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开辟长江口北支深水航道发展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上海市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现有入海深水航道的通过能力,论证了开辟长江支入海深水航道的必要性,开辟长江北支入海新的深水航道在地质-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而且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52.
应用GM(1,1)模型,根据2004—2011年乌苏市棉铃虫二代成虫的数量建立了低精度的灰色模型,建立残差的GM(1,1)模型后,再进行模型修正并检验,小误差概率p=10.95,后验差C=0.31970.35,此模型符合一级标准,精度较高,相对残差较小。  相似文献   
153.
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热液蚀变及脉体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凯 《地质与勘探》2016,52(3):417-428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段,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是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于格咱-中甸微陆块之下,并引发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矿区围岩蚀变及脉体系统的调查和大量的镜下薄片鉴定研究,总结首采区与外围的蚀变分带及脉体特征。结果表明,首采区的围岩蚀变从岩体由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泥化和碳酸盐化多叠加于其它蚀变带之上,不形成独立蚀变带,铜矿化主要发育于钾硅酸盐化带中,以浸染状矿化为主,含矿岩体为石英二长斑岩。北部及东部外围的钾硅酸盐化带缺失或微弱,主要发育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碳酸盐化带,铜矿化多发育于绢英岩化带中,以脉状矿化为主,含矿岩体为石英二长斑岩及闪长玢岩。首采区与外围的脉体系统具多期次-多类型特征,在A、B、D三大类型脉中,前二者对成矿的贡献大。矿区蚀变特征总体与"二长岩"模式相符合,并与国内西藏玉龙、驱龙、多龙及多不杂等斑岩型铜矿床相似。  相似文献   
154.
深层灰岩水在长时间水岩耦合作用下各含水层的水化学成分有所不同,但随着地壳运动、采动影响等因素导致不同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重大的突水事故都是深层高压灰岩水以浅层灰岩水为通道突入矿井发生的。依据对淮南煤田潘谢矿区9对矿井2015—2018年182个地面水文观测孔的水位数据及潘二矿突水后各水文观测孔水位变化的时空规律,得出水文观测孔的水位变化数据比水位高程数据更灵敏,潘谢矿区深层灰岩水由下向上对浅层灰岩水进行补给,通过聚类分析算法识别出矿井与深层灰岩水存在补给关系的浅层灰岩含水层区域;另一方面基于改进的随机森林算法对收集的7 000多条矿井水质化验资料进行分析,基于错分数据识别出与深层灰岩水水力联系紧密的各矿含水层信息。综合分析水位变化数据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各矿井的突水风险区域。基于含水层分类显著因子、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温度、流量、水位、水质等参数的高精度传感器,构建快速准确突水预警系统,对矿井出水点进行智能监测,为实施防治水措施提供快速、可靠的依据,可以极大地避免矿井发生突水事故和减少突水事故产生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5.
淮南矿区潜水位高,采煤沉陷区范围广、面积大、水质监测数据缺失,水环境问题较突出,开展大尺度的沉陷区水质评价及污染因子识别,对于区域水环境治理工作意义重大。通过采集、测试研究区175个样点的水样,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沉陷区水域进行水质评价,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进行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结果表明:(1)开放型沉陷区Cu、As和Cr的水质评价等级为优良,DO、COD、NH3-N、Hg、F-评价等级为良好,TN、TP评价等级为较好。封闭型沉陷区,对标地表水Ⅲ类标准,Cu、Cr水质评价等级为优良,NH3-N、Hg、As、DO为良好,COD、TN为较好,TP、F-为较差;对标地表水Ⅴ类标准,NH3-N、Hg、As、Cu、Cr的评价等级为优良,DO、COD、TP、TN为良好,F-为较好。(2)研究区综合营养指数范围为40~90,平均68.61,属于中度富营养,沉陷区水体营养水平适中。175个水样中,轻度富营养占比8.57%,中度富营养占比51.43%,中营养占比2....  相似文献   
156.
藏北安多地区毗邻羌塘盆地南界,属于藏北地层分区。研究区沙木罗组地层为一套稳定的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依次发育风化壳沉积,潮坪相沉积以及混合台地相沉积,有大量生物礁产出。本文通过对沙木罗组地层中采集到的18件样品进行常量、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结合沉积相分析,旨在探索本区晚侏罗世古海平面升降、氧化还原条件以及古气候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Ni、Sr、Cu、V、Cr、Ni/Co及δ~(13)C等变化能反映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而Mn、Na、Sr/Cu、P、Ti及δ~(18)O和Z值的波动能指示古气候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古环境演化共经历了3个阶段:(1)风化壳阶段的强氧化环境;(2)潮坪阶段的半氧化半还原环境;(3)台地区与三期生物礁建造相对应的3次氧化与还原环境转换。古气候演化也经历了3个阶段:(1)风化壳区的干旱气候;(2)潮坪区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3)台地区3次干湿气候的频繁转换,分别与本区的3个造礁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7.
海洋工程建设已步入深海,但与之匹配的浅表层沉积物不排水剪切强度原位测试技术尚不成熟。为此,本文开发了可用于评估深海浅表层沉积物土力学性质的多探头原位测试系统,包括锥形触探仪、球形贯入仪和十字板剪切仪,可实现对深海沉积物土力学性质的快速、准确和智能化评价。进一步,通过CEL大变形数值模拟和足尺土工模型试验确定锥形触探仪的锥尖阻力系数,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给出球形贯入仪的贯入阻力系数,从而完善深海浅表层沉积物不排水剪切强度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3种特定仪器各自适合的强度测试区间。结果表明:对于深海浅表层沉积物不排水剪切强度的评估,锥形触探仪和球形贯入仪的阻力系数建议分别取值为9.5和11.1。  相似文献   
158.
蒙凯 《地质与勘探》2018,54(S1):1392-1401
虽然传统物探方法在大多数金属矿产勘查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锰矿勘查中的应用却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于锰矿与其围岩的地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差异较小,加大了锰矿的勘探难度,尤其是埋深较大、后期改造强烈的一些锰矿床,勘探难度更大,导致进行直接找矿效果并不显著。笔者近几年主要在巴山锰矿带和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锰多金属矿区采用不同的物探方法进行锰矿勘查工作,在部分矿区取得了较好的勘查效果。本文主要以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锰多金属矿区的新疆奥尔托喀讷什一带锰矿区为例,主要介绍了采用激发极化法在该工区开展的具体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认识,表明该方法在寻找隐伏含锰层位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9.
镉一般与锌的矿物伴生,以硫化物或氧化物形式存在。镉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元素,因此对环境样品中镉的测定非常重要。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示波极谱法等。本文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镉。  相似文献   
160.
将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与抗剪强度折减技术相结合,建立了考虑孔隙水压力效应的抗滑桩加固土坡的极限平衡状态方程,采用数学优化方法求解桩侧极限有效土压力及相应的潜在破坏模式,其中水对边坡的影响作用通过虚功方程来体现,将孔隙水压力当作外力荷载做功,进一步地,基于获得的桩侧无量纲极限有效土压力,建立了抗滑桩的挠曲微分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桩身的反应。在此基础上,针对典型算例边坡进行变动参数计算与对比分析,探讨了孔隙水压力对抗滑桩加固力与最优加固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