向西退行,从而影响我国月季降水场的相应演变.利用上述结果,对2007年我国汛期降水分布进行了预报,实况证明此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长江、黄河大洪水前期地球系统演变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4,他引:7  
通过分析江、淮、黄、海四大洪共14个大洪水年的前期地震场特征,发现大洪水前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亚欧中纬地带和台湾以东洋面三处的有强地震发生,若强震出现在中印缅热点则对应着江淮大小;强震出现在川青甘地区则对应着黄海河大水。引发大水的直接原因是本地区地热涡的强烈发展,它因刚好位于数组”同向等距地热涡族”的相交点上,交相干共振的结果,文中详细分析了1954和1982年两个个例。最后分析了“中印缅热点”的  相似文献   
17.
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是目前最复杂的基于动态植被模型的陆面生物物理模型之一。通过应用该模型对国际协调强化观测计划(CEOP)半干旱区基准站之一的吉林通榆观测站(44°25′N,122°52′E)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2003年全年的CO2和水、热通量变化进行模拟,并将结果与涡度相关法测定的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检验IBIS模型在半干旱区的模拟能力。对比结果表明:除CO2通量模拟结果不够理想外,IBIS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通榆观测站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模拟与观测比较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0.05以上显著性水平的信度检验。总体上看,模型对农田生态系统模拟的偏差小于对退化草地的模拟。  相似文献   
18.
作者总结了用地气图方法进行1995~2004年汛期降水预报的经验教训。10年来各单位的平均得分均为60多分,表明气候预测尚未过关。地气图方法虽然取得了在8大单位中平均排名第一的成绩,但比第二名只多0.4分。表明地气图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它所走的大方向:要考虑岩石圈热力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似乎值得肯定。因为岩石圈与大气圈的耦合作用是气候系统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而且岩石圈释放的热量有时可达100~101W.m-2的量级,这足以影响到短期气候变化。10年中1995年和2002年本方法预报得分排名为倒数第一,因而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值得吸取教训的是2002年和2003年。  相似文献   
19.
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过去十多年,利用资料同化技术再分析过去的气象观测资料,重建高时空分辨率的格点历史气候数据集取得了长足发展。再分析资料的问世为人们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方式、认识不同时空尺度内气候变化和变率提供了强有力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研究工具。就当前国际上一些主要的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计划及其产品的概况、再分析资料在大气科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再分析资料的评估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质量问题做了回顾与介绍,并就未来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计划的一些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20.
汶川巨震与玉树强震地气系统演变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巨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强震之前各月的3.2m地温场和降水场变化,发现它们均符合"强震孕育三步曲"。三步曲的时间点是:干热面积最大月(第一步):2006年8月和2009年6月;应变波始月(第二步):2007年7月和2009年7月;应变弱停月(第三步):2008年3月和2010年3月。2009年11月曾根据已得到的"孕震三步曲"规律,对玉树地震进行了预测,结果发震地点和时间均报错,仅震级报对,显示利用"孕震三步曲"预报地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