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356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安徽铜陵姚家岭大型锌金矿床中新发现白钨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家岭大型锌金多金属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断隆区的东部。本次研究中,在姚家岭矿床蚀变花岗闪长斑岩与大理岩化灰岩捕掳体的接触带的矽卡岩等位置发现了白钨矿。白钨矿电子探针定量分析表明,与理论值相比,WO3值总体偏低,CaO值总体略高于理论值,白钨矿的杂质组分主要为SrO、MoO3、CuO、FeO、MnO、MgO、V2O5和PbO2,计算显示白钨矿的化学式为Ca1.00W0.99O4。铜陵矿集区Zn-Au-Cu-Pb为主的矿床中白钨矿的发现表明,该区成矿系统的演化及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可能发生了轻微的壳幔相互作用,在铜陵矿集区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其他矿集区要重视和加强钨矿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12.
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热水沉积序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发现一套夹于深-半深湖相泥岩中,富含泥级钠长石、铁白云石、钠沸石、水镁铁石、重晶石等特殊矿物成分的热水沉积岩。该套岩石测井曲线上显示出异常高的自然伽马(GR=700~1 100 API),为正常泥质岩自然伽马值的2~4倍,电阻率出现特高(2 000 Ω·m)-特低(0.2 Ω·m)的剧烈变化。根据热水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通过多口单井岩芯的详细解剖,结合相应的测井响应特征,可将腾格尔组-都红木组的热水沉积岩划分为四个旋回,每一旋回呈现低自然伽马值岩性段--尖峰状高自然伽马值岩性段特征,所对应的岩性序列可将热水沉积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为热液溢流期,主要在正常湖相泥岩中形成白云石及沸石纹层、条带或夹层,相应的岩石为低自然伽马的白云质沸石质泥岩;随后随着热液活动增强,出现喷流,使初期溢流形成的半固结白云石沸石纹层发生变形破碎,形成具有同生变形构造的白云质泥岩、白云石沸石内碎屑颗粒岩,测井曲线上仍然显示为低自然伽马特征;最后由于热液活动能量衰减,再次进入缓慢溢流阶段,形成高自然伽马泥质白云岩及部分白云质泥岩。  相似文献   
813.
岩基后成矿作用:来自小兴安岭鹿鸣超大型钼矿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小兴安岭鹿鸣钼矿是新近发现的斑岩型超大型钼矿.尽管近年有一些新年龄和新资料发表,但是关于矿区的成岩、成矿事件的时代和成因仍有很大争议.本文采用LA ICP-MS锆石U-Pb、辉钼矿Re-Os以及黑云母40Ar-39Ar等测年方法分别对矿区的花岗斑岩、辉钼矿、以及二长花岗岩(下文称鹿鸣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开展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矿区花岗斑岩形成于174.0±2Ma(MSWD=3.2);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177.8±2.3Ma(MSWD=0.078),辉钼矿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77.5±1.2Ma(MSWD=0.058).黑云母40Ar-39Ar 900~1400℃坪年龄为175.9±1.1Ma,表明鹿鸣花岗岩形成于约176Ma(之前).因此结合野外、岩相学、前人结果等,认为鹿鸣花岗岩岩基成岩在前(>176Ma),花岗斑岩成岩在后(约174Ma左右),成矿应当在花岗斑岩成岩近同时或稍后,为早侏罗世末期.花岗斑岩含有浸染状硫化物,表明花岗斑岩体是致矿侵入体,鹿鸣(二长)花岗岩岩基仅仅是钼矿的围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MgO含量较高,高Sr低Y等特征,以及构造环境判别显示鹿鸣花岗岩岩基和花岗斑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弧环境.在早侏罗世早-中期,该区在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海和东部的饶河、伊佐那崎洋联合汇聚下形成俯冲带之上的加厚地壳,此时与地幔楔发生过反应的幔源岩浆底侵产生广泛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鹿鸣花岗岩的岩基.随后加厚下地壳拆沉导致鹿鸣花岗岩岩基快速隆升,在地壳浅部,与来自于深部的花岗斑岩岩浆(+钼矿和深部流体)相遇,后者侵入到鹿鸣花岗岩岩基中,形成了斑岩及辉钼矿矿床.据此,提出鹿鸣钼矿属于岩基后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14.
