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31.
为提高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在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中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幼虫的存活率, 本试验模拟滩涂生态环境对瘤背石磺亲贝进行人工养殖, 并促使其交配产卵。将采集的瘤背石磺新鲜卵块置于盐度18, 水温25~26 ℃的水体中进行孵化。比较3 种不同孵化方式对孵化速率的影响, 并研究不同孔径(1.0~1.5 mm)海绵附着基和不同培育密度对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同时结合幼虫在各水层中分布的变化规律, 探索瘤背石磺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的关键技术。结果显示, 采用3 种方式(“喷淋”、“露空”和“梯笼”)孵化, 受精卵至出膜面盘幼虫期所需时间分别为8、6 和9 d; 大孔径(1.2~1.5 mm)海绵组对幼虫的附着效果较好, 存活率显著高于小孔径(1.0~1.2 mm)海绵组(P<0.05),且两者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附着基组(P<0.05); 存活率与不同培育密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 瘤背石磺幼虫培育密度为55~61 个/mL 时存活率较高。上述结果表明, “露空”孵化方式能显著缩短瘤背石磺孵化所需时间; 在生产过程中, 幼虫培育密度以55~61 个/mL 为宜, 面盘幼虫期投放大孔径海绵作为幼虫附着基能显著提高幼虫存活率且能明显缩短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132.
内蒙古高腰海BIF(条带状建造)型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产于固阳绿岩带。矿体赋存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色尔腾山群毛忽洞组斜长角闪岩中。铁矿石发育针柱状-粒状变晶结构,具条带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磁铁矿、石英、角闪石为主。对选自赋矿围岩——斜长角闪岩中的热液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得出了(1 933±12)Ma的加权平均年龄,其代表高腰海BIF富矿热事件。原岩恢复显示斜长角闪岩为正变质岩,Zr/Ti-Nb/Y图解显示其为亚碱性玄武岩系列。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原岩可能为T-MORB(过渡型洋脊玄武岩)。结合T-MORB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区域上BIF成矿规律,初步认为高腰海铁矿形成于岛弧叠加地幔柱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3.
134.
There are many reports about the abnormal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observed before great earthquakes. In particular, the signals of electromagnetic anomalies before the Hyogo-Ken Nanbu, Japan, MS=7.2 earthquake on January 17, 1995 (Hayakawa, et al, 1996) and those before the Loma Prieta, USA, MS=7.1 earthquake on October 19, 1989 (Fraser-Smith, et al, 1990) are especially remarkable. However, what the above authors reported are only the phenomena of one or two observatories. In order to …  相似文献   
135.
海洋加热尺度对热带大气垂直环流圈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6.
频谱分析在地磁与震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阐述了谐和分析与快速谱分析方法在诸如地磁短周期变化、磁暴、地磁总强度变化及其快谱幅比、地磁干扰噪声等地磁与震磁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以及所得到的有意义结果。  相似文献   
137.
本文对小型湖泊(面积小于200平方公里)附近的局地气候作了研究,测量了日本北海道洞爷湖附近的冬季气温分布和风系。静夜,洞爷湖附近及周围地区风系的湖泊效应是显著的。夜间,地面附近风从周围地区吹向湖泊。但是,在白天,地面风向和梯度风相同。观测了白天和夜间湖岸上气温分布的湖泊效应。白天洞爷湖北岸的向岸风的气温比南岸的离岸风的气温高约2℃;晚上,气温的局部波动是显著的。气温地区差异最大值约是5℃。  相似文献   
138.
二连盆地是我国重要的产煤炭、石油、铀资源的能源矿产基地之一.综合以往资料可知,二连盆地煤和铀矿均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但受盆地构造演化的制约,煤矿在盆地东部地区较为发育,在盆地中西部规模变小、厚度减薄;而铀矿的分布规律则相反.为进一步了解构造-沉积演化对煤、铀成矿过程和赋矿机理的约束,选取马尼特坳陷南缘恩格日音地区赛汉塔拉组下段砂岩开展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测年研究,探索其物源变化规律;同时对比分析马尼特坳陷东段和西段地震剖面,约束关键构造时限.结果显示:(1)马尼特坳陷南缘赛汉塔拉组下段下亚段物源以坳陷北缘的巴音宝力格隆起为主,而下段上亚段物源以坳陷南缘的苏尼特隆起为主,指示苏尼特隆起在早赛汉塔拉期晚期发生较强烈隆升;(2)马尼特坳陷南缘赛汉塔拉中期,沉积水体较浅,不利于煤的沉积;(3)苏尼特隆起构造隆升可能为坳陷南缘赛汉塔拉组下段铀成矿提供条件.这对了解二连盆地煤、铀的空间配置,预测马尼特坳陷、乌兰察布坳陷南缘新区新层位铀成矿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9.
The anomalies of electric-magnetic field and self-potential before earthquakes are important precursory phenom-ena.A simulating experiment study on the variations in ultra-low frequency(ULF)magnetic field and self-poten-tial during rock cracking was carried out in a magnetic field-free space.The results revealing in detail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occurrences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anomalises are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ULF electric and magnetic signals.The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at the initial stage the slow changes in strain.self-potential and magnetic field with small amounts appeared firstly near the source of initial cracking,and then extended as the crack developed on.In the time domain,the self-potential anomaly emerged first and ULF magnetic field changes arose then.The shape of the ULF electric and magnetic anomaly varied ob-viously in early-,mid-and late-term of the test.The authors attributed the pulse-like changes of self-potential to the generationj and movement of the accumulated electric charges during the cracking caused by charge separation on the crack tips within the sample.While the magnetic pulses of shorter-period at the last stage of the test,may be induced by instantaneous electric current of the accumulated charege during the cracking acceleration.The technical method and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are given in detail and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precursors before earthquake are discussd in the present paper as well.  相似文献   
140.
岩石破裂过程中的超低频电磁异常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前电磁场和大地自电位的异常是重要的地震前兆现象.在零磁空间对超低频段的磁场和自电位的变化进行了岩石破裂的实验研究,细致地揭示出电场、磁场出现异常变化的全过程,对深入认识超低频电磁信号的微观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发现,岩石受力后应变、电位和磁场的缓慢变化在空间分布上是首先在近破裂源处出现,继而随裂纹的发展而改变位置;在时间序列上先出现自电位异常,然后是超低频磁场的变化;在异常形态上,超低频电磁信号呈现出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的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岩石微破裂引起裂隙尖端处的电荷分离. 静电荷在局部区域的积累和运移,导致了自电位的脉冲状变化;而在主破裂阶段,积累电荷的急速运动形成瞬间电流,激发了脉冲式的磁场异常.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一综合实验的技术步骤和观测结果,并对地震电磁前兆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