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7 毫秒
71.
石榴石塑性变形的机制: 水解弱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别山超高压硬玉石英岩带内发育强烈变形的榴辉岩, 其中的石榴石被强烈拉长变形.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测试, 在强烈变形的石榴石中不仅识别出自由位错、位错环和位错墙等塑性变形结构特征, 而且还识别出水分子团. 同时通过红外光谱对石榴石的测定表明石榴石中同时有结构水和自由水的存在. 在对石榴石显微构造变形机制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实验岩石学资料, 认为水分子团导致了石榴石的水解弱化, 并通过位错而引起强烈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72.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及其区域构造型式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桐柏山是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的构造学和岩石学详细研究表明,该区广泛分布有大量的、大小不一的榴辉岩及退变质榴辉岩块体,构成一个延展长约200km和宽约40km的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或退变质榴辉岩、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的沉积和火山岩、由榴辉岩退变质而成的片麻岩和片岩,以及面理化的含榴或不含榴的花岗岩组成的高压变质单位(HP),在组成及变质演化特征方面,均与大别-苏鲁地区的高压单位类似。构造上,显示一典型的西北美型变质核杂岩。分隔开由桐柏杂岩组成的核部杂岩单位(CC)及上覆的高压单位的km尺度的伸展拆离带,具有下和中伸展拆离带的复合性质,是在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与大别山地区的高压变质带相联接的,据其岩石学、构造学及相关的主要构造边界展布特征,推测该高压变质带穿过南襄盆地有继续向东秦岭延伸的趋势。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东秦岭造山带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间的构造纽带。  相似文献   
73.
国内外学者对大别-苏鲁区的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己进行了较深入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相对而言,构造学研究比较薄弱.因而,所提出的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及折返运动学模式,一般还缺乏坚实的构造学证据的支撑.我们通过关键地段详细构造分析及大比例尺(1:10000)制图,结合区域上构造观察和可利用的已有岩石学、变质作用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在判别早期碰撞或挤压组构与碰撞期后角闪岩相条件下伸展组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石折返到中下地壳后形成的区域伸展构造框架.其构造样式类似于北美的科迪那拉型变质核杂岩,几何形态为穹窿型式,内部发育4个缓倾斜伸展拆离带,由下向上为下拆离带、中拆离带、上拆离带和顶拆离带,共同构成一个近平行的伸展拆离系,并将大别-苏鲁区变质岩石分隔成变质温压条件完全不同的岩石构造单位,由下而上为核杂岩带(Cc)、超高压单位(UHP)、高压单位(HP)、绿帘石-蓝片岩单位(EB)和沉积盖层(SC).拆离带及岩石构造单位内部都发育区域性面状和线状组构,它们叠加和改造了榴辉岩透镜体内部保存的残余榴辉岩相组构.拆离带内岩石大都糜棱岩化,反映主要为非共轴变形体制,运动学标志指示正向剪切滑动作用.岩石构造单位内部岩石以近垂向缩短兼近水平方向的拉伸变形为特征.利用应变标志估算,片麻岩及含榴花岗岩的垂向缩短达70.80%,水平拉伸达100.150%;榴辉岩及退变质榴辉岩的垂向缩短仅为50%,水平拉伸为100%.表明不同岩石间的流变性差,在伸展变形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形成布丁-基质或残斑一基质流变学构造.强调指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构造框架,主要代表一个三叠纪中朝与扬子克拉通碰撞期后韧性的中下地壳的斜断面像.野外地质-热事件几何关系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显示,区域性伸展构造是在三叠纪(240~210Ma)中朝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碰撞后,在角闪岩相条件下形成的(200~170Ma).这种地壳尺度的伸展作用,在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中.下地壳折返到中、上地壳过程中有重要的功能.而增厚岩石圈拆沉作用及在角闪岩相条件下的减压部分熔融作用产生的地壳热状态变化,是促使地壳由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的重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74.
