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青藏高原东缘斑岩铜钼金成矿带的构造模式   总被引:51,自引:9,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东缘,伴随着高钾富碱斑岩的浅成侵位,发育“成对”出现的、受大规模走滑断裂控制的新生代陆内斑岩铜钼金成矿带,其中西带为江达—芒康—祥云铜钼金成矿带,东带为中甸—盐源—姚安斑岩铜金铅银成矿带。含矿斑岩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二长斑岩和少量正长斑岩,以较高的SiO2(>63%)和较低的Y(<20×10-6)区别于非含矿斑岩,并具有似埃达克岩(adakite-like)岩浆亲合性。富碱斑岩相对富集LILE(K、Rb、Ba)、亏损HFSE(Nb、Ta、Ti、P),Nb/Y比值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REE分馏强烈但不出现明显的负Eu异常,反映岩浆源区曾经历过古俯冲洋壳板片流体的交代富集作用和软流圈小股熔融体的注入。含矿的似埃达克斑岩可能源于玄武质下地壳,后者经历高压(>40km)下角闪岩-榴辉岩相变质和板片流体交代,并作为下地壳角闪岩包体在富碱斑岩中出现;不含矿的正长斑岩可能起源于含水的金云母橄榄岩富集地幔。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系统反映,该源区遭受了更强烈的板片流体交代和软流圈物质混染。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表明,50Ma以来的扬子大陆板片向西俯冲,并与印度大陆俯冲板片对挤,诱发了软流圈上涌热蚀及其熔融体的底侵注入,引起了壳幔过渡带的部分熔融。似埃达克斑岩岩浆以相对富水  相似文献   
72.
滇西金沙江带北段的富碱斑岩及其与板内变形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沿金沙江 墨江缝合带出露了一套年龄为 2 6 5~ 37 6Ma的富碱斑岩 ,大多数斑岩在岩石化学上属碱钙质系列 ,以轻稀土富集和无铕异常为特征 .这些岩石形成在碰撞后的构造环境 ;斑岩、角闪岩捕虏体和玄武岩的 ( 87Sr/86Sr) i 分别是0 70 73,0 70 6 5~ 0 70 71和 0 70 5 8~ 0 70 76 .εNd(T)分别为 - 3 4~ - 6 3,- 2 1~ - 7 4和 - 3 3.这些岩石的Pb同位素也略有差异 .有证据表明 ,斑岩的岩浆源是来自“壳 幔混合层”的部分熔融 .讨论了新生代岩浆活动与板内变形的关系 .  相似文献   
73.
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热点”的证据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首先从应用的角度给出了“热点”的定义 .再从固体地球物理方面指出大峡弯是一个“高温、低密、低磁、负重力、多地震、强构造运动”地区 .根据已有资料初步定出了“热点”中心位置 ,发现各气象站 1月份的地气温差 (ΔT)与距热点中心的距离呈反比 .利用地表面能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到“热点”中心的地下热流强度可达 2 5W /m2 .最后指出 ,此“热点”区是全球降水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地区 ,也是气候变化的“启动区” .  相似文献   
74.
中始新世(45Ma),新特提斯洋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为这一事件的陆内效应,滇西南地区沿先期断裂发生北北东向的逆冲推覆,兼具右行走滑。位于澜沧江断裂、酒房断裂和无量山-营盘山断裂之间的地区发生沉降形成走滑挤压盆地。盆地为冲积扇和河流相沉积物所充填。根据沉积特征分析,澜沧江断裂和酒房断裂组成上叠式逆冲系,无量山-营盘山断裂右行滑移50km。盆地的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及东亚地区的区域性构造事件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75.
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简要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家在研究显生宙陆(板)缘造山带或古大陆边缘造山带中所取得的进展:多数巨型造山系经历了多阶段古洋盆形成和消亡,陆块碰撞演化历史;离散大陆边缘多样性;洋盆产出环境和消减 迁移多样性。近20年来我国学者加强了造山带三维变形运动学研究,提出了多层次滑脱叠置构造,剖面上、平面上的楔入构造等重要新认识。最后指出中国大陆造山带今后研究热点和展望。  相似文献   
76.
