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191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4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61.
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关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有的认为是前山断裂——双石—大川断裂,有的认为是山前断裂——大邑断裂拟或其他隐伏断裂,发震断裂究竟是哪条断裂以及芦山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震后穿过芦山地震区完成了一条长近4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确定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反射剖面显示浅部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在上地壳存在6条逆冲断裂,下地壳存在一条非常明显的变形转换带,在深度16km左右还存在一个滑脱层,浅部的6条断裂最终都归并到该滑脱层上.参考主余震精定位结果,芦山地震的发震断裂应该是位于双石—大川断裂和大邑断裂之间的隐伏断裂F4,F2和F3断裂受控于发震断裂而活动,形成剖面上"Y"字型余震分布现象.隐伏断裂F4属山前断裂,不是前山断裂,因此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相似文献   
662.
利用青海和甘肃地震台网2007—2009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相邻地块下方0~100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上、下地壳之间普遍存在一个S波速度低速层,其深度由南端的约35km向北变浅约为20km,推测该低速层为一壳内滑脱层,表明东北缘地区的上地壳变形与下地壳解耦,从滑脱层的深度分布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缩短自南向北进行,现阶段以上地壳增厚为主;(2)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厚度较北侧的祁连地块薄,一种推测是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抗变形能力更强,也可能这种差异在块体拼合前已经存在;(3)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块的下地壳S波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正梯度增加的S波速度结构反映较高黏滞性的下地壳,推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结构不利于下地壳流的发育.  相似文献   
663.
从国家测震台日常观测角度出发,对MSDP单台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在波形保存、地震定位、报告产出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或容易出现的不当操作加以归纳总结,给出解决方法或提出注意事项,为测震单台用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4.
从序列基本情况、序列类型、应力场、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S4.6地震序列特征,结合已有研究结果,指出阳曲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从其所处的构造区域以及余震展布、震源机制解结果,综合分析认为系舟山西麓断裂不是其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665.
分析了2003-2009年新疆及其周边88次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并结合同期地震活动特点与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一期间新疆主要受NNW向水平挤压应力制约,与1990-2002年新疆主压应力P轴NNE向分布有一定差异;中强震震源断层具有多样性,显示出新疆构造运动的复杂性;主压应力P轴仰角的变化与新疆地震活动的强弱交替相关;研究时段内不同强度的地震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相似文献   
666.
新疆阿勒泰二牧水库是干旱区低盐型盐湖,其水质的好坏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湖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可以很好反应水质情况的变化。于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2009年5月(丰水期)对水库内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掌握二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情况。调查期间,共出现浮游植物6门71种(属),其中优势种为类颤藻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小席藻(Phormidium tenu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广源小环藻(Cyclotellabodanica)和针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cicularis)。二牧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呈现绿藻-硅藻优势的特征,各采样时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趋势为:7月(1.50±1.20×107 cells/L)>10月(5.43±1.44×105 cells/L)>5月(9.05±1.28×104 cells/L)。文中探讨了浅型盐水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的季节演替和多样性变化趋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67.
地基非线性波动问题中黏-弹性人工边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卢华喜  梁平英  尚守平 《岩土力学》2008,29(7):1911-1916
建立了考虑地基动力非线性效应的波动模拟的二维和三维黏-弹性人工边界条件。引入考虑动力非线性特征的土体等效线性模型中的动模量变化模式,推导了新的平面内法向、平面内切向以及出平面切向的黏-弹性人工边界公式,同时也给出了新的三维法向、切向黏-弹性人工边界公式,并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处理,进行了数值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新的黏-弹性人工边界具有更好的精度,可以用于地基非线性波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68.
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其构造成因和属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最近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处理,其反射剖面初步揭示了榆木山构造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榆木山构造带之下莫霍面深度为45~48 km,整体由北向南加深;同时,深部反射和地表层析速度成像结果显示榆木山下方存在明显的反射透明区、高速异常体,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测其可能为花岗岩体,同早古生代祁连洋的闭合有关;在榆木山构造带之下存在明显的壳内滑脱面,推测其隆升受控于两条背向逆冲断裂带的控制。本文同时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演化模型,为青藏高原北缘的向北扩展、盆山耦合及块体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69.
已有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存在有多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和隐伏盆地.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浅部结构、断裂的空间展布、断裂活动性以及深浅构造关系,2006年,在北京平原的西北部地区完成了1条60次覆盖的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和跨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沿剖面结晶基底埋深约为3~6 km在结晶基底以上,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一套连续性较好的强反射震相,应是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的沉积岩系;在结晶基底之下,为一系列横向连续性较差、能量较弱的短小反射事件,可能代表了变质程度较高的结晶变质岩系或不成层的其他岩体.中深层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的断裂具有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和明显的第四纪活动,对本区地堑-地垒状盆岭构造和新生代地层厚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项研究不仅可进一步提高对北京地区新构造活动的认识,而且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对其他地区的深浅构造探测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70.
北京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度100 km、NW向穿过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和北京地区主要断裂构造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下地壳厚约13~15 km.剖面TWT3~4 s以上,反射层位丰富,构造形态清晰,且在剖面上具有明显不同的构造特征;在三河—平谷地震区以西,剖面揭示了2~3组反射能量较强的反射震相和一系列错断基底面的断裂,在三河—平谷地震区以东,为一套自东向西倾伏的密集强反射层,这套反射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盆地最深处约为8~9 km.剖面揭示的地壳深断裂倾角陡直,该断裂切割、扰动了下地壳物质和壳幔过渡带,向上延伸至上地壳,将地壳深部构造与浅部断裂联系在一起,构成了该区最主要的深浅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