大别山地壳结构的Pb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研究了大别山东部北大别变质杂岩,南大别变质杂岩和白垩纪花岗岩的全岩Pb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北大别变质杂岩与南大别变质杂岩相比,前者以相对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按照Pb同位素组成在地壳垂向剖面上的变化模型,指出在大别山地壳垂向结构上,北大别变质杂岩应位于南大别变质杂岩之下,这一认识得到大别山不同构造岩石单元中产出的白垩纪花岗岩Pb同位素对岩浆源区示踪的有力支持,因此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是发育在北大别杂岩之上的一个构造岩片,这对进一步确定扬子克拉通向华北克拉通俯冲-碰撞的缝合线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大别山北坡霍山饶拔寨等地的超基性岩中含有石榴辉石岩的包体。石榴辉石岩为草绿色致密块状 ,呈分米级的块体出现于蛇纹石化强烈的橄榄岩中。运用成因矿物学的方法 ,研究对比了石榴辉石岩的主要矿物组成石榴子石 ( Prp2 5— 3 5 )和钠质普通辉石 ( Jd1 0— 2 5 )等。岩石结构显示退变质作用有两期 :榴辉岩相退变形成的麻粒岩相矿物组合明显地被角闪岩相所切割。石榴辉石岩的寄主岩是尖晶石橄榄岩类 ,包括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和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由于强烈的蛇纹石化 ,残余的橄榄石 ( Fo92— 93 )仅占 5%~ 4 0 % ,斜方辉石富镁 ( En87— 93)并有解理弯曲等韧性变形现象。采用 Ellisand Green的石榴子石单斜辉石 Fe-Mg交换平衡温度计 ,可计算出石榴辉石岩的 Fe-Mg分配系数 ( KD)为 4 .0 6~ 5.2 8。变质温度 t=84 1~ 94 3℃ ,估算压力 p=1 .5GPa,可以推测该橄榄岩体是从深度约 60 km的地幔 ,固态侵位于下地壳 ,而后与之一起隆升到地表。显然 ,此种石榴辉石岩应属 Coleman所划分的 A型榴辉岩 ,它与地幔岩浆作用有密切关系。石榴辉石岩和橄榄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和稀土配分形式 ,说明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当于地幔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玄武岩熔体及其残留体。在侧重探讨石榴辉石岩及其有关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的成因矿物?  相似文献   
76.
剪切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钟增球 《地学前缘》1996,3(4):209-215
作为大陆岩石圈中的应变局部化带,剪切带中一般都渗透着大量流体。流体的来源与剪切带所处的构造背景、流变域和水文条件有关,而剪切带中流体的流动则受岩石的渗透率、孔隙度、孔隙性质、流体的扩散和渗透能力、环境的温压条件、应力或载荷的梯度等因素所制约。剪切带中流体的成分、通量及赋存状态或流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流变。由应变局部化及力学失稳所引起的化学不平衡和由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使剪切带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调整,其变异程度取决于原岩的性质、剪切的温压条件和流体的成分及通量等。由于流体的渗透流动和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使剪切带的体积有所变化,体积变化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较大的体积亏损,意味着剪切带中渗透过大量的流体,这对剪切带的流变行为、化学行为和成矿作用都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构造格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钟增球  索书田 《地球科学》1998,23(3):225-229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构造格架的最显著特征是以罗田片麻岩穹隆为核部的多层伸展拆离滑脱带的发育,并由它们将超高压变质单元、高压变质单元和蓝闪-绿片岩单元分隔成垂向叠置的席状岩片,类似于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结构样式。这种伸展构造格架制约了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展布,而在较大榴辉岩体中保存的缩短或挤压组构则是以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为标志的陆-陆碰撞事件的记录。正确地区分挤压组构与伸展组构是识别大别山带内高压  相似文献   
78.
浙西开化地区皖浙边界断裂带西侧浅变质岩系中发育了一套以流纹岩为主的酸性火山岩。两个流纹岩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分别给出了785±5 Ma和781±10 Ma的结果,显示为南华裂谷期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流纹岩富硅偏碱,铝饱和指数A/CNK大于1.11,显示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总量高,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具中等Eu负异常;相对富集Rb、Th、U、Pb等强不相容元素,而相对亏损亲石元素Ba、Sr、Nb、Ta,Zr含量较高。与壳源花岗质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在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中显示为板内火山岩。结合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其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可能与华南地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9.
我国前寒武纪变质岩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主要构造变形特征是:线型韧性剪切带及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一般都遭受了多期变形、变质和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显生宙再造作用强烈,发育各种类型的穹隆构造。这些特征反映了前寒武纪地壳结构的不均一性和水平运动为主的构造体制.据构造置换、构造组合样式等划分出五种变质岩系构造类型,并对它们的制图原则和研究方法,作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80.
全国第二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这是一次检阅我国构造地球化学实力和理论水平的会议.组委会收到来自全国71个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论文详细摘要132篇,有6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分别在大会和小组会上宣读了论文.论文涉及面广,从大地构造、大区域的构造地球化学、矿田和矿床的构造地球化学,直到微构造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宏观与微观齐备.在方法上,从野外观察、剖析,到室内各种测试和模拟实验,也一应俱全.这充分显示了当前我国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较之1983年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有了较大的进展,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中,年轻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代表很多,使会议开得生气勃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