页岩气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作为一种自生自储的非常规天然气,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可能具有与常规天然气不同的特征。综述了页岩气碳同位素特征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包括高成熟页岩中存在天然气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δ13C1)大于乙烷碳同位素组成(δ13C2)的"反序"现象及其成因;在页岩气生产或现场解吸过程中,δ13C1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变重现象和页岩气稳定碳同位素参数在判别页岩气成因类型、预测页岩气的产能以及吸附气与游离气相对含量和判断页岩储集物性等方面的应用。认为进一步开展页岩气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碳同位素变化与吸附气和游离气相对含量的关系和开采或现场解吸过程中同位素变重程度与页岩储集物性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建立起相应的预测模型,对有效指导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15.
预制装配式桥墩的抗震性能取决于所采用的连接系统.本文从抗震性能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综述了"等同现浇"连接和"非等同现浇"连接的具体构造方式、数值模拟方法及涉及到的抗震问题.其中:在"等同现浇"连接方面,着重介绍了承插式连接、灌浆管道连接和钢筋连接器连接的构造特征、使用位置及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进展;"非等同现浇"连接方面,...  相似文献   
816.
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经过了漫长的埋藏过程和复杂的成岩演化,形成了一套超深低孔特低渗储层。本文详细描述了该储层的孔隙成因类型,并分析了其控制因素。通过鉴定大量铸体薄片和荧光薄片,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手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形态、规模和成因3个依据识别出8类孔隙和2类裂缝,认为该低孔特低渗储层为孔隙型储层,次生成因控制的孔隙占主导地位;并提出早期长时间浅埋藏及所处的碱性环境导致了弱压实及强胶结,后期的构造挤压进一步减孔,而晚期溶蚀虽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其并未大规模有效改善储层的低孔现状。  相似文献   
817.
面对日益增长的空间数据,网络环境较差的地图、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系统面临着存储容量有限、地理空间数据格式不开放的挑战。而现有的许多地理空间数据存储依赖于平台,还需要克服跨平台带来的问题,亟需研究设计统一的数据存储标准来解决空间数据格式不一致、不同GIS平台数据转换过程复杂等问题。考虑到不同系统GIS平台、GIS应用程序间数据格式的差异,本研究基于GeoPackage(GPKG)数据容器存储标准,采用Qt 5.2.0+VS2010开发平台,C++编程语言,通过三层架构编程模式研发了GIS数据存储格式的检查软件,以解决数据格式不统一的问题。该软件利用批量数据库查询,快速地实现了核心功能项、可选功能项、注册扩展功能三大类等超过百项功能文件格式的检查,并输出详细的检查结果,为GIS数据格式存储标准化提供支持和帮助,可有效解决不同GIS平台、不同GIS应用程序数据共享时面临的格式不一致问题,简化了数据转换的步骤。  相似文献   
818.
冀北铅锌银矿床成矿地质要素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已知矿床不同级序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客观属性的分析,研究了冀北地区铅锌银矿床成矿的地质要素液为成矿地质属性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一定匹配和耦合规律,前寒武纪和中新生代地质作用在空间上的耦合,与不同尺度的接触带构造在时 匹配,构成了四维时空格架。  相似文献   
819.
使用中科院的LASGη模式对1991年4月16-23日的高原牧区雪灾过程进行了降水模拟和成因分析,揭示了造成这次雪灾天气的主要原因,首次证实了该模式对雪灾天气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20.
元数据驱动的土地信息系统可复用构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土地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特定项目,因此,在土地管理领域中可复用的构件非常匮乏,这对于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十分不利。此外,对元数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数据的标准、元数据的表达形式、元数据的管理和元数据的内容上,对元数据应用于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则较少。本文将元数据技术引入构件的开发中,采用元数据定义业务规则,通过元数据驱动构件的运行。在业务发生变化时,只需要改变业务规则在元数据库中的定义就可以使构件满足业务变化的需求,提高业务构件的可复用性,扩展了元数据的应用范围,为土地信息系统的快速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