碰撞带前陆盆地的建立是大陆碰撞的直接标志和随后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忠实记录。本文对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前后发育在拉萨地块上的冈底斯弧背前陆盆地,同碰撞产生的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以及碰撞后陆内变形产生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的沉积地层演化以及碎屑锆石物源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前人及我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冈底斯岛弧北侧发育一个典型的弧背前陆盆地系统而不是以前普遍接受的伸展盆地。除传统认为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系统外,在碰撞造山带中还发育一个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系统,它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以后,欧亚板块加载到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产生的典型周缘前陆盆地。上述2个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识别,大大提高了对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的认识。造山带前陆盆地证据指示,新特提斯洋至少于140 Ma以前就已开始俯冲, 110 Ma俯冲速度开始提高,在65 Ma前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喜马拉雅山于40 Ma开始隆升,其剥蚀物质大量堆积在喜马拉雅前陆盆地中。  相似文献   
77.
张波  张进江  钟大赉  郭磊 《中国科学D辑》2008,38(10):1268-1283
集中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澜沧江走滑挤压带应变路径与应变分解关系的探讨, 该剪切带出露各类型韧性变形岩石, 为有限应变、运动学涡度值和单剪-纯剪组分比率的定量化分析提供地质条件. 平均运动学涡度值的估算基于3种传统方法, 即Rs-q法、碎斑双曲线分布法和极摩尔圆法; 计算结果表明低级片岩带内的糜棱岩化变质沉积岩平均运动学涡度为0.19~0.54, 高级片麻岩带的初糜棱岩、糜棱岩和超糜棱岩的运动学涡度值分别为0.19~0.73, 0.11~0.8和0.84~0.95 (甚至高达0.99). 利用经典应变分析方法和运动学涡度值估算结果一致暗示澜沧江剪切带总体为单斜对称应变. 结合运动学路径, 该剪切带可以被厘定为典型的走滑挤压应变带、且发生了应变分解. 根据区域构造背景, 青藏高原东南缘展布的这些新生代陡立而狭窄的大型韧性剪切带是调节陆内变形过程中简单剪切组分的重要地质载体, 而纯剪切组分则分解在构造带外侧更宽阔的地体上.  相似文献   
78.
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火成碳酸岩脉中发现富碳硼镁钛石。晶体结构与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该矿物的分子式为(Mg1.30,Ti0.32,Fe0.30,Al0.10)2.02[(B0.51,C0.42)0.93O3]O。这提供了在[BO3]原子团中B可被其它元素替换的第一个实例,暗示该矿物可能形成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79.
滇西南那邦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与俯冲板片裂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季建清  钟大赉 《岩石学报》2000,16(3):433-442
中缅边界那邦麻粒岩相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是岩浆岩,并具有MORB的特性,其岩石化学具有以下特征:岩石的TFe/MgO值低(1.10~2.17),AFM图解上显示拉斑玄武岩演化趋势;TiO2含量(1.14%~1.81%)高稀土亏损、重稀土较有富集的配分形式,稀土元素和总量(∑REE)值十倍于球粒陨石(24~50μg/g),(La/Sm)N=0.43~0.75(La/Yb)N=0.45~0  相似文献   
80.
滇西南那邦变质基性岩两期变质作用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中缅边界那邦变质基性岩出露于东缅著名的 Mogok带的东缘。那邦基性麻粒岩经历了早期麻粒岩相、晚期角闪岩相的两期变质作用的改造。早期变质作用的矿物石榴石和单斜辉石的 40 Ar/ 39Ar激光微区等时线年龄是 74.44± 1.44 Ma;石榴石和单斜辉石的 40 Ar/ 39Ar年龄谱图和等时线年龄均显示两组年龄 :74~ 76 Ma和 2 3~ 2 4Ma。晚期变质作用矿物角闪石的K- Ar法得出 2 3Ma,角闪石和斜长石的 40 Ar/ 39Ar年龄谱图和等时线年龄均显示 2 3~ 2 4Ma的变质年龄。综合这些结果 ,可以确定那邦基性麻粒岩的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年龄是 74~ 77Ma,可能与新特提斯洋壳俯冲事件有关 ;晚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年龄是 2 3~ 2 4Ma,与区内喜山期以来陆内块体响应两大陆会聚作用发生的大型走滑事件有关。那邦基性麻粒岩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麻粒岩相岩石之一 ,而且 ,两期变质作用年龄的确定对揭示区内与变质作用相关的地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