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81.
陕西省是我国产金大省之一,金矿矿床类型多,资源潜力巨大。本文依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将陕西省金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为与沉积作用有关金矿床系列组合和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矿床系列组合2个成矿系列组合、5个成矿系列类型和6个金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82.
试论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3.
华北秋季大暴雨的天气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陈艳  宿海良  寿绍文 《气象》2006,32(5):87-93
利用常规资料和MM5模拟结果分析了2003年10月10—12日华北地区大暴雨物理成因。分析表明,高层稳定持续的经向环流是大暴雨产生的大环流背景。低空暖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直接影响,以及西南涡的加强和日本海高压的阻挡起了重要作用。强烈的上升运动、能量的积累和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大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对流层中下层偏南急流、低层的偏东气流和高空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强涡度柱与强散度区、强上升运动与饱和气柱的互耦,是大暴雨产生的重要机制。强冷空气与强暖湿空气在切变线附近长时间对峙,使大降水持续。这些是形成这次华北地区秋季大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4.
2005年辽宁夏季降水预测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辽宁6~8月降水实况特征概况及趋势预测进行了回顾与评价,指出了预测成功与不足。并从气使背景、大气环流、海温、太阳黑子、积雪、副热带高压、CBO、热带对流活动等方面,初步分析了造成2005年夏季旱涝分布的可能成因,认为大气内部的动力过程和太阳黑子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5.
陈艳  何新秀 《矿物岩石》1997,17(3):98-103
本文用CL-P507萃淋树脂作为萃取色层的固定朴要研究了经D235阴离子树脂交换分离钴后和稀土镨钕钐的分离,对洗脱剂,洗脱条件进行了探讨,并选择出最佳分离条件。  相似文献   
86.
赤潮水体红光波段反射光谱中"荧光峰"的红移现象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前向辐射传输模型,通过2011年7月9日在大连湾海域实测的赤潮水体吸收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模拟了弹性散射作用下的反射光谱,发现在未考虑叶绿素荧光的情况下,红光波段仍存在显著的反射峰,且随叶绿素浓度的增加,反射峰出现红移现象;加入叶绿素荧光后,模拟光谱红光波段反射峰的位置与高度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与实测光谱的更接近;对比模拟光谱与实测光谱可确定,红光波段的反射峰由吸收、后向散射以及叶绿素荧光共同控制,而文献中通常提到的"荧光峰"红移实由浮游藻类红光波段的强吸收作用导致,与叶绿素荧光无关,因此反射峰红移的说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7.
2004年7月冷空气活动及其对西南地区强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6,64(6):743-759
利用中国逐日站点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盛夏(7月)中国西南地区的强降水过程及冷空气活动在降水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强降水与冷空气的活动关系密切,强降水的发生是中高纬环流变化和低纬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中纬度的低槽冷涡与登陆北上台风和东移西南涡合并,以及东亚地区横槽向竖槽的迅速转变,造成了7月上旬和中旬中高纬环流的3次大调整,东亚地区长波迅速增幅,从而导致了盛夏罕见的大范围冷空气向低纬地区的侵袭。与此同时,暖湿的西南夏季风十分活跃,二者在中国南方地区产生强烈相互作用,结果在冷空气南侧形成大范围的对流性降水。其中,冷空气活动对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中高层冷空气的迅速南下常伴有偏南高空急流,位于急流中心左前方的次级环流上升支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其二,冷空气向南推进极大地增强了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斜压扰动的发展。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对流有效位能释放,从而形成大范围的对流活动。另外,中高层干冷空气的平流也是暴雨区位势不稳定得以重建并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
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前人的研究,工程地质岩组、地貌和植被分布三种致灾因子与张家口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关系最为密切。笔者通过分析张家口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选取了工程地质岩组、地貌和植被分布三个致灾因子,利用确定性系数方法评价了张家口地区三种因子致灾环境的好坏,分析了其分布亚区与地质灾害点分布的关系,提出了地势起伏和岩体的强风化程度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分布,而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9.
陈应霞  陈艳  刘丛 《测绘学报》2019,48(10):1296-1304
Pan-sharpening是通过将低分辨率多光谱图像(LMS)与高分辨率全色图像(PAN)进行合成而获得高光谱高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图像(HMS)的过程。本文提出一种Pan-sharpening方法,称为PAIHS。该方法基于自适应亮度-色度-饱和度(AIHS)转换和变分Pan-sharpening框架以及两个假设(①Pan-sharpening图像和原始多光谱图像(MS)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②Pan-sharpening图像与全色图像(PAN)包含的几何信息保持一致),同时确定目标函数,然后用粒子群算法(PSO)进行优化,目的是得到最佳控制参数并求得目标函数最小值,此时对应着最好的Pan-sharpening质量。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高效性和可靠性,获得的性能指标也优于目前一些主流的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90.
基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滇、黔、藏、桂6个省区51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实况资料,运用相关系数、泰勒图等方法对比分析了ERA-Interim和ERA5两套再分析数据在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ERA5再分析数据对地面各要素(2 m气温、降水、10 m风速、10 m风向)的适用性均优于ERA-Interim,其在四川中部、云南东部等地对2 m气温的再现更优,在四川、重庆、贵州对降水的再现更优,在重庆、云南、广西对10 m风速的再现更优,在四川和广西对10 m风向的再现更优。而ERA-Interim仅在西藏地区对2 m气温、10 m风速的再现更优。在月适用性上,两套再分析资料在冬春季优于夏秋季,其中ERA5对夏秋季(5~10月)2 m气温和全年各月降水、10 m风速、10 m风向的适用性更优。在日适用性上,两套再分析资料对2 m气温和降水在午后到夜间优于白天,对10 m风速和10 m风向在白天的适用性优于午后到夜间,其中ERA5对多数时段2 m气温、00时降水以及各时次10 m风速、10 m风向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