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0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对湘东湘乡-醴陵地区和湘东南桂阳地区的新元古代浅变质沉积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锆石U-Pb定年及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显示两个地区的碎屑沉积岩具有相似的中等的成分成熟度,但大的K2O/Na2O变化指示不同沉积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风化淋滤作用。两个地区多数样品的稀土分配模式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的稀土分配模式相似,但总体具有更高的含量,尤其是重稀土。湘东地区板溪群沉积岩含有更高的相容元素(如Sc, Cr, Ni),说明源区具有更多的中基性组分,而湘东南震旦纪沉积岩主要由再循环物质组成。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湘东新元古代沉积岩中含有大量850~800Ma的碎屑锆石,而缺少1000Ma左右的碎屑锆石,显示了与扬子地块的亲缘性。而湘东南新元古代沉积岩中含有丰富的Grenville期和一定数量的~2.5Ga的碎屑锆石,相似于华夏地块物质组成。表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在西南地区的分界线很可能就从湘东的湘乡-醴陵地区和湘东南的桂阳地区之间通过。前人对华南早古生代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显示湘东和湘东南地区的早古生代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均相似于华夏地块,指示它们的源区是东南的华夏地块。因此,从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湘东地区的沉积物源区发生了重大改变,暗示在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与早古生代(中寒武世)之间发生过一次构造运动,使华夏地块逐渐隆起或使湘东-湘西盆地进一步沉陷,从而使湘乡-醴陵地区从早古生代开始接受了来自华夏地块的碎屑物质。这期构造运动可能与泛非构造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82.
华南中、新生代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系统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华南地区中、新生代的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与花岗岩类活动密切相关, 并因此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 而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又是该地区岩石圈演化过程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的产物. 本文把华南地区与中、新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划分为4个成矿系统, 即: (ⅰ)与钙碱性火山-侵入(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浅成热液金-铜成矿系统”; (ⅱ)与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锡铌钽稀有金属成矿系统; (ⅲ)与富钾花岗岩类有关的铜多金属成矿系统, 以及(ⅳ)与A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金铜及稀土成矿系统; 并简要地讨论了它们的基本特征. 从根本上来说, 华南地区中、新生代不同来源的花岗岩类及与其有关的成矿作用都是在伸展-拉张环境下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3.
南岭中段大东山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大东山岩体位于广东、湖南交界处,是南岭中段一个大岩基,出露面积约2250km2,由两阶段侵入体构成,主侵入阶段岩体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55.9±1.1)Ma,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ISr值为0.71143~0.71575,εNd(t)值为-10.98~-10.50,t2DM为1.80Ga和1.84Ga,成岩物质源自古-中元古代地壳。岩体富K和Si,其氧化物平均值分别为4.97%和76.35%;贫Ti、Mg、Fe和Ca,氧化物平均值分别为0.16%、0.13%,1.18%和0.63%,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主体和补体岩石在化学成分上具有分离结晶演化关系。产出于岩石圈伸展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84.
据产出在闽北中生代陆相长英质火山岩中受隐爆碎屑岩控制,以铀、银、钼共生为特征的570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570矿床成矿温度为150~180℃,成矿流体以富含HCO~-_3、F-、SO~2-_4、K+、Na+等组分为特征,铀主要以UO2(CO3)~2-_2、UO2(UO3)~4-_3、UO2F~2-_4、UO2F~-_3形式运移,成矿富集作用与两种不同成因水溶液(火山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有关。对火山岩、基底变质岩和花岗岩的铅、硫同位素及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570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基底岩石(花岗岩及变质岩)关系密切,具多源特点,高溪花岗岩体和南园组火山岩是铀的主要贡献者,钼主要来自火山热液,而银主要来源于麻源群变质岩。  相似文献   
85.
笔者采用电子探针技术对赣中盛源盆地及邻区的中(基)性熔岩进行研究,首次发现岩石基质中的斜长石微晶具有钾长石环边的矿物学特点,这是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最重要的矿物学证据;通过对黑云母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研究区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属于幔源深成岩浆系列,形成于高碱度环境,与钙碱性系列岩石中的黑云母形成环境不同,从矿物学角度说明其寄主岩石具有橄榄玄粗岩的特征.这对探讨该地区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的成因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6.
文章通过赣南6722铀矿床实例,运用Q型模糊聚类分析与蛛网作图相结合的对比方法,对6722铀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研究,判明了含矿隐爆角砾岩、蚀变花岗岩与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笔者认为,采用多元数理统计分析与蛛网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获得较多精细的、为蛛网图所隐匿的、但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球化学信息,从而得到更为严谨、客观、并具有科学再现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87.
赣南寨背A型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86,自引:9,他引:77  
陈培荣 《岩石学报》1998,14(3):289-298
赣南寨背岩体主要为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黑云母结晶晚于长石和石英,锆石群型地温测量标尺显示其结晶温度为800℃~900℃,表明寨背岩体形成于一种高温贫水的花岗质岩浆。岩石的化学成分特点为准铝质(Al2O3为12.21%~12.62%),富硅(SiO2为75.66%~76.74%),偏碱(Na2O+K2O为7.93%~8.90%),FeOT/MgO值高(59~148),CaO和MgO含量低(分别为0.10%~0.65%和0.01%~0.02%),富含REE(Eu除外,ΣREE平均为500μg/g),Y、Ga、Nb等高场强元素(HFSE)以及F,Sr和Ba较低。这些特点与本区的I型和S型花岗岩有明显差别,是一种典型的A2型花岗岩。寨背岩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76Ma,与辉长岩、双峰式火山岩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表明赣南地区在燕山早期即进入拉张裂解阶段。  相似文献   
88.
对闽北570铀矿床,赣南6722铀矿床,赣东北银山多金属矿床的长英质隐爆角砾岩及其基底岩石,用pH=1.9,含ΣS=3.2×10-4,Σd=3.5×10-4,ΣF=3×10-5的水溶液,在90℃条件下进行水-岩作用实验,研究岩石中活动性U,Th,Pb,Zn等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证实:岩石中铀、锌、铅具有较强的活化迁移能力;交代蚀变作用对铀活化和成矿富集有特殊重要意义;长英质隐爆角砾岩不是所研究矿床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基底围岩对成矿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9.
90.
花岗岩的放射性元素(U, Th, 40K)含量比玄武岩等基性-超基性岩高1~2数量级, 其产生的放射成因热对花岗岩冷却-结晶时间有较大影响. 推导出放射成因热使花岗岩熔体的冷却-结晶过程延长时间(tA)的计算公式. 采用该公式对湘南金鸡岭岩体二长花岗岩(U=5.31×10-6, Th=23.1×10-6, K2O=4.55%)进行的模拟计算得出, 在二长花岗岩熔体冷却-结晶期间积累的放射成因热将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尺度(tA) 大于二长花岗岩熔体从初始温度(Tm)冷却到结晶温度(Tc)所需时间尺度(tcol) (tA=1.4 tcol). 这表明, 花岗岩熔体中产生的放射成因热是影响其冷却-结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造成中生代-新生代花岗岩基的结晶年龄与其侵位年龄不一致, 产生较大的侵位—结晶时差的热动力学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