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41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9-2002, the Chinese seismologists made a serious of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n seis-mic sources including observations, experiments and theory. In the field of observation, the methods of the accu-racy location of earthquake sources, the inversion of seismic moment tensor and the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source are improved and developed. A lot of important earthquake events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se methods. The rupture processes of these events are inverted and investigated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stress fields and the tec-tonic moment by using the measurements of surface deformation. In the fields of experiments and theory, many developments are obtained in cause of seismic formation, condition of stress and tectonics, dynamics of earthquake rupture, rock fracture and nucle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72.
前言     
《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是王仁院士和曾融生院士倡导并建议立项的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预选项目 (项目编号 95-专 - 0 5) .这个项目于 1997年底开始执行 ,2 0 0 1年底结题 ,并于 2 0 0 1年 12月 2 6日通过科技部验收 .在参予本项目的全体专家的共同努力下 ,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科研任务 ,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本项目搜集整理并提交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探测工作 ,取得了包括印度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过程的模式、数字地震成像等在内的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这些成果对推进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73.
Introduction The January 10, 1998 Zhangbei-Shangyi, Hebei Province, earthquake has been the third large event of magnitude 6.0 and greater since the 1976 great Tangsh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7.8 in the northern China (33皛42癗, 110皛124癊). Before this event, there were only two events of magnitude 6.0 and greater occurred in or around the Tangshan area since 1976: the M=6.9 Ninghe, Tianjin, earthquake of November 15, 1976 and the M=6.2 Hangu, Tianjin, earthquake of May 12, 1977. The …  相似文献   
74.
Introduction The scientific drilling belongs to the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e Program and is one of the four lithospheres explorations. So far there are more than ten countries, which have taken the scientific drilling. The German Continental Deep Drilling Program was later than the others and is the sec-ond deep drilling, bu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scientific super deep drilling in the world. The Ger-man Continental Deep Drilling Program (Kontinentales Tiefbohrprogram der Bundesrepub…  相似文献   
75.
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作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前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跨学科委员会。成立于1966年。之后不久,即1969年,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成立了基本常数工作组,定期为科学技术团体提供自相一致的基本常数及物  相似文献   
76.
前言1998年7月21~24日由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主持,在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举行了《1998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每隔两年AGU在美国或西太平洋国家举办一次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邀请世界各国有关领域地球物理学家与会,交流和讨论西太平洋地区地...  相似文献   
77.
矩震级及其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叙述地震震级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文中指出,矩震级MW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理想的物理量。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不会饱和,对于所有地震,无论大小、深浅,无论使用远场、近场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和地质资料中的何种资料,均可测量矩震级,并能与熟知的震级标度如面波震级MS相衔接。矩震级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矩震级是国际地震学界选定的首选震级,负责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的部门优先采用的发布的震级。文中介绍了计算矩震级所用的公式,详细解说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分析了由于采用的计算矩震级公式的不同,采取的具体的数值计算步骤的不同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78.
如何正确使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级的使用规定是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重要内容。为便于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本文从震级的科学应用和社会应用2个方面详细介绍震级的使用规定。  相似文献   
79.
青藏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生长和扩张的前缘,研究其地下物质及变形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生长机制.本文收集187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长达7年的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辅以189个流动台站3年的数据,开展噪声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层析成像工作.基于8~40 s周期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通过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地下50 km深度范围的三维SH和SV速度结构.我们定义径向各向异性ψ=2(v_(SH)-v_(SV))/(v_(SH)+v_(SV)),以此来展示地下物质变形以水平方向(v_(SH)v_(SV))还是垂直方向(v_(SH)v_(SV))为主.径向各向异性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变形机制.青藏东北缘以垂向变形为主,地壳流模型不太可能是该区域主要的变形机制.青藏东缘以水平变形为主,支持中下地壳流变模型.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下方径向各向异性差异显著,说明高原边缘稳定的地块在高原扩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郑绪君  张勇  马强  汪荣江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0):4021-4036
破裂过程快速反演是目前快速获取地震灾害特征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震后应急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十年来基于远震资料开展的手动快速反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响应时间方面存在固有的局限,阻碍了反演效率的持续提升.我们根据新近发展的IDS (Iterative Deconvolution and Stacking)自动反演方法,尝试反演近场强震动资料确定破裂过程,探讨破裂过程反演自动化的可行性.对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强震——包括2013年芦山MW6.6地震、2016年青海门源MW5.9地震和2016年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IDS方法反演强震数据可以得到稳定可靠的破裂模型,且反演计算时间都控制在几十秒内.此外,以2008年汶川MW7.9地震为例,测试了不同子断层尺度、截止频率和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发现滑动分布主要特征不强烈依赖于反演参数和地壳模型,证实了自动反演的稳定性和很强的适应能力.这一研究表明,基于强震动资料的自动反演可能是破裂过程快速反演的主要发展方向.特别地,在未来强震动台网持续发展、强震动数据的质量和共享速度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之后,这一工作可望纳入到地震参数的常规自动测定工作中,为震后应急和海域地震的海啸预警提供急需的震源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